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1)
2023(10663)
2022(9137)
2021(8512)
2020(6972)
2019(15127)
2018(14887)
2017(27995)
2016(15300)
2015(16378)
2014(15341)
2013(14751)
2012(12690)
2011(11237)
2010(10847)
2009(9985)
2008(8994)
2007(7402)
2006(6505)
2005(5206)
作者
(41379)
(34843)
(34726)
(32556)
(22055)
(17391)
(15416)
(13479)
(13279)
(12046)
(11892)
(11810)
(11146)
(11058)
(10646)
(10456)
(10376)
(10180)
(10152)
(9985)
(8874)
(8196)
(8173)
(7982)
(7940)
(7762)
(7626)
(7554)
(7256)
(7016)
学科
(52858)
经济(52800)
管理(36415)
(34353)
(25497)
企业(25497)
方法(21505)
(18578)
数学(18106)
数学方法(17920)
地方(15453)
中国(14714)
农业(12996)
业经(12967)
(12450)
(11127)
(11088)
贸易(11083)
(10685)
环境(9945)
(8247)
理论(7996)
(7968)
技术(7726)
(7133)
财务(7122)
财务管理(7113)
(7097)
产业(6856)
(6856)
机构
学院(196450)
大学(189740)
管理(72185)
(71319)
经济(69745)
研究(65295)
理学(63247)
理学院(62372)
管理学(61107)
管理学院(60754)
中国(46870)
科学(45600)
(40186)
(38785)
业大(34395)
(32886)
农业(31998)
(30924)
研究所(30619)
中心(30553)
(28955)
(28430)
师范(28045)
(26301)
财经(25249)
(24291)
北京(23242)
(22813)
(22749)
师范大学(22504)
基金
项目(145161)
科学(113298)
基金(104274)
研究(100544)
(93794)
国家(93003)
科学基金(79070)
社会(64579)
社会科(61188)
社会科学(61174)
(60501)
基金项目(57648)
自然(53105)
自然科(51861)
自然科学(51839)
自然科学基金(50886)
(49702)
教育(44924)
资助(40396)
编号(39998)
重点(32757)
(32645)
(30676)
(29200)
成果(29110)
创新(28622)
计划(28512)
科研(28427)
课题(27758)
国家社会(26754)
期刊
(78088)
经济(78088)
研究(48934)
(37093)
学报(36639)
中国(34009)
科学(32986)
大学(26148)
农业(25576)
学学(25117)
(22190)
管理(22078)
教育(16919)
业经(16433)
技术(13547)
(13471)
(13063)
金融(13063)
经济研究(12553)
资源(11406)
(11161)
问题(10945)
财经(10536)
科技(10421)
业大(9995)
商业(9882)
(9714)
(9492)
(8966)
农业大学(8370)
共检索到270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空间转向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郎木寺镇是甘南州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郎木寺镇的整体空间序列,依山就势,形成三重空间,即"神性的佛教寺院空间"、"静谧的传统民居空间"和"喧嚣的商业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介入,打破了传统社区演替的滞缓性,引起空间结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外部空间形态上,更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在多元文化和多种利益的群体性渗透、参与中,三重空间开始了剧烈的入侵与演替。在旺盛的旅游需求推动下,寺院空间的纯净性遭到浊化,神圣性、主导性"塌缩",开始向世俗化转向,并衍生出与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润  杨永春  李巍  顾磊  卢红  
在全球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新发展背景下,以牧业经济为主的藏区城镇传统经济格局受到冲击,传统经济形态与新型经济形态并存格局日渐形成。为阐述不同经济形态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郎木寺镇为例,通过社会访谈与问卷调查,解析了牧业经济、寺院经济和服务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对其商业主体结构与商业客体结构的影响,并基于经济形态间相互作用探讨了商业空间结构演变机制。最后指出:商业空间是社会空间的重要构成,商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传统聚落由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构成。受高原高寒环境和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藏族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基因",尤其是历史时期形成的部落体系和藏传佛教信仰对村落格局产生了深厚而久远的影响。因此站在历史的维度,探究部落与村落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这种作用机制。甘南州碌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牧业县,具有悠久而厚重的部落历史,历史时期形成的部落体系,是村落范围和边界的基座;部落组织架构和隶属关系左右了村落的等级规模结构;部落经济基础深刻影响到"大分散、小聚合"的聚落空间组织。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部落组成,奠定了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全民信教的背景下,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信仰载体——寺院,而寺院发挥的综合精神向心作用,影响了聚落的精神形态。部落—寺院—村落的"共生"效应,是藏区村落形成的特殊民族和地域因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君  
在过去十几年间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倡导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非大众旅游 .该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非大众旅游的起源、概念及特点 ,并根据中国西部的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旅游资源条件 ,阐述非大众旅游在中国西部发展的可行性 .通过对郎木寺进行实地调查 ,同时对郎木寺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寺院喇嘛以及一些游客进行访谈 ,结果表明 :郎木寺在社会经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方面具备了发展非大众旅游的条件 ,但目前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 .根据郎木寺的特点 ,作者提出了发展非大众旅游的相关策略 .在中国西部有很多与郎木寺相类似的乡村和小城镇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等工作 ,优先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巍  王录仓  王生荣  李得发  
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少数民族游牧民人口聚居区的城镇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藏区游牧民定居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结束牧民游牧历史、减轻政府管理成本、推进牧区走向小康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回溯合作市游牧牧民定居基础上,选择经济发展条件、社会发展条件、区位条件14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合作市41个行政村(37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管辖的2个村民小组)的综合实力进行测算,按照实力大小将全部村庄划分为四级。对比发现,其中城郊村庄实力明显优于周边乡镇,牧区优于半农半牧区;游牧民定居点选择往往选择发展实力和条件较好的村庄;根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王生荣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载体--学校布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合作市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传统游牧经济和深厚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致使人口和居民点具有高度的离散性,导致广大牧区中小学分布极不均匀,城乡之间、乡村之间教育发展差异大,办学条件有限,教师整体素质低。而牧区中小学整合必须密切结合城镇化建设、"异地搬迁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人口分布与变化趋势,按照"合理化、规模化、效益化"的思路,分步实施,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和乡所在地集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其文  
