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70)
- 2023(8814)
- 2022(7736)
- 2021(7260)
- 2020(6295)
- 2019(14677)
- 2018(14511)
- 2017(27944)
- 2016(15417)
- 2015(17435)
- 2014(17429)
- 2013(17266)
- 2012(16462)
- 2011(14903)
- 2010(14843)
- 2009(13815)
- 2008(13655)
- 2007(12276)
- 2006(10526)
- 2005(9180)
- 学科
- 济(64859)
- 经济(64805)
- 管理(36998)
- 业(36010)
- 方法(29071)
- 企(26606)
- 企业(26606)
- 数学(25063)
- 数学方法(24830)
- 农(20289)
- 地方(19448)
- 学(14861)
- 中国(14668)
- 农业(13957)
- 财(13732)
- 业经(12961)
- 贸(12560)
- 贸易(12554)
- 易(12088)
- 环境(10113)
- 制(9910)
- 和(9552)
- 理论(9489)
- 地方经济(9322)
- 务(8051)
- 财务(8036)
- 财务管理(8011)
- 融(7841)
- 金融(7838)
- 银(7612)
- 机构
- 学院(219311)
- 大学(216460)
- 济(83093)
- 管理(81129)
- 经济(81103)
- 研究(75956)
- 理学(69601)
- 理学院(68631)
- 管理学(67356)
- 管理学院(66917)
- 中国(56060)
- 科学(50920)
- 京(46944)
- 农(42994)
- 所(39460)
- 江(38204)
- 财(36879)
- 业大(36311)
- 研究所(36298)
- 中心(35865)
- 农业(34019)
- 范(32312)
- 师范(31986)
- 财经(29576)
- 北京(28843)
- 州(27846)
- 院(27812)
- 经(26466)
- 师范大学(25837)
- 省(24964)
- 基金
- 项目(148616)
- 科学(114861)
- 研究(106669)
- 基金(104901)
- 家(92745)
- 国家(91976)
- 科学基金(77057)
- 社会(64937)
- 社会科(61279)
- 社会科学(61256)
- 省(60742)
- 基金项目(57512)
- 自然(51349)
- 划(50726)
- 自然科(49946)
- 自然科学(49930)
- 自然科学基金(49007)
- 教育(48335)
- 编号(44397)
- 资助(42519)
- 成果(34758)
- 重点(34080)
- 发(33903)
- 部(31732)
- 课题(31038)
- 创(30024)
- 科研(28928)
- 计划(28240)
- 创新(28083)
- 大学(27182)
共检索到318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奕爽 邓森文 徐佳
以石牛寨景区旅游者网络游记和官方网站宣传内容为样本,首先运用词频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官方网站投射及游客感知的石牛寨旅游意象;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将照片分为13类,并根据聚合意象地图分析各类照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玻璃桥"、"丹霞风貌"是石牛寨景区最重要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意象;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的文本语义网络基本呈现"核心——次核心——外围"的圈层结构;但石牛寨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由于身份与立场不同造成双方塑造的旅游意象主体内容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雪梅 马耀峰 白凯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以2008年长三角地区旅华游客调研数据为依据,对不同性别旅华游客的旅游地意象认知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旅华游客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居环境认知比旅游环境认知评价高,其中,男性对人居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女性,女性对旅游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男性;人口统计特征对男性出游率及其旅游目的地人居环境认知影响较大,就女性而言,仅对其出游率有影响,而对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评价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美 刘春腊 陈建设 刘沛林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关键词:
旅游意象 游客感知 旅游景区规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玉凤 张宏梅
以旅韩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为研究内容,以手绘认知地图方法为实现途径,通过机场跟团和散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有效草图游前263份、游后259份。依托问卷中所提取和统计的认知地图的相关数据,分析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形成的认知要素和认知结构。研究发现:空间认知的五大要素出现频率游后远大于游前,其中标志物要素比重最大;单体型结构成为旅韩中国游客在韩停留期间最主要的认知地图类型,游前游后都占最大比例;国家目的地认知地图构成要素超越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国家目的地意象空间认知符号化。根据手绘草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曲颖 董引引
