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33)
2023(14873)
2022(13046)
2021(12188)
2020(10248)
2019(23513)
2018(23033)
2017(44876)
2016(24545)
2015(27162)
2014(27018)
2013(26681)
2012(24767)
2011(22353)
2010(22178)
2009(20241)
2008(19933)
2007(17230)
2006(15144)
2005(13151)
作者
(72268)
(60324)
(59823)
(57221)
(38616)
(29077)
(27105)
(23459)
(22865)
(21614)
(20921)
(20454)
(19466)
(19019)
(18779)
(18726)
(17962)
(17873)
(17519)
(17408)
(15083)
(14755)
(14548)
(13738)
(13446)
(13413)
(13300)
(13085)
(12182)
(12045)
学科
(99624)
经济(99514)
管理(67773)
(65443)
(54341)
企业(54341)
方法(49148)
数学(42346)
数学方法(41856)
(25437)
(24661)
(24479)
中国(24088)
业经(21688)
地方(20582)
(17546)
贸易(17538)
农业(17351)
(17256)
理论(16993)
(16939)
(16095)
财务(16029)
财务管理(15993)
企业财务(15268)
(15163)
技术(15062)
环境(14878)
(14204)
金融(14201)
机构
大学(355625)
学院(351702)
管理(138529)
(135166)
经济(132200)
理学(121051)
理学院(119579)
研究(118612)
管理学(117309)
管理学院(116672)
中国(85200)
科学(77230)
(75870)
(61973)
(60054)
(59633)
研究所(55435)
业大(55068)
中心(52848)
财经(51134)
(50751)
(48834)
师范(48309)
北京(47378)
农业(47087)
(46667)
(43405)
(41275)
经济学(41274)
师范大学(39489)
基金
项目(248560)
科学(196255)
基金(182733)
研究(176370)
(161387)
国家(160151)
科学基金(137303)
社会(111567)
社会科(105848)
社会科学(105822)
基金项目(97844)
(95978)
自然(91967)
自然科(89875)
自然科学(89850)
自然科学基金(88272)
(82026)
教育(80790)
资助(75799)
编号(69603)
成果(56055)
重点(55977)
(54892)
(52240)
(51094)
课题(48149)
科研(48081)
创新(47734)
教育部(46744)
国家社会(46188)
期刊
(141725)
经济(141725)
研究(98572)
学报(61662)
中国(60966)
科学(56108)
(52676)
管理(48233)
大学(45576)
(44916)
学学(43046)
农业(36614)
教育(36229)
技术(27676)
(27153)
金融(27153)
财经(24636)
业经(23113)
经济研究(22631)
(20959)
图书(18926)
问题(18899)
(18881)
(17313)
科技(17011)
资源(16452)
理论(16383)
技术经济(16205)
业大(15723)
商业(15106)
共检索到495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复杂性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的重要研究手段。论文以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地为例,通过构建旅游联系强度模型,建立旅游地空间网络,并运用TOP网络空间分析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揭示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的复杂性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地网络具有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由中心城镇、乡村社区和特色园区共同构成的空间集聚单元,并体现出"邻近连接"与"择优连接"的双重特性;2)旅游地网络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性;3)每个节点的前三名和前五名旅游联系强度网络(T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慧强  高苹  赵德宇  席建超  
网络化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地为案例,基于Arc GIS与UCINET软件平台,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演化三方面入手,揭示了1986—2015年野三坡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发现:①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日趋形成,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系逐渐增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百里峡景区(核心景区)为核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②整个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均衡,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景区与中心城镇相较于周边的乡村社区与特色园区来说中心性指数更高,占据核心地位。③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演化经历了单核集聚-双核共生-多核等级化-链式全域化四个空间过程,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旅游消费者、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旅游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四个重要因素。景区、城区、社区以及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旅游地网络研究的最小单元,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要偏向于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选择,外围业态则重点对于交通区位选择比较敏感;(3)旅游产业集聚是自然地理条件、利益相关者、规模经济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旅游消费是一种空间消费,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业态集聚演化为旅游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地理学视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瑞英  席建超  王新歌  李竹  吕献红  
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使得农民生活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多样性和农民幸福感也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文章选取了野三坡景区所涉及的46个村庄,对其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表明,在乡村旅游地区,对农村经济多元化程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农村人数、到最近景区的距离、通达性、旅游化程度、农用地转化速率等;对农民幸福感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农村经济多元化、到最近景区的距离、到镇政府所在地的距离、通达性、旅游化程度、境内国道省道长度、人均耕地面积等。要增加乡村旅游地区的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幸福感,就要从这些因素上下功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农村农民现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栎娜  
旅游地感知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将文本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合,从旅游者大量的自述文本中自下而上地分析感知旅游地要素与结构。研究定义了旅游地感知的22个要素,并总结为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公共环境和服务3个系统以及核心要素、期望要素和潜在要素3个层次,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感知首先是环境整体,其次是功能性的因素,然后是最具有探索价值的因素,最后是旅游者认为具有一般价值的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新歌  席建超  孔钦钦  