在预算约束和无预算约束条件下,分别模拟了6种不同的生态补偿区域选择方案,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从补偿资金效率、补偿对象特征、吸纳的贫困人口、补偿额的分配情况、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和项目成本等7个方面对6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效益成本比标准方案的补偿资金效率最高,在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方面占优势,但方案的参与率最低,补偿的乡镇数量和贫困人口最少,在项目成本方面占劣势;效益成本比标准方案的补偿资金效率和参与率较高,补偿乡镇数量较多,贫困人口的参与率最高,在生态重要性和项目成本方面占优势,但在生态脆弱性方面占劣势;效益标准方案的补偿资金效率较高,补偿的乡镇数量较多,参与率最高,补偿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彭睿娟  把多勋  梁旺兵  
由于受甘肃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速度较为滞后。近年来,甘南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甘南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就本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本地居民对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持肯定态度,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居民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效应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清洁  崔霞  张瑶瑶  孟宝平  高金龙  向宇轩  
以甘南州为研究区,采用Canon数码相机和小型无人机搭载相机在不同大小样方上获取草地植被覆盖度数码照片,结合2015年5月-10月的Terra/MODIS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分析了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草地植被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研究区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筛选出甘南州草地植被覆盖度最优遥感反演模型,并对草地生长季时期覆盖度时空上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小型无人机搭载相机获取草地大样方植被数码照片的方法能用于地面草地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逯承鹏  陈兴鹏  王红娟  李恒吉  张子龙  李勇进  
文章立足于人地关系理论,利用系统动态模型方法,构建人地关系演变动态仿真模型,以甘南州为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地系统演进规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旨在描述该区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为该区协调人地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模拟结果表明:甘南州人地关系处于失调状态,人地矛盾突出,表现出不可持续的态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可以有效延缓资源枯竭的速度,对人地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演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协调甘南州人地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大环保投资对协调甘南州人地关系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协调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辛晓睿  曾刚  滕堂伟  程进  
波特的钻石模型已成为区域竞争力培育的有力工具,但对于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而言,钻石模型的适应性尚待检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以传统畜牧业和新兴旅游业为对象,论证产业发展过程中钻石模型各因子条件不足,该类区域使用钻石模型培育产业竞争力会失灵。在分析玛曲县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拥有的优势后,指出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等多因素叠加的区域培育和增强产业竞争力,应该充分重视文化保护、生态产业衍生、政府链结与高端市场定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政平  路宏  
从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转变既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这一概念在中国背景下本土化的生成过程。城镇化究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尤其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关注族群社会融入及族群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和应有之义。从城镇化的内涵演进入手,结合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现状,对当前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族群心理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为基础,促使族群文化心理与新环境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为重要内容,重构族群心理的文化认同,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政平  路宏  
从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转变既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这一概念在中国背景下本土化的生成过程。城镇化究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尤其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关注族群社会融入及族群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和应有之义。从城镇化的内涵演进入手,结合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现状,对当前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族群心理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生荣  李巍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在影响城镇化的诸多因素中,制度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南州城镇化历程的梳理,探讨制度变迁对甘南城镇化的作用;并从草场承包制度、牧民定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甘南城镇化的制度困境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只有把草场承包制度、牧民定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甘南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甘南城镇化的创新思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生荣  李巍  王录仓  
文章通过构建人地关系状态模型和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关系分析模型,对甘南州人地关系状态演进、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和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从1978年的0.205增大到2010年的0.308,年均增长1.57%,资源环境压力逐年加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②甘南州城镇化率与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值相关系数为0.878,说明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情况下,农牧村对人口城镇化的推力加快。③甘南州城镇化率与城镇生态环境的表征值相关系数为0.59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南州城镇人地关系相对较好,城镇生态环境容量潜力相对较大。④城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