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0)
2023(12175)
2022(10134)
2021(9225)
2020(7366)
2019(16453)
2018(15908)
2017(30195)
2016(16442)
2015(17614)
2014(17577)
2013(17203)
2012(16241)
2011(14805)
2010(14761)
2009(13371)
2008(13244)
2007(11640)
2006(10292)
2005(9483)
作者
(50053)
(41749)
(41641)
(39095)
(26590)
(20412)
(18605)
(16174)
(15784)
(14857)
(14388)
(13990)
(13706)
(13182)
(13031)
(12786)
(12625)
(12308)
(12127)
(11960)
(10709)
(10275)
(10098)
(9604)
(9522)
(9319)
(9286)
(9227)
(8433)
(8345)
学科
(71172)
经济(71101)
(42378)
管理(41063)
(32145)
企业(32145)
方法(26352)
中国(22387)
数学(21174)
数学方法(20979)
(20976)
地方(20944)
业经(17825)
(15015)
农业(14932)
(14800)
(13738)
贸易(13728)
(13251)
(12422)
银行(12378)
(12278)
金融(12275)
(12174)
(12003)
环境(11573)
(11470)
技术(11427)
地方经济(11215)
理论(11014)
机构
学院(235017)
大学(231861)
(93407)
经济(91520)
研究(86927)
管理(84496)
理学(72611)
理学院(71616)
管理学(70307)
管理学院(69870)
中国(63800)
科学(56279)
(49801)
(48808)
(45406)
(41934)
研究所(41582)
业大(38704)
中心(38682)
农业(38579)
(35718)
(34059)
师范(33569)
财经(33297)
北京(31494)
(31159)
(30300)
(29166)
经济学(28472)
(28172)
基金
项目(160146)
科学(125324)
基金(115385)
研究(111656)
(104026)
国家(103063)
科学基金(86332)
社会(72630)
社会科(68914)
社会科学(68897)
(64234)
基金项目(61685)
自然(56389)
自然科(55081)
自然科学(55063)
(54259)
自然科学基金(54091)
教育(50041)
资助(46247)
编号(42900)
(40504)
重点(36755)
成果(34031)
(33922)
(33586)
发展(31471)
创新(31355)
课题(31017)
(30965)
科研(30936)
期刊
(107044)
经济(107044)
研究(68120)
中国(48885)
(45252)
学报(44446)
科学(39840)
大学(32537)
学学(31074)
农业(30911)
管理(30564)
(30071)
教育(25919)
(23123)
金融(23123)
业经(19901)
经济研究(17620)
技术(17231)
(16577)
财经(16176)
问题(14444)
(13951)
(12767)
商业(12076)
科技(12070)
业大(11752)
资源(11101)
(10902)
技术经济(10422)
(10340)
共检索到353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山  
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其在当下的“有用性”。对这种“有用性”的最终评估并不来自研究者或政府官员,而只能来自居于该民族传统“主位”(emic)的文化持有者的认知。换言之,传统文化是不能被处于“客位”(etic)的人的“理性”行动保护下来的,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只能源于居于该种传统文化“主位”的它的持有者群体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正是对其传统文化有用性的一种界定和回应。从这一点出发,研究者能做的是为“主位”者提供智力支持,政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世龙  吴晓山  
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社区的发展,是经济水平和文化保护的共同促进和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传统社区文化旅游开发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整理出构建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层面,综合民族社区的各个层面,构建传统文化社区旅游开发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以达到有效保护和成功开发的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爱华  
赤水丹霞地貌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给赤水旅游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首先分析了赤水丹霞旅游开发对地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和资源特征,提出旅游开发战略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德刚  史云  
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地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传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发展旅游又往往使传统地区过快地抛弃传统,在经济利益的牵动下传统文化发生非正态变异。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对传统文化如何应答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图对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保护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途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怡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基于共同体意识和自主性的统一构建出系统化的“反凝视”文化传播矩阵,从节庆、表演、民俗、影像四个维度呈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民族节庆仪式体现了文化适应过程中的独立,自觉输出民族价值观和人生观;民族文艺表演通过沉浸式的感染与阐释,积极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民俗传习彰显了对民族文化景观的坚守与扩散,坚定维护民族文化特殊性;民族影像纪录呈现跨越时空的异域文化之旅,系统推进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符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景元  王慧玲  雷巍  
旅游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增加当地的旅游人文资源,形成西藏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实现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扬,还能推动西藏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但目前主要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比较分散、缺乏高素质服务人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西藏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本文结合传统体育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提出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民族传统旅游品牌、培养旅游人才和优化服务质量等建议,从而促进西藏旅游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江日青  
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旅游开发意义重大。广西环江拥有丰富独特的毛南族分龙节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成效初显,但仍存在困难和问题。做大做强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文化旅游,应遵循"四结合"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促销,树立良好形象,精心研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坚持联合开发,保护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秋玲  李雪茹  
旅游开发对目的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是“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西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当地饮食、节庆和娱乐民俗文化产生的影响效应。文章指出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游客的往往是当地民俗文化中易于被商品化的一类;传统的民俗文化一旦被推向旅游市场,它必然要遵循市场运作的原则,为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而发生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对此,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感知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当地居民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蔡新良  虞洪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研究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五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策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水群  
民族传统节日的开发对发展乡村旅游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藏民族传统节日有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宗教色彩浓厚等特点.在进行西藏民族传统节日的创新性开发时,要加强政府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西藏的宗教与文化资源,以便进一步推动西藏乡村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晓京  
随着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本文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 ,探讨了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秋花  
在当今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民族村寨这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独特文化形式,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业,需要按照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关制度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农村,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婕  曾涛  蔡红霞  郭海燕  李正洁  曾宗永  
文化多样性是九寨沟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文化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通过对九寨沟内居民和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旅游开发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针对沟内居民的调查问卷涉及了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经济等7个方面,以了解沟内安多藏族居民的文化多样性现状、变化以及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改变的态度。对国内游客的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觉得九寨沟的民族风情如何"、"您在九寨沟的旅游生活,能够感受到较强的民族特色吗?"和"您认为开发旅游对九寨沟的民族特色有无影响?"等和当地文化多样性相关的问题,以了解游客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现状的感受。对问卷进行数据总结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苏洁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49个民族(其中有48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文章认为,贵州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易志帅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多,而当前旅游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十分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可以说,旅游业在我国具有十分乐观的发展前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为了能够切实提升这项工作的实际水平,从业人员可以尝试依托于我国传统文化,来促进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影响的有关内容,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