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25)
2023(16458)
2022(14281)
2021(13223)
2020(11033)
2019(24858)
2018(24392)
2017(46293)
2016(25346)
2015(27622)
2014(27418)
2013(27200)
2012(24895)
2011(22551)
2010(22410)
2009(20383)
2008(19793)
2007(17383)
2006(15210)
2005(12592)
作者
(76587)
(64026)
(63474)
(60532)
(40202)
(30903)
(28643)
(25060)
(24167)
(22519)
(21819)
(21673)
(20424)
(19953)
(19683)
(19599)
(19581)
(18862)
(18319)
(18216)
(16307)
(15507)
(15497)
(14618)
(14431)
(14214)
(14115)
(13938)
(12886)
(12846)
学科
(96435)
经济(96322)
(67748)
管理(65069)
(51089)
企业(51089)
方法(44960)
数学(38743)
数学方法(38313)
(36870)
农业(25082)
中国(24839)
(24834)
业经(23644)
(23468)
地方(20218)
(17237)
(17130)
贸易(17124)
(16606)
理论(15745)
环境(15314)
技术(15088)
(14444)
财务(14383)
财务管理(14361)
(14327)
(14200)
银行(14121)
企业财务(13672)
机构
大学(358648)
学院(358614)
管理(138037)
(134674)
经济(131655)
研究(124311)
理学(121033)
理学院(119537)
管理学(117142)
管理学院(116506)
中国(89475)
科学(84020)
(75885)
(74429)
(64010)
业大(62853)
(59503)
研究所(59460)
农业(58053)
中心(56207)
(51413)
(49195)
财经(48763)
师范(48562)
北京(47102)
(45159)
(44530)
(41837)
经济学(39914)
师范大学(39407)
基金
项目(259325)
科学(202355)
基金(188455)
研究(179661)
(169098)
国家(167710)
科学基金(141833)
社会(113197)
社会科(107108)
社会科学(107081)
(102197)
基金项目(101416)
自然(95772)
自然科(93540)
自然科学(93511)
自然科学基金(91832)
(86811)
教育(81087)
资助(76522)
编号(71279)
重点(58744)
成果(56189)
(55490)
(55399)
(53386)
科研(50719)
计划(50387)
创新(49890)
课题(49110)
国家社会(46870)
期刊
(143445)
经济(143445)
研究(96996)
(70609)
学报(70493)
中国(63854)
科学(62027)
大学(51607)
学学(49317)
农业(47769)
管理(45367)
(41882)
教育(34850)
(27516)
金融(27516)
业经(26749)
技术(26363)
(22553)
财经(22446)
经济研究(22345)
(20437)
业大(20093)
问题(19363)
科技(19351)
(19098)
资源(17349)
图书(16905)
农业大学(16390)
林业(15775)
理论(15631)
共检索到501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阴姣姣  王晓芳  贾垚焱  李春明  王娟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为了发挥旅游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和加快区域脱贫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湖北武陵山区25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其旅游交通可达性及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的差异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湖北武陵山区内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82 h,区域整体可达性相对较差,出行成本较高;从自然及人文2个视角对旅游扶贫重点村可达性的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各个影响因子在区域上作用大小的排序为:距最邻近县市最短路径>高程>周边旅游资源禀赋>距河流最短距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坡度,距河流最短距离及周边旅游资源禀赋与可达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因素均与可达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与坡度值大小的单位变化对可达成本空间差异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燕  杜瑶瑶  
在乡村旅游扶贫对接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可能面临着在旅游资源禀赋受限情况下进行开发以及保障贫困人口作为主要受益者的两大挑战。以湖南省30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以及矢量化后的湖南省数字高程图(DEM)对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并综合理论研究成果梳理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湖南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Moran’s I指数为0.65,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性特征显著;2)全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布并不均衡,湘北平原地区和湘东山丘区为中低密度核心分布区,湘南山丘区为双密度核心分布区,湘西山地和湘西北山原山地区为多密度核心分布区;3)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是影响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异性的关键因素,旅游人数和可支配收入的解释度较强,而地形地貌和交通制约着基础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建议旅游扶贫过程中应考虑空间分异性影响下各个旅游重点扶贫村发展模式存有差别,进一步识别正确的扶贫路径,并巩固旅游扶贫成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李俊峰  
以A级景点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中国2 424个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25.88 min,60%的景点可达时间在90 min以内;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景点的县域可达性呈强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除晋北地区外,其他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均衡分散型态势;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根据各自特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划分为红色旅游发展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生态康养度假型、特色风景观光型四大类,其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重点村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低级景区距离、交通通达度、高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与距高级景区距离单因子影响力不显著,但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婷   李冬花   蒋伟峰   李倩   陆林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借助ArcGIS 