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6)
2023(17103)
2022(13850)
2021(12787)
2020(10165)
2019(22875)
2018(22369)
2017(41984)
2016(22932)
2015(25318)
2014(25265)
2013(24362)
2012(22607)
2011(20426)
2010(20552)
2009(19087)
2008(18855)
2007(16826)
2006(15317)
2005(14324)
作者
(64507)
(54150)
(53732)
(51025)
(34392)
(25805)
(24188)
(20696)
(20556)
(19362)
(18575)
(18274)
(17559)
(17307)
(16985)
(16569)
(15889)
(15839)
(15805)
(15647)
(13771)
(13324)
(13093)
(12408)
(12211)
(12178)
(12056)
(12041)
(10897)
(10647)
学科
(92219)
经济(92078)
管理(66679)
(63538)
(49037)
企业(49037)
(31123)
中国(30737)
方法(29371)
地方(26263)
(24838)
业经(24765)
数学(23741)
数学方法(23426)
(22705)
农业(21898)
(17426)
(16980)
银行(16955)
(16692)
金融(16687)
(16379)
环境(16372)
(16045)
(15767)
(15486)
贸易(15466)
理论(15429)
(14902)
(14468)
机构
学院(318464)
大学(314171)
(126918)
经济(123926)
管理(115502)
研究(112467)
理学(97256)
理学院(96051)
管理学(94421)
管理学院(93810)
中国(87341)
(68347)
科学(66983)
(63563)
(55996)
(52869)
(51828)
中心(51716)
研究所(50011)
财经(48411)
(45989)
师范(45525)
业大(44427)
北京(43691)
(43674)
(41771)
(41587)
农业(40589)
经济学(38550)
(36669)
基金
项目(207039)
科学(163115)
研究(156459)
基金(147378)
(127855)
国家(126685)
科学基金(108539)
社会(99930)
社会科(94545)
社会科学(94527)
(82952)
基金项目(77808)
教育(72015)
(68896)
自然(66813)
自然科(65180)
自然科学(65163)
编号(64567)
自然科学基金(63979)
资助(58446)
成果(53106)
(49482)
重点(47074)
课题(46399)
(44715)
(43123)
(42648)
国家社会(41515)
创新(40317)
发展(39828)
期刊
(155636)
经济(155636)
研究(100219)
中国(75938)
(51488)
(50401)
学报(47194)
管理(45870)
科学(45344)
教育(43110)
大学(37141)
农业(34795)
学学(34616)
(34395)
金融(34395)
技术(28455)
业经(27757)
财经(23873)
经济研究(23835)
问题(20739)
(20657)
(18045)
(15556)
图书(15328)
(15212)
现代(14870)
(14758)
资源(14664)
科技(14472)
商业(14238)
共检索到506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杨兵  
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权"的研究大多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旅游地却存在大量旅游吸引物权益缺失的发展困境。文章尝试将"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进行落地运用,通过一场持续3年的旅游减贫试验,探索出旅游吸引物权在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制度化路径,解析其实践效应。研究发现:(1)旅游吸引物权的产权建构需要首先从结构层面建立兼顾分配和资源保护意义的制度规则体系,制度规则背后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经济利益调节。(2)制度结构建立后,再从能力与文化层面建构多方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表达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重点是在认知范畴上建立产权共识。(3)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所需的制度、能力与文化培育可由多方外部主体援助完成,但援助的目的是催发原住民的主体性。发展乡村旅游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产权建构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产权的决定性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授权与支持是开展产权建构的根基性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是对各个构成物要素凝结的共有性、整体性旅游吸引价值的产权关系进行系统表达,本质上是不改变现有构成物的"名义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多元逻辑引导多方主体改变产权认知观念与结构,在认知范畴上建立关于新增的旅游吸引价值的"事实产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兵  
<正>当我们开始探讨旅游作为一种减贫方法时,背后隐藏一种工具理性思维,随即引导出一个关键问题:旅游作为一种方法,如何能够有效促进减贫事业?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应旅游减贫这种方法如何不同于其他减贫方法,如何在实践策略层面提供一些案例经验参考。基于参与云南“阿者科计划”5年驻村建减贫项目经历,笔者溯源了该村的旅游减贫方法施行历程,有以下感悟。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左冰  
文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跟踪调查和法经济学分析,指出了旅游吸引物权存在的事实和现实基础,提出从法律上确立旅游吸引物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并在物权法的框架下对旅游吸引物权的具体立法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以助于系统性地解决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和旅游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参与的主体性以及农民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积极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欣琪  郝小斐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使潜在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认识旅游吸引物时,潜在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管理者发布的消息进行了解,还可能在微博互动中形成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文章从微博媒介切入,以故宫博物院发出的故宫雪景微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传播路径和受众范围,并对其微博下的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在原有旅游吸引物建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在微博平台中的建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微博平台中的用户互动参与了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旅游吸引物在微博平台上的建构是一个闭环式的双向过程,基于此提出了旅游吸引物营销管理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学上属于一个集合概念,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但不同属性的旅游吸引物作为个体在《物权法》上的权属性质往往是有法可循的。