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3)
- 2023(14603)
- 2022(12685)
- 2021(11741)
- 2020(9909)
- 2019(22104)
- 2018(21687)
- 2017(41473)
- 2016(22754)
- 2015(25050)
- 2014(24824)
- 2013(24441)
- 2012(22374)
- 2011(20033)
- 2010(19662)
- 2009(17969)
- 2008(17422)
- 2007(14916)
- 2006(12897)
- 2005(10972)
- 学科
- 济(90308)
- 经济(90221)
- 管理(61431)
- 业(56722)
- 企(46879)
- 企业(46879)
- 方法(41467)
- 数学(34728)
- 数学方法(34365)
- 农(23655)
- 中国(22632)
- 学(20998)
- 地方(20856)
- 业经(20456)
- 财(19716)
- 贸(16487)
- 贸易(16483)
- 农业(16276)
- 易(15956)
- 理论(15805)
- 和(14727)
- 环境(14642)
- 制(13625)
- 技术(13548)
- 务(12485)
- 财务(12426)
- 教育(12411)
- 财务管理(12407)
- 划(12246)
- 银(12002)
- 机构
- 大学(318753)
- 学院(318691)
- 管理(125267)
- 济(120039)
- 经济(117404)
- 理学(109712)
- 研究(108392)
- 理学院(108378)
- 管理学(106381)
- 管理学院(105816)
- 中国(77232)
- 科学(72083)
- 京(68011)
- 农(57006)
- 所(55026)
- 业大(52702)
- 财(51559)
- 研究所(51022)
- 中心(48286)
- 农业(45259)
- 江(44668)
- 范(44426)
- 师范(43899)
- 北京(42659)
- 财经(42602)
- 院(39694)
- 经(38821)
- 州(36814)
- 师范大学(35725)
- 经济学(34916)
- 基金
- 项目(229528)
- 科学(178930)
- 基金(165252)
- 研究(162444)
- 家(146808)
- 国家(145564)
- 科学基金(123532)
- 社会(101737)
- 社会科(96313)
- 社会科学(96286)
- 省(90672)
- 基金项目(89287)
- 自然(82586)
- 自然科(80601)
- 自然科学(80577)
- 自然科学基金(79104)
- 划(76904)
- 教育(73922)
- 资助(67102)
- 编号(65793)
- 重点(51741)
- 成果(51403)
- 发(49679)
- 部(48908)
- 创(47582)
- 课题(45164)
- 创新(44322)
- 科研(44312)
- 计划(43151)
- 大学(41745)
- 期刊
- 济(126981)
- 经济(126981)
- 研究(87514)
- 学报(58205)
- 中国(54028)
- 科学(51372)
- 农(51092)
- 管理(42764)
- 大学(42648)
- 学学(40425)
- 财(35948)
- 农业(35762)
- 教育(34761)
- 技术(24686)
- 业经(22393)
- 融(22344)
- 金融(22344)
- 经济研究(20673)
- 财经(19515)
- 业(18214)
- 科技(17203)
- 图书(16674)
- 问题(16629)
- 经(16615)
- 版(16239)
- 业大(15642)
- 资源(15571)
- 商业(14774)
- 理论(14543)
- 技术经济(14105)
共检索到443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卢松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乡村 文化景观 景观变化 景观保护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秋玲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更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贾鸿雁
文化景观是风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对旅游者而言具有风景欣赏和文化体验的双重意义。在文化景观遗产旅游中,欣赏风景的需要与文化尊重会发生冲突。澳大利在旅游发展中提出对土著文化的尊重问题,指出施行以土著为主导的合作管理、多途径进行文化宣传、有节制地发展旅游有助于增强游客对土著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
文化景观 遗产 旅游 文化尊重 乌鲁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汤茂林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文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六个方面 ,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近今进展。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生态 景观保护和规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Myriam Jansen-Verbeke
文化景观在建立和吸引新的和多样化的旅游市场方面确实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个观点促使地方当局鼓励当地管理人员和企业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该地区的旅游潜力。从旅游的角度看,这个新"产品"的主要兴趣点是文化和自然风光、期望和经验以及保护传统和注入创新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各种景观中引入新的职能也导致当地人和游客的象征性价值的改变。这一区域性做法的一个主要假设在于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共生和保护是加强区域特征的关键因素。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对改变文化景观这一不可逆转的旅游化过程的解释。了解这一转变过程对于规划和设计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以及最重要的制定有效的管理工具是必要的。文化景观向旅游景观的转变需要深刻地了解当地...
