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0)
- 2023(14602)
- 2022(12755)
- 2021(11885)
- 2020(9951)
- 2019(22707)
- 2018(22678)
- 2017(42899)
- 2016(23624)
- 2015(26573)
- 2014(26882)
- 2013(26016)
- 2012(23797)
- 2011(21382)
- 2010(21414)
- 2009(19786)
- 2008(19136)
- 2007(16980)
- 2006(14942)
- 2005(13214)
- 学科
- 济(86890)
- 经济(86760)
- 管理(69853)
- 业(62514)
- 企(52964)
- 企业(52964)
- 方法(37772)
- 数学(31411)
- 数学方法(31012)
- 财(24165)
- 农(24074)
- 中国(22837)
- 学(21038)
- 业经(20840)
- 制(20739)
- 地方(18874)
- 理论(17265)
- 农业(15751)
- 贸(15238)
- 贸易(15229)
- 务(15205)
- 财务(15127)
- 财务管理(15093)
- 体(14992)
- 环境(14874)
- 易(14768)
- 和(14648)
- 银(14341)
- 企业财务(14293)
- 银行(14293)
- 机构
- 学院(332051)
- 大学(331843)
- 管理(128571)
- 济(122876)
- 经济(119836)
- 研究(110992)
- 理学(110664)
- 理学院(109350)
- 管理学(107355)
- 管理学院(106738)
- 中国(81653)
- 京(71568)
- 科学(70612)
- 财(59841)
- 所(55680)
- 农(53598)
- 研究所(50693)
- 业大(50352)
- 中心(49945)
- 江(49485)
- 财经(47200)
- 范(45826)
- 北京(45419)
- 师范(45317)
- 经(42621)
- 农业(41942)
- 院(41083)
- 州(40152)
- 技术(36749)
- 师范大学(36588)
- 基金
- 项目(228193)
- 科学(177804)
- 研究(167449)
- 基金(162950)
- 家(142417)
- 国家(141236)
- 科学基金(120547)
- 社会(102711)
- 社会科(97106)
- 社会科学(97085)
- 省(90103)
- 基金项目(87293)
- 自然(79116)
- 教育(77209)
- 自然科(77156)
- 自然科学(77136)
- 划(75870)
- 自然科学基金(75697)
- 编号(69215)
- 资助(66819)
- 成果(56634)
- 重点(51076)
- 部(49270)
- 课题(48452)
- 发(48350)
- 创(47028)
- 创新(43863)
- 科研(43339)
- 制(43261)
- 大学(42532)
共检索到486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适
现阶段,我国景区收费水平高、调价幅度大、管理不规范等乱象屡禁不止。景区收费体制中存在种种缺陷:多头管理争权诿责、属地管理利益合谋、法律法规不完善、价格监管不到位、景区收支管理不规范等。这不但使收费乱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甚至还加剧了问题的恶化。其深层次的制度性根源,是财政分权体制下财权事权不匹配和国有产权下委托—代理问题难以约束。针对收费体制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建议从构建统一有效的组织机构、上收管理和定价权限、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价格监管、规范收支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改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强 王磊
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旅游景区(简称公共景区)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和鲜明体现。现行的旅游景区收费体制和门票价格管理政策不适应旅游业发展新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研究旅游景区收费体制,既要注重分析其反映市场供求和成本分摊方面的微观成因,更要把握其公共财政和体制优化方面的宏观影响,特别是绕不开产权制度约束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公共景区收费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秉持遗产资源管理突出公益性质的基本理念,逐步建立具有事业性、公益服务性、非营利性的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打造中国版的国家公园体系,用"制度倒逼"的办法加快景区保护开发的"去门票化",构建以全民公益性为导向、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的新型公共景区收费体制。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单福彬 周静 祁向文
乡村旅游景区是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服务收费不仅关系着经营者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着区域内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乡村旅游景区的功能、产业发展需求和经营行为规范等三个方面分析政府对景区服务收费进行调控的必要性。提出政府调控机制,包括做好政府调控的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内政府的定位与职责、建立行政部门合作组织、推行体系化调控措施等
关键词:
乡村旅游景区 服务收费 政府调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薇 齐子鹏
改革开放的20年间里,我国旅游景区从宏观总量上得到了较大的扩张,但为什么仍存在着明显的需求不足和旅游景区投资紧张的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旅游景区投资体制与有效需求不足作了经济分析。一、一个模型: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在旅游市场中明显存在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磊 王晓峰 宋光飞 包珺玮
在借鉴前期精品旅游景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旅游景区的概念,阐述了精品旅游景区创建的必要性。详细列举了精品旅游景区和国家A级景区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景区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参考各类景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建精品旅游景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运筹学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计算,使其量化。最后以陕西省华山景区为例进行实例验证,验证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钊 黄文杰
