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7)
- 2023(12140)
- 2022(10427)
- 2021(9551)
- 2020(7917)
- 2019(17710)
- 2018(17243)
- 2017(32999)
- 2016(18222)
- 2015(19671)
- 2014(19580)
- 2013(18770)
- 2012(17448)
- 2011(15828)
- 2010(16014)
- 2009(15059)
- 2008(14996)
- 2007(13397)
- 2006(12182)
- 2005(10889)
- 学科
- 济(64838)
- 经济(64735)
- 管理(59248)
- 业(52857)
- 企(43371)
- 企业(43371)
- 方法(25911)
- 财(22579)
- 数学(21517)
- 数学方法(21243)
- 农(20861)
- 制(18509)
- 中国(17246)
- 业经(16386)
- 学(15813)
- 环境(15307)
- 贸(13799)
- 贸易(13792)
- 农业(13679)
- 务(13581)
- 财务(13552)
- 财务管理(13522)
- 易(13481)
- 企业财务(12870)
- 体(12361)
- 银(12242)
- 银行(12196)
- 策(12164)
- 地方(12042)
- 划(11985)
- 机构
- 学院(260532)
- 大学(257149)
- 济(103250)
- 经济(101038)
- 管理(97232)
- 研究(90752)
- 理学(83493)
- 理学院(82542)
- 管理学(81149)
- 管理学院(80679)
- 中国(68769)
- 科学(58179)
- 京(53985)
- 财(52298)
- 农(52131)
- 所(46894)
- 业大(42815)
- 研究所(42639)
- 农业(41055)
- 中心(41030)
- 江(40576)
- 财经(40123)
- 经(36276)
- 北京(33859)
- 范(33291)
- 院(32852)
- 师范(32815)
- 州(31628)
- 经济学(31051)
- 省(30571)
- 基金
- 项目(176489)
- 科学(138323)
- 基金(128884)
- 研究(122742)
- 家(115396)
- 国家(114454)
- 科学基金(96874)
- 社会(79077)
- 社会科(75018)
- 社会科学(75003)
- 省(69590)
- 基金项目(68659)
- 自然(64842)
- 自然科(63276)
- 自然科学(63250)
- 自然科学基金(62160)
- 划(58980)
- 教育(55246)
- 资助(52560)
- 编号(47336)
- 重点(40360)
- 发(38238)
- 部(38187)
- 成果(37942)
- 创(36705)
- 制(35862)
- 创新(34450)
- 科研(34137)
- 计划(33844)
- 课题(33779)
共检索到387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金亚征 郑志新 常美花 贾巨才 王激清 任亮
草原旅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分析表明,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旅游干扰,植被物种数量、植被覆盖度、丰富指数、均匀度指数、枯落物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降低,而土壤容重、pH值、紧实度等增加,且随着旅游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和土壤环境被影响的程度越大。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草原植被资源数据库、现代土壤环境监测系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鹏 濮励杰 章锦河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对旅游干扰反应最为敏感的环境因子之一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环境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将中国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历程大体上分为初步探索和快速发展2个阶段,并且分别就文章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细阐述了这2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就旅游活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活动下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综合。总结了现阶段中国区域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和研究尺度等方面的4大特征,揭示了现阶段中国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参考标准、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的不足以及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与热点,以期为今后旅游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指明方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学钢 包浩生
以安徽采石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模型,观察分析旅游活动对地被植物、土壤的外部形态,种群的高度、丰度、密度,土壤理化性状等影响;引入风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概念,据此提出风景区生态环境管理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琨 钟林生 唐承财
发展生态旅游是青藏草原区的一种保护性开发策略,减轻旅游环境影响是青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评价青藏地区草原各主要旅游活动方式的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各种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参与的环境影响最小,其次是游览观光,再次是休闲度假;各种旅游活动中人均草地资源占用额度、及污染物排放量不同是导致其环境影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青藏地区草原旅游发展中,以减少旅游环境影响为目的,应发挥特色旅游资源对文化参与及游览观光旅游方式的诱导作用及对游客的聚集作用,利用市场需求推动环境影响小的旅游方式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并强化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和约...
关键词:
青藏地区 草原旅游 环境影响 玛曲草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吕君 刘丽梅 陈田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对草原旅游发展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加以分析,得知旅游活动的干扰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比土壤的机械组成要明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干扰又比对土壤的容重影响显著;在干扰范围上,旅游者游览活动波及的区域面积比旅游经营活动的核心地段广。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土壤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据此诊断出如下结果:在道路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极重;在敖包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是重度干扰;在马场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属于中度干扰。从而文章确立了不同旅游活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提供了不同旅游活动范围对土壤理化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石强 廖科 钟林生
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旅游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研究文献,指出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包括:影响种子发芽及苗木的成活,影响植物的生理及形态,降低植物高度及阻碍成长,影响植物的健康与活力,影响开花及结实,影响植物的更新和侵移,影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了旅游活动对植物影响效应的因子,主要有:植物的生活型、生境条件、演替阶段及适应性,以及游客数量和游憩使用方式等。参76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杰 乌铁红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旅游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旅游活动的增加,其草原环境岛屿化现象严重。为保护草原景观和当地生态环境,探索草原旅游干扰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为调控旅游干扰和实施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和理论支撑。在诸多的旅游干扰影响因素中,游客的活动和践踏以及车辆的碾压是草原旅游点及周边旅游环境产生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其影响又直接反映在该立地上的植被生长、发育和演替变化上。本文采用植物样方调查法对草原旅游点周围、不同活动区周边、不同等级道路上的植物种类构成与各种植物的相对密度、植被的总盖度、草群高度、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及丰富度指数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其相关指标变化来探...