本文基于海南营销战略需从"交易型"向"关系型"转变的现实背景,针对性选择重游目标市场,从供需主体的心理认知网络视角出发,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思想,对海南"官方投射形象—游客目的地依恋"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度表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投射网络的联接密度和网络效率均低于依恋网络,投射网络的整体态势具有脆弱性;(2)核心类元素在投射和依恋网络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依恋记忆中被率先激活的元素(美食、气候天象、旅游设施和生活方式)不被官方所重视,而官方所重点投射的民俗文化、服务质量、户外游憩、免税购物却并未被依恋游客所同等认可;(3)依恋网络中海洋风光—美食和海洋风光—旅游设施的组合被游客所偏好,而投射网络中海洋风光—民俗文化和海洋风光—户外游憩组合间的联系最为紧密;(4)依恋子群规模较小,以核心元素和重点元素为主,而投射子群冗长,构成元素复杂多样,极化效应却不显著。研究证实交易型营销策略下的官方投射在吸引依恋型重游客方面的失控和低效率,并为DMO关系型营销策略的调整和重游市场的维护提供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书颖 崔家胜 王灵恩 刘家明 龙飞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异同。研究结果认为,大运河(北京段)旅游意象由线性、景观、文化、服务和社交5个维度以及维度下属的16个范畴构建而成。同一河段的“投射-感知”意象、不同河段间的投射意象或感知意象在不同范畴和维度下都存在差距,且附属维度错位现象明显。为构建良好的旅游意象,旧城段要重点改善线性、文化和服务意象,通州段则需要关注线性和服务意象。研究结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化标识建设具有参考意义,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精准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志远 王楠 韵江
基于符号学理论视角,选择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案例地,运用隐喻抽取技术探讨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旅游目的地意象是一个包含意象符号“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等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通过对自然符号、人为符号和社会符号的审美关照,游客在心中构建起一个“让人心向往之的人间仙境”“历史悠久的地方”和“令人感动的苗家人”的完整意象;(2)游客感知视角下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可视为景观符号化的过程,游客经由身体参与,与旅游目的地各类景观符号进行互动,解读符号的意义并形成对意象的感知和认识,此过程中,游客的文化背景、族群经验、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共情等因素均产生影响;(3)隐喻抽取技术与符号学分析思维具有互通性,该方法非常适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分析,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凯 张春晖 郑荣娟 夏雪
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状态和选择意向。当旅游目的地意象被色彩化并赋予一定的涵义,它就成为目的地品牌定位、意象设计和营销战略制定的有力工具。本文以到访西安的跨文化游客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旅游意象色彩认知为研究内容,在调研数据对应分析和深度访谈资料挖掘补充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跨文化群体游客对我国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的特点及基础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跨文化群体游客对我国旅游意象色彩认知基本统一,以红、黄、绿三色为主;②跨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深度具有层化结构;③旅游体验和经历导致其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趋同于目的地文化背景;④旅游目的地意象中的具象是导致跨文化群体游客色彩认知转化的主因。文后就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白凯 陈楠 赵安周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交叉生成的研究命题,是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及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选择中国近缘文化群体客源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韩国为研究对象,以非结构式和结构式研究相互结合的方式,研究分析了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及行为意图,研究结果显示:(1)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由四个基本维度构成,分别是平和、愉悦、动感与现代,其中,平和、愉悦和现代与旅游目的地意象呈正相关关系;(2)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丽敏 吕兴洋 刘祥艳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目的地所接待的自助旅游者比例不断上升,其与传统的团队旅游者在众多方面存在差别。本文从旅游者感知形象的视角,以台湾省为例,分析了随团游旅游者和自助游旅游者游后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差异。研究发现:总体上二者对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均呈长尾分布,但随团游旅游者的认知形象比较集中,自助游旅游者的认知形象相对分散;随团游旅游者的情感形象词语相对较少,自助游旅游者的情感形象更加丰富。通过感知形象词和游记内容分析发现,上述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者的体验范围和体验程度的不一致。基于此,提出了目的地要借助自身的核心资源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建设长尾尾部吸引物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引导"高峰体验"与"支撑...
