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57)
- 2023(5393)
- 2022(4899)
- 2021(4533)
- 2020(4166)
- 2019(9717)
- 2018(9488)
- 2017(18966)
- 2016(10545)
- 2015(12053)
- 2014(12485)
- 2013(12443)
- 2012(11754)
- 2011(10765)
- 2010(10889)
- 2009(10353)
- 2008(10405)
- 2007(9699)
- 2006(8257)
- 2005(7347)
- 学科
- 济(47202)
- 经济(47163)
- 管理(26370)
- 业(26240)
- 方法(24796)
- 数学(21120)
- 数学方法(20958)
- 企(20272)
- 企业(20272)
- 农(13151)
- 财(11048)
- 学(10098)
- 中国(10087)
- 地方(9369)
- 业经(8975)
- 农业(8963)
- 贸(8746)
- 贸易(8744)
- 易(8453)
- 理论(7728)
- 制(7415)
- 和(7055)
- 务(6843)
- 财务(6830)
- 财务管理(6809)
- 企业财务(6403)
- 环境(6312)
- 银(6106)
- 银行(6086)
- 融(5882)
- 机构
- 学院(159620)
- 大学(159027)
- 济(63088)
- 经济(61639)
- 管理(59904)
- 研究(53164)
- 理学(51484)
- 理学院(50806)
- 管理学(49871)
- 管理学院(49544)
- 中国(39581)
- 科学(34689)
- 京(33653)
- 财(28912)
- 农(28905)
- 所(27695)
- 研究所(25352)
- 中心(25036)
- 江(24360)
- 业大(24356)
- 财经(23396)
- 范(23167)
- 农业(22991)
- 师范(22946)
- 北京(21316)
- 经(21051)
- 经济学(19630)
- 州(19514)
- 师范大学(18511)
- 院(18506)
- 基金
- 项目(103314)
- 科学(80020)
- 研究(74223)
- 基金(73757)
- 家(64289)
- 国家(63762)
- 科学基金(53578)
- 社会(46157)
- 社会科(43648)
- 社会科学(43630)
- 省(41336)
- 基金项目(40187)
- 自然(34923)
- 教育(34503)
- 划(34429)
- 自然科(34015)
- 自然科学(34001)
- 自然科学基金(33406)
- 资助(31152)
- 编号(30815)
- 成果(24942)
- 重点(23345)
- 发(22989)
- 部(22966)
- 课题(21024)
- 创(20583)
- 科研(20291)
- 大学(19389)
- 教育部(19309)
- 创新(19236)
共检索到226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元城 郑玉萍 安宁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实践过程中日趋复杂的"人-人""人-地"互动与邂逅,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地理话题亟待更多跨领域研究的介入。基于近年来国内外与旅游相关的政治地理议题的讨论日渐升温这一现象,文章梳理了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发展背景和脉络,指出了其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分析框架,以期更好地将这一研究方向引介到国内旅游和政治地理学领域进行深化研究。文章认为,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讨论应从核心概念和观察对象入手,基于旅游和政治地理两个方面进行要素分析,并依据要素间的组合关联展开现象分析,从而搭建起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议程。在旅游与政治地理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分析不仅对国内外旅游和政治地理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还对游客旅游体验的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研究的多元内涵挖掘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旅游政治地理研究,深化理解旅游过程的政治地理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海洲 翁时秀 保继刚 Jarkko Saarine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与旅游的现实矛盾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但基于社会与政治发展层面深度有效的学术解释缺乏。缘起于结构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生态学,将社会-生态过程与政治的尺度交互作为分析对象,为生态问题提供了更加平衡与综合的理论研究进路。文章利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论深度考察了政治生态学以及相关的旅游文献,从当代现实、理论缘起、理论发展、旅游参与以及本土议题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国际旅游政治生态学研究思想的3个重要进展趋势:保护地旅游与资源管理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态旅游话语意识的后结构主义批判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正义的实践行动研究。进一步,文章借助政治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反思了我国生态与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就与现实问题,并结合二十大报告的政策理路探讨了本土旅游政治生态学研究的相关议题:关注保护地旅游历史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关注保护地社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生计的微观政治过程以及关注“两山论”的辩证性与生态发展的现实差距等。文章希冀通过政治生态学的引入,引导中国旅游研究转向生态-旅游人地关系的深入反思,在尊重现实与贴近实践的前提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成就向国际传播的高质量旅游学术成果转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艺术不仅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推动着目的地实现新的地方生产,由此引发的旅游艺术地理议题产生了巨大的理论需求,亟待学术探索。文章首先厘清广义与狭义的艺术地理研究,剖析其时空观,提出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艺术地理现象,阐释旅游、艺术、地理三者的逻辑关系,分析旅游艺术地理的内涵,建构包含艺术旅游、旅游艺术,艺术联合旅游促进地方生产的主题框架。在此框架下,文章辨析了艺术旅游(以艺术体验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与旅游艺术(具有艺术性的旅游行为及其衍生品)的概念;厘清旅游艺术的3个主题,即旅游作为艺术行为而产生的地理活动现象、旅游引发的仪式艺术作为一种地理文化现象,以及旅游地图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阐述艺术联合旅游对地方生产的促进。最后,文章提出旅游艺术地理研究新趋势,包括基于地方艺术的旅游产业创意开发、旅游及其艺术形式带动地方振兴以及旅游艺术的数字化空间与工具。理论层面,文章一方面为旅游研究引入了一个创新且系统的艺术地理框架,另一方面为艺术地理研究提供了来自旅游领域的重要理论构成;实践层面,文章以艺术为入口,为目的地创造个体体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生产提供参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锁利铭 马捷 经戈
社区旅游(CBT)是以社区的全面参与为基础,集合多部门共同协作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论文以CBT的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关系的分析为基础,提出网络治理的行政型网络治理(NAO)模式是改善CBT绩效的一种制度创新。文章构建了CBT的网络治理框架,并以江苏常熟的CBT发展为案例,提出了网络治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要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廷斌 Geoffrey Wall
20世纪50年代后半个多世纪的旅游研究是建立在发展话语体系之中的,在理论化的前沿,发展成为解释旅游现象的指导性概念;在实践中和学术界,旅游代表了获得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发展思想影响下,对旅游的研究相应地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早期研究、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的旅游影响研究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3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各个时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贡献着自己的思想,使旅游与发展的分析框架逐步形成,并成为当代多数旅游研究无论研究尺度大小和方法异同都脱离不了的共同