从土地利用视角关注乡村发展转型是近年来国内外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论文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内两个临近乡村聚落为例,研究了过去30 A旅游地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以1986年旅游业导入为分界点,两个原本发展背景相同的传统乡村聚落,呈现相背离的"极化"发展态势。苟各庄村逐步演化成为新型旅游城镇,日趋繁荣和"实心化";交界口村则相反,逐步走向衰败和"空心化"。研究认为,旅游地聚落"实心"与"空心"的"极化"过程,本质上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旅游地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具象空间投射。在苟各庄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赖胜强  唐雪梅  朱敏  
本文从网络口碑的视角研究社区留言对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以浙江省2007年的各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人数的数据和国内两个旅游网站上的网络口碑信息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法研究了网络口碑数量、口碑态度和口碑质量与旅游景区接待数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评论、旅游博客的数量以及图片数量等与景区接待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评论评分和评论的质量等与景区接待量的正向关系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名俭,黄猛  
文章首先解析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等概念,归纳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三个层面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最后将此体系应用于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的构成,分析了三峡工程给三峡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造成的影响和空间格局的演变,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应对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广海  袁洪英  
以2021年国内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旅游信息流数据为基础,构建我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采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格局及其复杂性。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量空间异质性显著。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网络联系呈现立体菱形的空间结构,Top5‰的网络联系呈现明显的地理近邻和旅游资源吸引特征。(2)区域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表现出以高级别行政中心为集聚点的“核心—外围”放射状结构。(3)Top3城市旅游信息流出与流入空间网络非均衡性特征显著,流出与流入空间网络交叠分布形成我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立体菱形空间网络。(4)Top3城市旅游信息流出空间网络季节同质性显著,而流入空间网络季节异质性显著。春夏两季城市旅游信息流出与流入空间网络的聚类系数都相对较高,而秋冬两季聚类系数都相对较低,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呈发散外扩发展趋势。研究以期深刻理解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复杂性,为有效利用城市旅游信息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启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玥琳  胡孟姣  
以宁波市宁海县为例,以社会网络分析为基础理论,利用Ucinet6.0对宁海县旅游大数据平台中的节点线路模块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Arcgis10.3空间可视化手段,探究微观尺度旅游流移动规律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解析其空间效应.研究表明宁海县旅游流的整体密度较高,呈现出由城区中心节点向周边乡镇次级中心扩散趋势;城区中心的大观文化园和柔石公园等文娱休闲类节点是重要的旅游流集散枢纽,对其他乡镇旅游节点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次级观光游览类节点是宁海县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交通是影响宁海县旅游流空间集散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归纳出旅游流空间集聚、空间扩散、空间联动效应,并据此提出构建全域化旅游网络空间新格局,打造特色鲜明的多目的地旅游精品线路,以及构建多元化旅游交通网络新体系等,旨在将宁海县打造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基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鹏熠  
基于文献回顾,笔者从目的地形象视角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形成机理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品牌质量、品牌信任、品牌价值和品牌忠诚构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关键结构维度,并且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目的地形象作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前置因素的效应也得到了支持;所测试的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资产水平具有差异性。这些结论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理论建构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青晓  
从廓清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界定,构建出区域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最一般模式。研究的预期目标是寻找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和最一般结构模式,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优化、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希望在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上有所发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研究以苏州沙家浜红色旅游风景区为案例地,以数字田野调查为基础,剖析了红色旅游地资源的网络空间生产中"人—地"关系转变为"人—网—地"关系的过程,探索了红色旅游地资源的网络空间的多维生产模式特征。结论指出:(1)红色旅游资源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时空界限,单向的红色价值观传递转变为主客价值共创,体现了红色精神民主化生产过程;(2)红色网络流动性空间需面对红色教育、娱乐和审美等价值的多元性,空间多维主体以"遥在场"的方式产生了新的主客网络地缘争夺,即网络话语权的争夺;(3)传统游客转变为红色资源网络空间的消费者、参与者与生产者,去中心化特征明显,红色网络空间通过超文本表征和非计划互动得以建构,要求红色目的地官方在网络供给侧掌握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4)红色旅游官方主体尝试使用流行元素融入网络实践,但也展示出泛娱乐化的趋向,需在红色网络空间的多维精神建构中合理整合多元价值,促进集体情感的深度内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