关键词:
旅游干扰 草原旅游点 植被 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梅 吕君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利用生态学中的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以及采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来分析植物样方的植物种类多样性,结合样方的种类组成和盖度等来探究旅游发展对草原植被的环境影响。通过旅游活动对植物种类的影响、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群落外貌的影响分析,得知旅游活动对植被生态安全干扰的破坏在Ⅲ级以上,群落由克氏针茅占优势转变为以冷蒿为主的草原变型,今后必须加强对草原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以及开发模式的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晋秀龙 陆林 巩劼 覃逸明
旅游活动对风景区自然环境影响是旅游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土壤是受其影响最敏感的环境因素之一,也是研究的热点。在九华山风景区选择6条主要游道,设置了21条调查样带,每条样带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方向依次选取4个连续样方,每个样方面积设置为1 m×1 m。记录了土壤的硬度、枯枝落叶层的厚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等指标,并取168份土样带回实验室测定。运用土壤冲击指数和土壤含水量、容重等指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SPSS13的LSD和Pearson对结果进行显著性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①土壤的硬度增加率、枯枝落叶层厚度减少率和土壤腐殖质层厚的减少率都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方向逐渐递减,土壤冲...
关键词:
土壤 旅游活动 九华山风景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娜 白可喻 杨云卉 张睿洋 韩国栋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生长季内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试验设置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梯度。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减少,且生长旺季(8月),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比禁牧分别降低了7.47%、41.96%和51.75%;草地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不显著(P>0.05);植被物种丰富度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无显著影响;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小源 鲁旭阳
休牧是西藏主要放牧管理和草地保护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自然力的作用使退化草地的植被与土壤得到恢复,维持较高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本研究以西藏中部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研究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权衡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比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休牧6~8年虽一定程度降低了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了植被总生物量,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休牧6~8年提高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权衡值,并促使植物更多地向地上部分生长,且在高寒草甸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另外,休牧和自由放牧对高寒草甸以及高寒草原草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微团聚体、土壤营养元素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发现,休牧对西藏高寒草地的植被恢复尚未产生明显的效果,表现为休牧对群落生物多样性、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对西藏休牧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美丽 红梅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霍利霞 刘鹏飞
【目的】 了解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进而从土壤动物角度解读全球变化对荒漠草原的生态效应。【方法】2014年植物生长季,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自然降雨状态)、减雨(R)、增雨(W)、施氮(N)、减雨施氮(R+N)和增雨施氮(WN) 6个处理,观测不同处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和土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33 079.5只/m2,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4纲10目47科,主要为弹尾纲(Collembola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平安 方光新 李慧 贾宏涛 谭金芳
为了了解围栏这一人为手段对山区草地植被下土壤动物的影响,在草原围栏措施下,对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地下根系、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实地监测,比较了草原围栏内外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个体数量及生态分布。结果表明,围栏内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标高于围栏外,如类群数围栏内为19种,围栏外为8种;个体数围栏内为234个,围栏外为125个;Shannon-Wiener指数围栏内为0.653,围栏外为0.498;即围栏有利于草原植被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保持和提高。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多样性 草原围栏 巴音布鲁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梁晓谦 李建平 张翼 尉剑飞 黄绪梅
利用遮雨棚技术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降水量进行人为调控,分析了不同降水梯度[33%、66%、100%(正常降水)、133%和166%]下植物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C)随降水的增加逐渐减少,氮磷比(N:P)在正常降水下显著(P 0.05)。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可改变植物养分分配,增加土壤养分积累,但降水变化过程下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间元素耦合关系整体较弱。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海 黄跃飞 朱运海
植被与旅游活动之间关系的长期状态或者演变趋势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尚不够深入.基于空间信息技术,以国家首批重点景区-庐山景区为例,采用长时序Landsat影像,提取景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NDVI变化特征,结合游客空间分布(腾讯区域热力图)与游客规模(游客人数)等旅游活动相关数据,分析了旅游活动对景区植被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上,随着距核心景区距离的增加,植被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核心景区建设活动、主要景点的游客活动以及景区周边的发展,不利于景区植被的生长;旅游活动较少区域,植被生长较好.时间上,庐山景区植被由2个先降后升、期末回升水平低于期初水平的变化过程组成,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一个变化过程主要与景区内的开发建设和林木类型演变有关;第二个变化过程主要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进入快速增长期、生态环境持续处于"透支"状态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