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7)
2023(13360)
2022(11827)
2021(11177)
2020(9300)
2019(21154)
2018(21337)
2017(40543)
2016(22173)
2015(24690)
2014(24549)
2013(23743)
2012(21326)
2011(19146)
2010(19083)
2009(17607)
2008(16434)
2007(14225)
2006(12383)
2005(10450)
作者
(62118)
(51362)
(51252)
(48546)
(32644)
(24644)
(23264)
(20265)
(19580)
(18173)
(17660)
(17116)
(16318)
(15942)
(15722)
(15638)
(15606)
(15313)
(14742)
(14670)
(12851)
(12567)
(12377)
(11792)
(11579)
(11506)
(11329)
(11173)
(10306)
(10212)
学科
(80873)
经济(80775)
管理(61056)
(56464)
(46092)
企业(46092)
方法(37890)
数学(31934)
数学方法(31553)
(24173)
中国(21056)
(19944)
业经(19096)
(19072)
地方(16938)
农业(16406)
理论(16050)
(15619)
(14459)
贸易(14451)
(13972)
(13329)
环境(12815)
(12584)
技术(12572)
(12540)
财务(12507)
银行(12498)
财务管理(12482)
教育(12172)
机构
学院(301466)
大学(299852)
管理(120621)
(111095)
经济(108482)
理学(104828)
理学院(103644)
管理学(101720)
管理学院(101180)
研究(98197)
中国(71860)
(63732)
科学(63534)
(50637)
(50593)
(48697)
业大(47098)
中心(44908)
研究所(44731)
(43578)
(41989)
师范(41531)
财经(40923)
北京(39869)
农业(39600)
(37131)
(36067)
(35889)
技术(33863)
师范大学(33322)
基金
项目(212597)
科学(166212)
研究(156297)
基金(152243)
(132719)
国家(131605)
科学基金(113053)
社会(96111)
社会科(90838)
社会科学(90818)
(84571)
基金项目(81565)
自然(74376)
自然科(72606)
自然科学(72590)
教育(72128)
自然科学基金(71263)
(70698)
编号(65833)
资助(62561)
成果(52670)
重点(47006)
(45660)
(44871)
课题(44715)
(44184)
创新(41084)
科研(40756)
项目编号(40306)
大学(39485)
期刊
(121113)
经济(121113)
研究(83688)
中国(55523)
学报(49121)
(45884)
科学(44715)
管理(42276)
教育(37526)
(37038)
大学(36645)
学学(34403)
农业(31958)
技术(26428)
(22453)
金融(22453)
业经(22290)
经济研究(18982)
财经(18362)
图书(17680)
(15886)
(15578)
问题(15330)
科技(14937)
(14523)
理论(14398)
商业(13535)
实践(13456)
(13456)
技术经济(13200)
共检索到428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丹平   谢彦君  
社交平台已成为当下大众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文章以小红书平台涉旅内容为研究对象,关注平台话语对用户旅游认知的影响。研究认为,社交平台的话语世界为网红打卡建构了意义感与合法性,使其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旅游实践。具体表现为:小红书平台旅游版块整体呈现出“种草-打卡”的话语框架。二者既构成心理层面张力的生成与纾解,又引致社会文化层面符号的生产与消费。用户通过平台互动的言说实践将话语框架中蕴含的社会关系、场域规则、意识形态予以内化,使不同层级的场域间话语互为参照,构成一种更为持续的话语意义再生产。各类社交平台呈现出的话语世界促使用户对旅游体验的认知发生异化,尤其表现为从追求在场体验转而趋向较为极端的符号消费与媒体景观消费。具体来看,在平台语境的塑造下,旅游动机转向“为了打卡”,目的地评价转向媒体中的景观性,在场体验成了拍照记录,满意度则往往分裂为极端爱憎的实现感和失望感。特别是,在结论处所提出的“旅游异化为打卡”这一观点中,具有两个时空前提:一是这种现象的当下性,它标志着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二是这种现象的群体性,它标志着这种现象有赖于互联网社交平台这种特殊的语境,由此形成了特定群体的一种集体认识。因此,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的、历史的进程中,这样才能发现这种现象的一般及其特殊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鄢方卫  舒伯阳  赵昕  李欣瑞  吴文秀  黄猛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超出生存需要,消费的文化意义诉求逐渐超越其使用价值而走向极端,即消费主义的盛行。网红打卡旅游消费成为消费主义背景下主体寻求符号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消费对象,丰富了旅游消费内涵,成为文化消费与粉丝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以网红打卡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红打卡旅游行为动因,探讨网红打卡旅游实践过程中建构了哪些价值与意义,以及意义建构过程有何特征。研究发现,消费主义盛行、互联网传播方式以及消费观念进步等宏观社会消费环境为网红打卡活动的产生提供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消费市场与网红打卡者的框架互动是消费意义的建构过程,互动过程中网红打卡者建构了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维度的意义。其中,生活实践维度主要表现为休闲娱乐与享受生活意义需要;社会实践维度主要体现于社会网络中获得优势地位,以及精神层面的发展。此外,多重的社会互动有助于自我身份的建构,主体对消费意义的认同形塑了自我的社会认同。积极的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等建构了自我认同。网红打卡旅游消费中的意义建构过程包含符号意义认同与消费控制的抵抗,以及意义的挪用与改编。基于消费文化视角探讨网红打卡旅游消费现象,为理解旅游文化消费的精神内涵提供了有益尝试,回应了精神中心是行为发生的动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莹盈  林德荣  
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享已成为当下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微信、QQ这类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国内学界对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的研究随之日增,但少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揭示旅游分享行为的过程与动因。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反映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动态过程理论模型。将旅游分享行为动态过程划分为分享前因、分享实现与分享结果3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行为特征、表现方式及阶段之间的演替规律,并探讨这类旅游分享行为的特点与动因。研究发现,在旅游分享动机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强调情感联结与互动,从而旅游者受到与个体相关动机的影响更为显著;分享内容上,平台的强关系特性与熟人社交促使旅游者尽量避免分享负面信息;分享结果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能调节旅游者行中、行后的体验水平,并形成兼具网络时空拓展性与熟人圈规模局限性的口碑传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厉新建  
