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0)
2023(7192)
2022(5990)
2021(5501)
2020(4486)
2019(9544)
2018(9019)
2017(17024)
2016(9190)
2015(9426)
2014(8888)
2013(8501)
2012(7641)
2011(6827)
2010(6657)
2009(6212)
2008(5898)
2007(5029)
2006(4416)
2005(3676)
作者
(27240)
(22770)
(22740)
(21297)
(14403)
(11271)
(10101)
(8845)
(8550)
(7868)
(7724)
(7699)
(7432)
(7284)
(6945)
(6895)
(6824)
(6752)
(6735)
(6478)
(5858)
(5404)
(5282)
(5215)
(5127)
(5086)
(5014)
(4889)
(4681)
(4573)
学科
(34702)
经济(34671)
管理(23955)
(22542)
(16873)
企业(16873)
方法(15586)
数学(12886)
数学方法(12783)
(10689)
业经(8372)
(8369)
中国(8316)
(8221)
贸易(8221)
(8023)
(7861)
农业(7804)
环境(6027)
地方(5913)
理论(5424)
(5274)
财务(5272)
财务管理(5265)
(5261)
技术(5241)
企业财务(5008)
(5002)
产业(4979)
银行(4969)
机构
学院(128102)
大学(125542)
(49164)
经济(48313)
管理(47758)
研究(43563)
理学(42279)
理学院(41745)
管理学(40926)
管理学院(40707)
中国(31264)
科学(29797)
(27642)
(25633)
业大(23295)
农业(22151)
(22126)
(20957)
研究所(20725)
中心(19469)
(17987)
师范(17652)
(17633)
财经(17605)
(16167)
(15904)
北京(15694)
农业大学(15308)
经济学(14864)
师范大学(14412)
基金
项目(93958)
科学(73575)
基金(69317)
(63580)
国家(63023)
研究(62116)
科学基金(53223)
社会(41470)
社会科(39408)
社会科学(39399)
基金项目(38102)
(37340)
自然(36417)
自然科(35591)
自然科学(35577)
自然科学基金(34976)
(31515)
教育(27732)
资助(27419)
编号(22900)
重点(21308)
(20772)
(19720)
(19448)
计划(18996)
科研(18705)
创新(18410)
国家社会(17727)
(17219)
大学(16751)
期刊
(50359)
经济(50359)
研究(30940)
学报(26513)
(24459)
科学(23143)
大学(19067)
中国(18927)
学学(18555)
农业(16867)
管理(14608)
(14408)
业经(10148)
经济研究(9266)
(8821)
金融(8821)
(8807)
教育(8710)
(8249)
财经(7878)
(7516)
业大(7471)
技术(7316)
商业(6975)
问题(6899)
科技(6806)
(6755)
(6734)
旅游(6734)
(6734)
共检索到171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红罡  任燕  
语言景观作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呈现,是文化变迁研究的突破点。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语言,在旅游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当地的语言景观。虽然政府、研究者均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但是旅游的相关影响在学界中至今未达成共识。通过定性研究,以丽江作为研究地,运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旅游中东巴文景观虽然突出,但是流于形式,旅游"复兴"的东巴文景观仅具有象征功能,成为一种旅游商业符号,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信息功能。研究认为,东巴文的未来发展需要另辟新径,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红梅  
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模式,东巴文化的旅游再现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与传统的回归潮流,亦折射出地方性族群意识的复苏。本文通过考察东巴文化从学术到旅游的复兴过程,拷问东巴文化的民族文化地位,并尝试对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再创造"与"文化自觉"做出反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秋玲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更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正文  
旅游景观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秀美和壮丽的景观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而出自大家手笔的诗词歌赋又使许多景观名播中外,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登黄鹤楼,油然想起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登岳阳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随口而出……文以景兴,景以文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和旅游景观关系更为密切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独有的楹联。那些悬挂、雕刻、镶嵌在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旭玲  杨兆萍  陈学刚  
针对当前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景观视觉污染及景观破坏的问题,以新疆极具申报世界遗产潜力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敏感度评价方法,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旅游区段进行了景观敏感度的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基于实地调查,针对喀纳斯不同等级景观敏感度区旅游对景观视觉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旨在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自然遗产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玲强  王敏娴  戴晶  