关键词:
感知形象 随团游 自助游 长尾 旅游体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晓莉 张捷 吴必虎 蒋志杰 乌铁红 董雪旺
旅游目的地意象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5.12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四川九寨沟风景区旅游者感知意象的影响如何?对比分析2008年5月(汶川地震前)和2009年5月的旅游者感知意象,发现认知意象虽略有下降,但由于地震对九寨沟风景区没有造成实质破坏,而且已经经过了一年的恢复,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受情感意象的影响,旅游者的忠诚度有明显提升;另外,旅游者对九寨沟风景区旅游安全、社会治安的认知有明显下降。结构方程均值模型的运用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不能直接进行潜在结构变量之间比较的问题,开拓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研究方法的新视角,同时也深化了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兴平 贺涵 冯琴 胡家镜 郭凌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前提,也是游客旅游决策的前置变量。成熟的游客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决策过程,也更依赖目的地意象而非目的地形象作出旅游决策。本文以安徽宏村为案例地,以发表在旅游社交网站中的游客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1软件进行内容编码,并用UCINET6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编码后的节点数据进行了共现网络的量化分析,从景观元素及元素组合两个层面解读游客对宏村的意象感知。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和建筑构成了游客凝视下宏村的主体意象元素。由徽派特色民居和古村落水景等元素构成的"水墨宏村"意象游客关注度最高。空间上,各种景观元素有机组合,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田园景观与古村群落相互映衬,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古村落乡村生活画卷相得益彰。本文还基于游客照片分析的目的地意象研究个案,解读了游客凝视焦点和核心诉求,总结了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及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结论有助于古村落目的地明确自身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向,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精准打造古村落IP并进行市场营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瑞 王茂强 吴孟珊 殷红梅
以贵州省青岩古镇为典型案例地,运用语义差别方法系统性地测度与分析了游客对古镇旅游地意象的功能感知与心理感知及其优化对策。结果显示:古镇游客的意象总体感知与其意象功能感知呈较积极态度,而古镇游客的意象心理感知则呈中立态度;具体之,在游客意象功能感知中,游客对古镇整体风貌、核心景区环境、基础设施、门票价格和内外交通便利性依次呈较完整、较整洁、较完善、中立和稍消极态度,而游客对古镇居民友好程度、主体空间商业化环境、镇域肌理文化氛围、镇域空间历史厚重感和全镇域社会文化意象的心理感知则依次呈较冷漠、较失望、较浓厚、较强烈和中立态度。基于此,认为优化古镇旅游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突破"门票经济"优化古镇旅游产业链、注重空间社会公正和空间肌理文化活化,可提升游客对古镇旅游地的意象感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凯 赵安周
"意象"是近年来多学科研究追踪的热点命题之一。本文在重点文献回顾基础上,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发展脉络及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产生、发展与国际、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存在密切联系,而这种社会性需求也决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发展方向。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本身来看,二者在研究的核心聚焦内容、研究的基本指向、研究方法与研究发展的外生动力上都基本趋于一致;在研究涉及群体与研究学科视角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为了推进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的深化,提出了应关注"意象"的地方感研究与提升研究技术的具体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奕爽 邓森文 李艳芳
旅游地意象研究对于目的地管理者认识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更好地管理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比较新颖且切实可行的认知地图法在旅游意象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少见,特别是针对特定景区的研究相对匮乏。以岳麓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法来研究其旅游意象。首先,在对国内关于旅游意象与认知地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认知地图与旅游意象研究的现状。其次,综合运用认知地图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87份有效认知地图进行分类与分析。再次,借助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构成五要素对岳麓山景区的旅游意象状况进行探讨,以此通过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4个基本步骤构建岳麓山旅游意象图。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地图、景区规划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认知地图 旅游意象 意象热点 岳麓山景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自然观光地旅游者的风险感知变化及差异分析——以九寨沟自然风景区为例
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非结构化测量应用研究——以访澳商务游客形象感知特征为例
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感知质量研究——以南京雨花台景区为例
目的地旅游供给游客感知评价与行为态度的比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名人代言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影响分析——以某华东古镇旅游景区为例
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实证研究——以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为例
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
民俗文化类景区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对比分析——以喀什古城景区为例
基于PC-FUZZY-IPA法的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考虑游客感知的民族村寨型景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基于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大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