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5)
- 2023(16070)
- 2022(14097)
- 2021(13285)
- 2020(11264)
- 2019(26361)
- 2018(26225)
- 2017(50846)
- 2016(27704)
- 2015(31403)
- 2014(31669)
- 2013(31188)
- 2012(28705)
- 2011(25871)
- 2010(25673)
- 2009(23704)
- 2008(23300)
- 2007(20491)
- 2006(17497)
- 2005(15073)
- 学科
- 济(111132)
- 经济(111012)
- 管理(78206)
- 业(74505)
- 企(61843)
- 企业(61843)
- 方法(56088)
- 数学(48593)
- 数学方法(47957)
- 农(29718)
- 财(27930)
- 中国(26673)
- 学(25689)
- 业经(23798)
- 地方(21834)
- 贸(20074)
- 贸易(20069)
- 农业(19961)
- 易(19443)
- 理论(19434)
- 务(18366)
- 财务(18285)
- 财务管理(18244)
- 制(18122)
- 和(17563)
- 企业财务(17228)
- 环境(16957)
- 技术(16504)
- 银(15135)
- 银行(15081)
- 机构
- 大学(397269)
- 学院(396698)
- 管理(158223)
- 济(152670)
- 经济(149218)
- 理学(138068)
- 理学院(136473)
- 管理学(133866)
- 管理学院(133153)
- 研究(127646)
- 中国(93179)
- 京(83726)
- 科学(82672)
- 财(68351)
- 农(65594)
- 所(64266)
- 业大(61697)
- 研究所(59086)
- 中心(58854)
- 江(56583)
- 财经(56053)
- 范(53879)
- 师范(53363)
- 北京(52590)
- 农业(51829)
- 经(50874)
- 院(46229)
- 州(46223)
- 经济学(45334)
- 师范大学(43168)
- 基金
- 项目(274041)
- 科学(214271)
- 基金(197787)
- 研究(197589)
- 家(172414)
- 国家(171009)
- 科学基金(146745)
- 社会(122199)
- 社会科(115682)
- 社会科学(115651)
- 省(108144)
- 基金项目(106122)
- 自然(97753)
- 自然科(95414)
- 自然科学(95388)
- 自然科学基金(93634)
- 教育(91821)
- 划(90873)
- 资助(82180)
- 编号(81698)
- 成果(65123)
- 重点(61128)
- 部(60080)
- 发(57890)
- 创(56299)
- 课题(55445)
- 科研(53095)
- 创新(52520)
- 教育部(51257)
- 大学(51171)
- 期刊
- 济(160897)
- 经济(160897)
- 研究(108843)
- 中国(67347)
- 学报(64608)
- 科学(58995)
- 农(58374)
- 管理(53994)
- 财(52047)
- 大学(48338)
- 学学(45434)
- 教育(42804)
- 农业(40478)
- 技术(34641)
- 业经(27932)
- 融(27823)
- 金融(27823)
- 财经(26134)
- 经济研究(25399)
- 经(22264)
- 问题(21247)
- 图书(21133)
- 业(20816)
- 版(19106)
- 技术经济(19025)
- 科技(18827)
- 理论(18750)
- 资源(18320)
- 商业(18279)
- 统计(17709)
共检索到553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白凯
旅游目的地意象自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以来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此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对此类研究成果的述评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构成和发展过程,提出"destination image"的翻译应体现该概念的心理学构成,从旅游者心理研究角度将其译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应着力将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具体的实证测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讯息加工过程及阶段模式。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意象 心理学 属性定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政原 刘志高
由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多元和综合属性,其研究内容往往呈现跨学科的属性,涵盖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进化论和复杂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历史过程和空间异质性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因其超越原有的单线逻辑的叙事而受到旅游研究者的关注。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新范式和新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被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的演化路径和演化动力机制,并为其提供了"结构—过程"分析视角。而另一方面,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及演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有着较大区别,只有在充分立足于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实际状况和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理论体系,探索更为多元化的旅游研究方法。加强与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结合能够为中国的旅游实践提供较为宏观尺度的政策分析视角,进而有助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加强中微观层面的多尺度耦合机制和多元主体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探索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下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毛端谦 刘春燕
旅游目的地映象概念自亨特1971年提出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外旅游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外有关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内涵、目的地映象的形成、目的地映象研究的意义、测量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评述。最后指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较多,但至今国内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成果有限,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
旅游 目的地映象 述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骆泽顺 林璧属
实证主义范式的研究无法解决地方依恋形成心理机制这一理论问题。在当前旅游领域研究中,有关实证研究在地方依恋已经形成的理论预设前提下,通过编制相关量表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来探讨目的地社区居民和游客地方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行为。至于这两种依恋有何区别、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指导相应的依恋行为等相关理论问题却鲜有涉及。该研究回溯到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构建了旅游情境下的内隐-外显地方依恋模型,并得出以下结论:(1)内部工作模式(依恋表征)原理可用以解释地方依恋形成的心理机制;(2)内部工作模式是由一般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凯 赵安周
"意象"是近年来多学科研究追踪的热点命题之一。本文在重点文献回顾基础上,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发展脉络及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产生、发展与国际、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存在密切联系,而这种社会性需求也决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发展方向。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本身来看,二者在研究的核心聚焦内容、研究的基本指向、研究方法与研究发展的外生动力上都基本趋于一致;在研究涉及群体与研究学科视角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为了推进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的深化,提出了应关注"意象"的地方感研究与提升研究技术的具体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曲颖 李天元
