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9)
2023(9720)
2022(7857)
2021(7617)
2020(6076)
2019(13784)
2018(13528)
2017(25626)
2016(13280)
2015(14661)
2014(14605)
2013(13922)
2012(12498)
2011(11413)
2010(11938)
2009(11067)
2008(10531)
2007(9739)
2006(8791)
2005(7510)
作者
(37552)
(31456)
(31340)
(29746)
(19973)
(14971)
(13951)
(12027)
(11897)
(11123)
(10902)
(10690)
(10221)
(9824)
(9432)
(9380)
(9225)
(9148)
(9030)
(8938)
(7739)
(7665)
(7570)
(7299)
(7121)
(7114)
(6949)
(6871)
(6337)
(6221)
学科
(56694)
经济(56625)
(37715)
管理(31658)
(30445)
方法(25052)
(24727)
企业(24727)
数学(21517)
数学方法(20981)
农业(20907)
中国(16443)
业经(15629)
地方(12091)
(11656)
(10687)
理论(10113)
(9672)
(9509)
收入(9406)
(8547)
贸易(8540)
(8345)
银行(8336)
(8314)
(8227)
金融(8225)
农业经济(8093)
(8091)
(8043)
机构
学院(189388)
大学(183952)
(73307)
管理(72934)
经济(71553)
理学(62841)
理学院(62103)
研究(61270)
管理学(60583)
管理学院(60225)
中国(47449)
(38407)
科学(38120)
(34572)
(33246)
(29410)
(29355)
中心(29228)
业大(28114)
(28024)
师范(27786)
研究所(26668)
财经(25891)
农业(25381)
北京(24093)
(23541)
(23482)
(22185)
师范大学(21977)
经济学(21945)
基金
项目(128225)
科学(101899)
研究(95934)
基金(92644)
(81018)
国家(79899)
科学基金(68768)
社会(62413)
社会科(58818)
社会科学(58803)
(52107)
基金项目(48710)
教育(44476)
自然(42823)
(42312)
自然科(41853)
自然科学(41845)
自然科学基金(41048)
编号(39753)
资助(37831)
成果(31597)
(29112)
重点(28533)
课题(27693)
(27326)
(26820)
国家社会(25778)
创新(24840)
科研(23927)
(23765)
期刊
(90463)
经济(90463)
研究(51965)
中国(41071)
(38491)
科学(28753)
学报(28421)
管理(26125)
农业(25338)
(23619)
教育(23482)
大学(23265)
学学(22029)
业经(19222)
技术(17642)
(17244)
金融(17244)
经济研究(12880)
财经(11915)
问题(11556)
(11148)
(10643)
(10322)
统计(10134)
农业经济(9631)
(9550)
农村(9501)
(9501)
科技(9186)
(9180)
共检索到284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徐新建  王宁  谢彦君  马波  章锦河  杨勇  李菲  廖婧琳  翁时秀  
如何借助旅游发展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来自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10位专家依据"理论辨析—作用途径—作用模式"逻辑进行了跨学科研讨与对话。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认识以往旅游扶贫中遗留的不均衡、不充分等发展问题,坚持乡村正位,确立城乡平等"互哺"的关系;厘清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厘清乡村性、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区分明确区域差异和发展阶段差异,并因时因地制宜;需要协同多元主体,尊重村民理性,提升乡村居民公民性;探索慢旅游、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等创新发展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玲强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一是乡村旅游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形成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一产与三产的结合;二是乡村旅游可以促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彩云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转型,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手段,乡村旅游扶贫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贫困地区人们参与度不够,扶持力度有限,难度大以及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扶贫的深度与广度,不利于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扶贫困境的一系列因素,给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巧红  
1949年,法国学者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该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波伏娃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和被塑造的,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改变,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和女性的自我成长,从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琼峰  宁志中  
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和优先任务,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推动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文献述评、调研认知与研究思考,探讨旅游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主要作用、现实问题和推进途径。研究表明,旅游精准扶贫可以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已成为各方共识,同时也面临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内生增长乏力、生态环境制约等诸多挑战,乡村旅游扶贫需精准识别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资源、区位、市场等条件和可行性,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旅游精准扶贫计划与行动之中。具体需要准确把握好适宜区域、实施主体、主导产业、资金来源和保障机制,创新乡村旅游扶贫的商业模式、聚合乡村旅游扶贫的智力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的文化底蕴、坚守乡村旅游扶贫的绿色发展底线、优化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和组织机制,进而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全方位精准有效地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潘青  
当前,我国农村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产业投入力度不足、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应积极开发农村旅游扶贫策略,完善配套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伟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我国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也适时地提出了许多支持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政策,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部分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着资源开发不足、交通落后、专业技术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基于乡村旅游战略,提出发展农村旅游扶贫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嘉丹  
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农村民宿成为该地区人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文章通过阐述以民宿发展促进旅游繁荣、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分析农村地区开展民宿促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着重研究加强民宿发展、以旅游扶贫助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汪姣  
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现实中,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农旅产业融合度不高,村寨空心化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扶贫发展。因此,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融合、绿水青山"生态+"、"观念扶贫、智力扶贫、智慧扶贫"等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发挥"旅游+"的综合效应、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创新商品营销模式、汇聚社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等途径促使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扶贫。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迎霄  
乡村振兴与扶贫开发是新时期我国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而实施的两大发展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促进扶贫开发向乡村振兴转型。旅游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一种模式,与乡村振兴具有目标效益耦合、服务对象耦合、产业资源耦合的内在联系性,二者可以实现有效衔接。促进旅游扶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做出相应的政策选择,打破部门分割、加快政策衔接、加快人才培养以及加大资金投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星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研究理论,在充分调查当地旅游与扶贫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旅游、扶贫、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促进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旅游发展与环境有紧密的共生性,当地的旅游生态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以及民族社区居民要积极的参与。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建立当地居民旅游资源入股企业的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培养新兴业态,融合传统农牧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营模式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凡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香菊  张康旭  张红喜  
[目的]为改变乡村旅游非生态化发展的现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方法]结合使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环境正义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分析乡村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结果]一直以来,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都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给乡村旅游地及其周边区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乡村旅游种际环境非正义和人际环境非正义。[结论]代内人际环境正义的实现是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的关键,确保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正义导向和矫正当前存在的环境非正义是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方面。实现乡村旅游环境正义,一方面应增强主体的环境正义意识、构建公正的环境相关制度以确保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环境公正导向,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对已经造成或现阶段无法避免的环境非正义结果进行矫正,实现补偿正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菁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产业形式之一,不仅关系到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通过乡村旅游的形式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乡村旅游产业整体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旅游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的正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是从内在机理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具体研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毛峰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总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抓手。乡村全域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乡村全域旅游开发要加强乡村产业规划,重视乡村整体环境改造,统筹乡村产业发展和部门利益,实施全域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拓宽融资渠道,全域美化旅游环境,全链打造特色亮点,全力推进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健康均衡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