10.6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局部集聚特征明显,存在2个高密度区,4个次高密度区,呈现出邻近经济发达、自然和文化富集地区的特征,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东部、南部地区,如上饶、抚州、吉安衡阳、长沙等地市;(2)从类型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类、文化民俗类、景区景点依托类、自然生态类和红色遗址遗迹5大类,多呈凝聚态势分布,以农业景观观光和农产品采摘为主要产品构成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较多,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模式单一;(3)从影响因素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交通条件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常住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效应比单因素的影响效应显著,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典型性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现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提供建议,以期发挥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正向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殷为华  刘爽  
通过采集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及上海市街镇、道路的基础空间数据,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均值比及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实证分析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水平。结果表明:(1)上海市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口的分布基本实现空间耦合。(2)养老机构呈现市中心高度集聚的分布模式,养老床位数则由市中心到郊区呈现集聚—分散的格局。(3)94%的街镇养老机构提供基础服务的经济可达性水平大于1。(4)私家车出行方式的空间可达性最好,且61.29%的街镇能够在1h交通距离内提供养老服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晓英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博鸿   马源  
文章使用空间句法和大数据空间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广州历史城区内历史街区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要素的分布特征,并对二者进行了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网格法统计了历史街区的可达性、旅游要素核密度和混合度情况,通过交叉分析揭示了历史街区内旅游要素分布与交通可达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广州历史街区内部道路的全局整合度整体较高,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道路局部可达性呈现“多核心”分布特征;(2)历史街区内的旅游要素呈现“多核心网状”分布,且不同的旅游要素具有各自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3)历史街区内各尺度道路整合度与旅游要素数量分布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其中餐饮饮食类和酒店住宿类与交通可达性的相关性最高,商业购物类和文体休闲类次之,风景园区类最低;(4)历史街区内旅游要素混合度整体较高,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中部混合度高值区域呈现多核心分布特征,历史街区内旅游要素混合度与核密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5)历史街区的游要素混合度与交通可达性匹配度较高,其他街道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朝飞  
[目的]为推动楚雄州旅游扶贫工作进程,使楚雄州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文章研究了基于扶贫的乡村景观分布特征,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楚雄州基于旅游扶贫的乡村景观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采用打分法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以及专家对楚雄州五大类型乡村景观的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并通过加权法计算各类型基于扶贫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基于旅游扶贫的楚雄州乡村景观分布较均衡,接近于平均分布。5大类型中民俗文化型景观质量最优,其次是景区带动型、生态环境型和城镇依托型,产业融合型景观质量最差。[结论]发挥楚雄州特色,大力发挥民俗文化型乡村景观在旅游扶贫中的带动作用,鉴于景区带动型乡村景观是地区乡村旅游名片,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其建设力度,提升景观综合质量。由于产业融合型乡村景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楚雄州应继续保持对其开发、摸索和实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保杰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最邻近指数、回转半径、可达性模型和Voronoi模型等对徐州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聚集一随机分布格局,且呈现出由周边向市中心明显集聚的趋势;(2)养老机构的整体可达性较好64.11%的区域能够在15min内到达就近的养老机构;(3)由徐州市养老机构的Voronoi图可知51.27%的养老机构服务面积能够满足老年人口的入院的需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宇杰  周勇  刘小东  肖梁  黄赫  温权州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贤棠  刘大均  胡静  侯建楠  
以48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对其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分布密度进行定量表征,并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示范点在地理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格局。2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是围绕城市、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京津冀、长三角的密度最大,珠三角、闽东南和川渝等地次之。4示范点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城"、"沿路"的分布格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辉   郤雨菲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怡洁   刘亚男   杨晓霞  
夜间旅游是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组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第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密度呈“三高密度核中心,多次中心零散分布”态势,冷热分区由北向南呈梯度分布格局;第三,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因素之间是复杂组合关系,单个条件变量并不能构成夜间文旅消费繁荣的必要条件,5个条件变量产生了3条高分布组态影响因素结果;第四,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模式是差异化的,其中“高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引领夜间文旅模式”是最优模式,“公共服务与政策支持双驱夜间文旅模式”和“公共服务完善助推夜间文旅模式”是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重要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