定位是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目的地至关重要的营销工作。文章在综合检索国外目的地定位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8个方面的研究关注点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和评析。最后,对国外目的地定位研究所呈现出的特点和走向作了总结,并简要探讨了其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定位 旅游目的地定位 定位指标 市场细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曲颖 李天元
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目的地定位的重要性变得格外突出。然而,当前国内外关于目的地定位的系统研究还很有限,特别是这一研究分支表现出对旅游者非功用性消费需求关注不足、滞后于最新旅游需求发展态势的局限。鉴于此,文章构建并实际阐释了一个以目的地品牌个性为核心定位分析指标的目的地非功用性定位模型。阐释案例为大连作为一个海滨城市目的地在国内消遣旅游市场上相对于其北方4个紧密竞争对手的定位分析。调研工具为自填式问卷,其中的海滨城市目的地品牌个性量表通过实施文献回顾法、经验调查法和预测试加以确定。通过采用探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高静 焦勇兵
品牌个性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的重要视角。文章以西湖、西溪湿地、大运河·杭州3个地理区位相近、旅游吸引物相似的旅游目的地为样本,从品牌个性视角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差异化定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尽管3个旅游目的地的投射品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它们之间的感知品牌个性则显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自身投射与感知品牌个性的一致性在3个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别:西湖景区一致性最高,西溪湿地景区次之,大运河·杭州景区最低。在此基础上,文章就3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给出了方向性建议,并从品牌个性视角对旅游目的地品牌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周永博 沙润
本文是一篇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综述,在回顾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内涵结构、形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意象时空变迁规律研究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理论发展的未来,而景观设计、创意策划和信息传播则是旅游目的地意象应用的新方向;我国学者还应重视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积极开展中西贯通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意象 研究进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奕爽 邓森文 徐佳
以石牛寨景区旅游者网络游记和官方网站宣传内容为样本,首先运用词频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官方网站投射及游客感知的石牛寨旅游意象;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将照片分为13类,并根据聚合意象地图分析各类照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玻璃桥"、"丹霞风貌"是石牛寨景区最重要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意象;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的文本语义网络基本呈现"核心——次核心——外围"的圈层结构;但石牛寨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由于身份与立场不同造成双方塑造的旅游意象主体内容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玮娜
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任何一个旅游者都必须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多年来,国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大量的相关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实证主义范式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进行了回顾,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述;通过对其理论渊源、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以期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相关研究和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锐 张攀 牛永革
文章从旅游口号信息诉求出发,基于心理意象加工理论,通过实验研究了旅游口号信息诉求对游客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在不同时间距离的旅游情景下,比较了旅游口号信息诉求对游客反应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旅游口号信息诉求对消费者口号态度和旅游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心理意象加工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同时,时间距离会调节旅游口号信息诉求对消费者口号态度和旅游意愿的影响。文章丰富了旅游口号的有效性研究,对旅游营销组织设计、选择有效的旅游口号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志远 王楠 韵江
基于符号学理论视角,选择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案例地,运用隐喻抽取技术探讨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旅游目的地意象是一个包含意象符号“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等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通过对自然符号、人为符号和社会符号的审美关照,游客在心中构建起一个“让人心向往之的人间仙境”“历史悠久的地方”和“令人感动的苗家人”的完整意象;(2)游客感知视角下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可视为景观符号化的过程,游客经由身体参与,与旅游目的地各类景观符号进行互动,解读符号的意义并形成对意象的感知和认识,此过程中,游客的文化背景、族群经验、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共情等因素均产生影响;(3)隐喻抽取技术与符号学分析思维具有互通性,该方法非常适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分析,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永博 沙润 余子萍
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TDI)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意象内涵的争论仍未休止。造成当前研究中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这一抽象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方法不尽合理。现有研究普遍采纳的一维连续体理论虽有助于对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理解,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操作化使用方面仍显不足。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基本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文脉属性、地脉属性及功能属性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结构,这一耦合结构更加清晰地界定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属性维度,从而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应用提供更合理的操作化方法。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意象 连续体 耦合结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洁 黄令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是职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心理动力论、职业生涯发展论、社会学习与认知行为、人格类型说等理论研究,以及个体因素、文化因素、干预因素等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于国内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概念界定和维度结构存在分歧,理论与经验脱节,较少涉及关系研究,仍需进一步检验量表的信效度,以适应我国国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