关键词:
旅游研究 分析框架 发展理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余志远
相对于旅游对目的地和居民影响方面的研究,学界对旅游者个人变化的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怀。本文通过选取国外有关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的18篇文献,对其研究设计、理论基础、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旅游恰如一种"通过仪式",这种体验经历对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带来能力、人格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改变。
关键词:
旅游者 旅游体验 自我认同 叙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旅游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作用"课题组 邵琪伟 杜江 唐晓云
大众旅游背景下,旅游提升国民幸福的作用日益显著。论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建构了旅游提升国民幸福的时间-范畴二维分析框架,通过抽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等方法对旅游提升国民幸福的内涵和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提升国民幸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旅游提升游客幸福和目的地居民幸福两个方面,具有阶段特征和时间-范畴两个分析维度。旅游提升国民幸福的程度受出游次数、旅行阶段、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旅游总体幸福感的关键来源是国民在旅游过程中在健康、新奇、正性情绪和离开惯
关键词:
旅游 提升 国民 幸福感 框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唐志明
旅游发展中各种利益诉求与问题的日渐凸显,是政治介入并不断侵蚀旅游的关键性因素。把发展旅游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促进政治与旅游的有机统一,是旅游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政治包含政治实践和政治分析两个层面,本文从后者探讨了旅游政治的基本涵义及其产生的基本动因、旅游政治的价值与功能、影响旅游发展的政治要素以及旅游政治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
旅游政治 政治分析 旅游发展 旅游政治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汤澍 严伟 葛怀东
城市旅游具有吸引力非特定性、动机广泛性以及行为社会趋同性等特点。本文认为城市旅游发展必须要注意旅游与城市的整体性、城市与区域的整体性以及内部结构的整体性,才能实现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城市旅游的价值;而城市旅游的多元发展是实现城市旅游发展目标、塑造城市旅游结构及满足城市游客具体需求的基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成杰 傅云新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收益管理是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旅游景区收益管理的基本内容,讨论了旅游景区收益管理框架,提出了加强旅游景区收益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收益管理 收益链分析 策略 旅游景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岗
在MacCannell旅游吸引物符号学经典理论受到诸多挑战的背景之下,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被提了出来。基于Shove等人的实践理论,文章系统地探讨了旅游者符号实践的概念框架。旅游者符号实践由旅游者、物质、技能和意义4大要素构成。旅游者是符号实践的主体,在临场亲身体验基础上进行符号的检验、消费、生产和表演。物质要素包括景物、标志和实践工具等。技能要素与旅游者拥有的身体知识、工具使用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紧密相关。意义要素则是时代精神、地方观念和旅游者主观价值共同作用于旅游者符号实践过程的结果。通过不同历史时期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案例分析,发现旅游者符号实践的各个构成要素均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对旅游目的地满意度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旅游者 符号实践 概念框架 动态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才
本文在假设旅游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前提下 ,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 ,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 ,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学科 ;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 ,旅游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化度”较低的学科。旅游学学科的这些属性的确定 ,为我们解释旅游学发展现状提供了基本依据 ,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学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这对于旅游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楝子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全域乡村旅游尚无明确的概念,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根据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要求,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起全域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以重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特色镇作初步实证研究,以期反映乡村区域全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全域乡村旅游的建设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全域乡村旅游 旅游指标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锋
旅游经济脆弱性属系统内属性,具有相对性、隐蔽性和动态性。按其影响因素,可划分为"环境胁迫式脆弱"和"结构累积式脆弱"两种类型。结构性脆弱是旅游经济脆弱性的深层来源。从环境、结构和行为三个层面,按照"旅游环境—旅游市场—旅游经济结构—旅游经济脆弱性行为—旅游经济脆弱性损失"的E-MSCP分析范式,以旅游经济结构刚性为障碍力,构建旅游经济脆弱性形成机理模型。以旅游经济脆弱性与脆弱性应对力的相互作用为主线,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层到表层的次序,构建了旅游经济脆弱性三层面分析框架。
关键词:
旅游经济 脆弱性 E-MSCP 形成机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勇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外延逐渐扩大,旅游资源产权问题越发复杂。如果依然笼统地实行僵化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不但会使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而且会对资源本身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基于产权的角度,在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旅游资源产权体系,进而根据不同产权的有效性条件,提出了调整旅游资源的具体管理、运行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
产权 旅游资源 产权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