本文从旅游体验和体验经济两个方面的理论综述和进展追踪出发,提出了基于该两方面理论具体到体验塑造实践的应用。文章总结了旅游体验的分类、概念化发展、真实性、体验质量、体验管理等问题。基于对体验分类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通过主体体验化和支撑主题化的旅游体验塑造途径;基于考察体验的影响逻辑,提出了改善体验质量的方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才  卢昌崇  
作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体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诠释。文章从认同角度对旅游体验中的认同(成分)加以诠释,指出在旅游体验中认同呈现出多种形态,从外在的目的地认同,到对旅游者角色认同,再到文化认同,最后到自我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各种形态的认同,旅游体验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观赏者出现的旅游者,在旅游及游戏的三元结构(游戏者-游戏-观赏者)中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优先性。以上观念的提出为旅游体验阐释框架的建构提供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威  张一楠  
针对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体验经济与体验营销的理论引入到工业旅游研究中,构建了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服务流程、人员、空间环境、联合等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和游客认知度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实证检验发现,广告和宣传品、事件营销、操作体验、主题口号、政府支持等因素对游客认知度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邓勇勇   魏向东  
记忆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与我们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近些年,记忆研究在旅游学中逐步得到关注,并成为旅游体验中的热点话题。文章梳理了旅游体验中记忆研究的基本概况和相关议题,从难忘的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记忆的作用、记忆的建构机理与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现旅游体验视角下记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丰富意义。英文文献研究以心理学领域为主,以记忆中的情感话题为核心,形成了“难忘的旅游体验”这一特定概念,研究注重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中文文献研究偏重于社会学领域,以社会文化领域的记忆研究理论为基础,以记忆的主客构建和外部环境因素为核心。文章通过中英文文献比较,归纳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总结差异形成共识,旨在反映旅游体验中记忆研究的基本态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思路启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岳婧雅  
智慧旅游主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和设备满足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的需求。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慧旅游体验平台的搭建及智慧旅游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将带给旅游管理创新的思路,推动旅游管理者运用创新的管理模式对旅游业进行组织、管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岳婧雅  
智慧旅游主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和设备满足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的需求。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慧旅游体验平台的搭建及智慧旅游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将带给旅游管理创新的思路,推动旅游管理者运用创新的管理模式对旅游业进行组织、管理。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龙潜颖  徐彤  
在结伴同游成为普遍出游方式的当下,旅游同伴是旅游者在旅途中最频繁的互动对象之一,并成为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社会影响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构建并检验了旅游同伴对个体旅游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亲密度与感知同伴信息、感知同伴吸引、感知同伴控制是旅游同伴对个体旅游体验的影响来源,后三者对应形成了内化、认同和顺从3种影响机制。感知同伴信息通过感知同伴吸引力间接影响个体旅游体验;感知同伴吸引对应的认同机制是旅游同伴影响的核心作用路径,对个体旅游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同伴控制引发的顺从机制对个体的情感体验有显著影响。文章从社会影响的理论视角揭示了结伴对象对个体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为结伴旅游的市场开发与产品设计运营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淑梅  倪维秋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即体验旅游能够使游客获得满足感、轻逸感和快乐感。这种体验思维对旅游规划设计者的设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旅游规划的体验化设计要以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和挑战性为原则,从鲜明的主题、通过体验来强化主题、淘汰消极印象、利用旅游纪念品和整合多种感官刺激五个方面来进行体验化设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谢中田  
本文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现象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作者认为,旅游现象是一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构成这种复杂现象的内核的元素就是旅游体验。这种旅游体验过程是一个有一定自组织能力的连续系统。它由一个个富有特色和专门意义的情境串联组合而成,这些情境则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另类行为环境:旅游世界。通过对旅游世界结构性要素的分析和描述,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解旅游现象的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的哲学渊源来自现象学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