“旅游景观房产”的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在旅游业、房地产业和休闲娱乐业都刮起了一阵强劲的旋风。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活动的主流,但在中国,休闲度假旅游却一直未有很好的发展。而“旅游景观房产”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休闲”、“旅游”、“度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旅游景观房产”的概念入手,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并结合杭州的具体环境,试对以上问题作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解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飞  
全球每年有近10亿人为了放松而外出旅游,度假给他们留下的是一些或多或少深刻的回忆。需要注意的是:度假和休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5%的罪魁祸首,其中1.6%归咎于飞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莹  
陕北地区地域文化氛围相对较为浓厚,因此地域文化的融入是陕北地区城郊乡景观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和价值,然后提出了传承保护性、审美性、公众参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保护传统民居、重塑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等方面对陕北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设计。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海鸣  马嘉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新型的城市景观成为了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城市景观的开发和发展是城市旅游各方面提升的基础。本文从城市景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进而具体分析城市景观是如何在各个方面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的,最后文章给出提高建设新型城市景观的几点策略以更好的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一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东巴文为例,探讨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分析新媒体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和发展,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流传与和谐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建华  
通过向专家、旅游专业学生、游客发放调查问卷,获得他们对神农山风景区的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经过韦伯—费希纳定律改进后的新综合评价模型,针对该风景区开展旅游活动后景观及视觉环境受到的消极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对神农山风景区景观和视觉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区内受影响严重和影响强烈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慧  张华  王延松  沈渭寿  
在风景区旅游设施,其选址是否合理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在视觉敏感的位置建设旅游设施,将会对景观资源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尽量避开视觉敏感的地方,以避免或减少建设项目对风景区的景观影响。论文以某旅游区索道建设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分析景区主要景点、休闲场所、旅游线路和周围交通干线等视觉敏感观察点的可见度,表明索道1/3位于高可见区或较高可见区内。进而进行索道的可见度分析,表明景区内7个景点和1条主要旅游线路及景区外的1条二级公路处在索道的可见区内。最后分析索道对可见区内的敏感观察地点的景观影响,表明索道对景区内的7个景点和1条主要旅游线路景观影响较大。从以上分析得出索道...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泓砚  谢彦君  王俊亮  
游客地方感是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环境互动产生的地方性体验,体现为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认知、意志尤其是情绪和情感的联结,而旅游场是游客产生旅游体验的具体情境和环境,对游客地方感的产生、强度和结构性特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文章以旅游场的早期研究成果为理论出发点,选择内蒙古华俄后裔聚居地室韦作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在对旅游场进一步加以分类、探讨其内在维度结构的基础上,尝试解释游客地方感与旅游场之间的关系,厘清不同的旅游场及其呈现的景观类型在游客地方感形成过程中的差异性作用,进而构建旅游场中的游客地方感理论模型,拓展旅游场在游客地方感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解释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场由旅游行为场和旅游氛围场的二维结构构成,前者在游客地方感的形成中具有先期赋彩作用,因此是一种"凝视性景观",而后者则是具有当下聚焦作用的"互动性景观"。如果在旅游体验范式中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当游客地方感在旅游氛围场和旅游行为场呈现同型、同构特征时,其会得到进一步地巩固或强化,而相比于旅游氛围场来说,旅游行为场对游客地方感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雨凯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愿意前往乡村进行旅游。在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旅游品牌主要对四种特质进行营销,包括自然山水、农业景观、聚落生活及民俗文化,本研究探讨了景观特质营销对乡村旅游意向的影响。此外,本文也探讨游客期望与游客涉入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游客动机的调节作用。在自然性动机下,自然山水与农业景观特质营销对乡村旅游意向的影响更显著;在社会性动机下,聚落生活与民俗风情特质营销对乡村旅游意向的影响更显著;自然山水与农业景观特质主要通过提高游客期望而促进乡村旅游意向;聚落生活与民俗风情特质主要通过增强游客涉入而促进乡村旅游意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卢松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