关键词:
文化景观 遗产 旅游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莹
陕北地区地域文化氛围相对较为浓厚,因此地域文化的融入是陕北地区城郊乡景观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和价值,然后提出了传承保护性、审美性、公众参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保护传统民居、重塑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等方面对陕北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景观设计 乡村旅游 地域文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鹏宇 冯文勇 张慧 王选娃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携程旅行网上游客发表的有关五台山景区的176篇游记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五台山旅游形象有8大积极感知因素,分别为佛教圣地、静心拜佛、建筑精湛、艺术精美、清凉胜地、许愿还愿、朝台揽胜、典故传说,此外还有景色优美、佛缘之地、民风淳朴、红色旅游之地;游客对五台山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因素可分为6个核心类属,分别为旅游体验、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旅游安全、旅游供给。因此应从旅游体验、旅游服务、旅游设施等方面提升五台山的旅游形象。
关键词:
目的地形象 网络文本 五台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崧 张翼飞 王崑 李刚 杜爽 于广治
随着目前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旅游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重视和青睐。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发展尤为重要。以龙镇《红灯记》文化旅游区为例,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客源市场的分析结果,结合旅游规划"AVC"三力理论——即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分别从开发建设理念、产品体系的打造、意境流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规划的方案和实施建议,为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芙蓉 李和平
我国现代化城市中尚存很多传统集市。从文化景观视角考察这些集市,可以发现其成因与商业需求、地域环境、城市化进程和日常生活的延续性有关。城市中传统集市的构成可以从空间、时间和文化三个方面研究。空间上,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集市的位置多延续最早集市形成时的选址,位于交通便利的节点位置;城市传统集市数量基本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分布趋势;空间形态呈现出线状、网格状和面状的特征。时间上,集市的集期受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双重影响。文化上,这些目前仍活跃在城市中的传统集市具有传统商业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集市文化景观的承续发展应该采取活化保护的原则,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有机更新上,可以通过作为现代城市商业体系的有益补充、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作为具有活力的传统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三条路径实现。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城市 传统 集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成昆 张行发 徐虹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凋敝危机。旅游引发的景观符号生产与消费,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江西婺源县篁岭村为例,探究“晒秋”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的旅游地方营造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中,篁岭文旅公司始终扮演着关键行动者的角色,围绕“晒秋”景观的符号化运作,通过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推动着更多异质行动者加入行动者网络。(2)篁岭村的旅游地方营造经历了“晒秋”核心景观符号塑造与“晒秋”泛化景观符号融入两个阶段。在阶段演化过程中,行动者网络的强制通行点(OPP)由“发展乡村旅游,振兴篁岭”转变为“提升旅游项目品质,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3)关键行动者的能动性发挥、非人类行动者的属性挖掘与重要异质行动者的介入是在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驱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从景观符号化运作的视角拓展了地方营造的理论内涵,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金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存在缺乏自身独特性,并呈现"同质化"的现象。打破中小城市在景观建设中照抄大城市、盲目跟风的做法,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将中小城市的地域人文景观建设提高到城市形象设计的层面上来,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产业一体化,实现城市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建设 地域文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键剑 范俊芳
通过对湖南78家星级休闲农业园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调查,归纳出地文景观型、水域风光型、农业生产及物产型、古村聚落型、风土民俗型、生物景观型、气候气象景观型、园林景观型、名人文化型、宗教文化型等十类适于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地域文化景观类型.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湖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娟丽 杨庆媛 张忠训 苏康传
农业农村是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农业景观更是新时代地理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欧美学术界就对农业景观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我国对农业景观的广泛研究则始于1980年代。文章沿着"核心理论提炼—关键问题剖析—研究趋势展望"的思路,从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管理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农业景观演变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着重系统梳理了农业景观的概念内涵,对比分析了农业景观和景观农业概念的异同,并从农业景观分类、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效应、农业景观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等4方面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未来农业景观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即深化山区农业景观塑造及农耕文明传承策略研究、深化国家战略和制度政策对农业景观演化及农耕文明传承的影响机制研究、强化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于农业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和注重国情特点兼顾他山之石。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郑伯红 汤建中
本文结合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的功能潜力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提出了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并对分段开发进行具体策划与设计。
关键词:
文化景观带 功能开发 苏州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