全局视角下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及跨区域协同路径提炼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在长征红色旅游景区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文章以2005—2020年118个长征红色旅游景区为样本,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析其时空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2005年以来,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经历了基础开发阶段(2005—2012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7年)及内涵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不同阶段表现为景区增长速度及发展质量的显著性差异。(2)长征红色旅游景区整体为集聚分布态势,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两省以及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景区发展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梯度差异格局。(3)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演化态势表现为由"单核主导型"向"双核引领型"转变,联核成轴的空间演化趋势明显。(4)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重大事件与资源禀赋、政策支持与交通条件、旅游形象与市场需求等内外生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后,据此为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跨区域协同及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措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雷宏振 邵鹏 雷蕾
传统产品定价研究大都从市场供需出发,以利润最大化来设置产品价格。然而景区门票价格是由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景区门票定价不仅要满足景区经营方的利润最优目标,还应符合景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社会福利目标。文章通过建立景区基于利润最优目标、生态承载力目标和社会福利最优目标模型,证明了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景区应该以产业利润最大化来制定门票价格;当景区生态承载能力低于产业利润最优的游客数量时,票价应该根据生态承载人数来制定;当公共景区基于社会福利最优定价时,完全免费并不一定是社会福利的最优选择。在此基础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万雯
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强化综合效益评价有助于提升旅游景区开发的效益,对于提升建设的科学性和效益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评价问题,分析了评价目标导向,提出评价思路,然后建立相关评价模型,并设立了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
旅游景区开发建设 综合效益评价 体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胜利
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体验,旅游景区必须对旅游体验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需求与期望。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事实上已构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此旅游景区的主题体验设计将成为旅游景区的长胜之道,是主题型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欢 翟石艳 潘俊业 冯雨柯 闫培雪
景区旅游线路设计对于提高游客体验和提升景区规划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一直是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虚拟地理实验和最大旅游效益原则,以景区演艺节目时间调整为切入点,设计实验场景,采用虚拟行为实验方法,探讨景区旅游线路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清明上河园景区的空间场景及演艺节目为例,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虚拟旅游场景中,游客仍然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和最大的信息收集量的目标;2)演艺节目优化场景下,旅游时间比、节目观看完整度和观看率等指标,均优于实际节目场景;3)虚拟行为实验方法在景区线路设计中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方法,同时也拓展了旅游地理学的虚拟空间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为旅游地景区规划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实践参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邵敏 蔡沙沙 赖启福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感官营销理论,构建“感官印象—感知形象—体验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感官印象对旅游体验质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入动觉后的感官印象通过激活目的地形象感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性别在旅游者感官印象与情感形象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但在认知形象影响路径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自然景区经营者应设计具有动觉体验元素、性别情感差异的感官景观,通过强化自然景区舒适度形象和社区形象,营造身心放松、愉悦唤醒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自然景区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屈小静 曾渤
木兰山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如今旅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引入体验营销是十分必要的。论文结合木兰山的旅游特色,将体验营销引入木兰山景区的发展规划中,为其找到营销策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体验价值,也实现木兰上景区发展的新的转型。通过对木兰山旅游景区的实地访问以及问卷调查,为木兰山景区的发展提出有效的营销策略,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实现消费者和景区的双赢。
关键词:
体验营销 木兰山景区 营销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渊 丁燕杰 王德
以人为本的旅游线路设计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旅行时间限制和空间行为特征,这有别于传统的至上而下、依据专家经验判断的旅游路线设计方法,逐渐引起旅游学者的重视。文章提出考虑旅游者时间约束和空间行为特征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首先考虑旅游者的旅行时间约束,然后基于GPS数据和社会网络模型分析旅游者对景点的选择特征,再利用GIS分析最优路径,综合构建了一种新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以厦门市鼓浪屿为例,对263个旅游者GPS轨迹及其94个选择景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入口上岛旅游者在半天和一天的符合行为特征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董观志 杨凤影
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是经营性旅游景区的生命线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流的根本动力。本文在分析旅游景区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提炼了影响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构建了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数学模型 ,试图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掌握游客满意度水平的决策辅助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