文章运用物权法理论,结合新颁布的《旅游法》,分析几个典型旅游吸引物的权属,试图澄清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论证设立旅游吸引物权、为之统一立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合同法》、《旅游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等现有法律规定,解决农村土地旅游开发中社区权益保护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修改法律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左冰  保继刚  
扎根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从法理方面回应了张琼和张德淼《旅游吸引物权不可统一立法之辨析》一文(简称"张文")的质疑,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澄清。文章指出:(1)吸引物权具有典型物权所共有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性,不能归属于债权范围,用债权方式加以解决。(2)旅游吸引属无体物,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也可成为物权的客体。(3)旅游吸引物权具有排他性,可以成为其他交易的标的物。(4)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只强调物的旅游吸引价值,并不会对物的产权属性做出改变。"一物一权"原则完全适用于吸引物权的定分。"张文"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学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福柯所言之不连续性与断裂,面临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并且出现向"旅游吸引物"转向的趋势。文章借助福柯话语分析视角,以国内旅游资源研究和相关旅游政策文件及其反映的旅游实践为话语分析对象,重新"发现"旅游资源,探讨其不连续性与断裂的话语背景与成因、所体现的旅游知识生产、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意义建构。文章一方面建议在旅游对象物层面上使用"旅游吸引物",以突出其吸引力本质属性与"共享价值",回归"物的秩序",从而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并拓展实践中旅游对象物的边界与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认为旅游资源之不连续性与断裂以及向"旅游吸引物"之转向蕴含着旅游(对象物)研究的思考空间和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对传统研究秩序的反思。故应正视并尊重旅游资源之不连续与断裂及其反思与挑战所体现的多元价值与丰富性。文章亦提醒避免淹没于西方知识体系之中、避免陷入福柯所批判之"秩序"的窠臼,而应保有对"秩序"的警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奥格尼恩·巴基奇  张广瑞  杨冬松  
引言 无论从微观(旅馆业、餐饮业、旅行代理业等)还是从宏观(旅游胜地、旅游目的地,范围更广的区域乃至整个国家)上讲,在旅游营销的协调中,所有的部门与雇员都应协同一致,将其集中点放到满足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俐俐  
旅游业是一项高度综合的依托性行业,它强调与其它行业、部门的有机结合,自身的协调,配套发展。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全面、长远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一、关于旅游开发计划的定义 旅游开发计划是指政府或旅游经营者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在对其进行建设与开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祝舜  叶新才  
在辨析休闲与森林旅游相互关系基础上,分析了在"国民休闲计划"下发展森林旅游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旅游产品规划与设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等问题,并归纳了城市综合公园型、社区住宅型、景区景点型、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型、自驾观光型等6种森林旅游开发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红英  
资金筹集是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开发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政府行为筹资和非政府行为筹资,较为详尽地论述了西部旅游开发的筹资问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晋峰  
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体验都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国内旅游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旅游现象的"旅游系统"本质出发,构建并应用TNPRE关系模型,从相互区别与联系的视角对四个概念的定义进行了完善。核心观点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技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是旅游吸引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旅游吸引物是与客源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技术具有显著差异、且能对客源地潜在游客产生旅游吸引力的目的地事物或现象。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中凡能对客源地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吸引到的游客规模能达到旅游业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新向  王伟红  梁留科  
“红色旅游”近年来在国内旅游业中异军突起。开发红色旅游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包括人本旅游观、特色旅游观、持续旅游观、合作旅游观、旅游体验观等。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和线路设计,并对河南省红色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衍用  
1阴影区1991年,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了“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一文,提出“阴影区”的理论。山东省邹城市是亚圣孟子的故里,有文物点29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6处,并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可谓一流,但旅游事业却一直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