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09)
2023(9635)
2022(8361)
2021(7610)
2020(6429)
2019(15012)
2018(14732)
2017(28217)
2016(15616)
2015(17746)
2014(18266)
2013(18441)
2012(17919)
2011(16561)
2010(16979)
2009(15810)
2008(15939)
2007(14756)
2006(13048)
2005(12080)
作者
(49248)
(41290)
(41088)
(39142)
(26111)
(19986)
(18848)
(16078)
(15540)
(14803)
(14063)
(13938)
(13351)
(13185)
(12865)
(12854)
(12826)
(12159)
(12078)
(11943)
(10544)
(10479)
(10132)
(9546)
(9445)
(9373)
(9301)
(9182)
(8438)
(8387)
学科
(74925)
经济(74860)
(39030)
管理(38268)
方法(29214)
(28437)
企业(28437)
数学(24732)
数学方法(24525)
中国(22216)
地方(22214)
(22090)
业经(16253)
农业(15186)
(15151)
(14710)
(13573)
(13505)
贸易(13495)
(12964)
地方经济(12183)
(12151)
银行(12122)
(12114)
金融(12112)
(11726)
(11586)
环境(11197)
理论(11044)
(10935)
机构
学院(236540)
大学(235790)
(96186)
经济(93837)
研究(88463)
管理(84696)
理学(71002)
理学院(70041)
管理学(68759)
管理学院(68293)
中国(65230)
科学(55195)
(52233)
(46453)
(45439)
(43722)
研究所(41942)
中心(39533)
(38714)
业大(35920)
农业(35604)
(35496)
师范(35136)
北京(33908)
财经(33796)
(31578)
(31048)
(30344)
经济学(29110)
(28573)
基金
项目(147430)
科学(113867)
研究(108706)
基金(102550)
(89514)
国家(88685)
科学基金(73937)
社会(66551)
社会科(62954)
社会科学(62933)
(60485)
基金项目(54554)
(50308)
教育(50300)
自然(46597)
编号(45386)
自然科(45383)
自然科学(45364)
自然科学基金(44525)
资助(43040)
(38466)
成果(37482)
重点(33878)
课题(32974)
(31917)
发展(30818)
(30289)
(29997)
创新(28073)
科研(28046)
期刊
(117765)
经济(117765)
研究(73780)
中国(53438)
(42453)
学报(37821)
科学(34953)
(32843)
教育(31393)
管理(29565)
农业(28814)
大学(27766)
学学(25886)
(23459)
金融(23459)
技术(20775)
业经(20663)
经济研究(17965)
财经(16401)
问题(15691)
(15523)
(14135)
技术经济(12143)
商业(12067)
(11949)
图书(11421)
(11394)
资源(11271)
理论(10781)
世界(10665)
共检索到371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海伦  
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有赖于旅游审美主客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其一是旅游审美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二是旅游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建立,其三是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客体具有感性形式并能够作为感性形象自由显现。也就是说,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主体需要具有审美观念和审美感觉,不被种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念所占据;客体必须是可以被感知的实际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美的潜能。这两个条件总体来说就是要求:主体要心"虚",客体要物"实"(具有实在形象);虚以待物,实可入心,虚实综合作用便发生了旅游审美观照。旅游审美观照发生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拟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海伦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斌成  
依托农业科技活动开展的农业科技旅游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业科技旅游的内容广泛,这种旅游活动具有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一直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鹏飞  
中国城市园林造境艺术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最玄妙的宇宙思维模式,而城市山林、壶中天地、法天象地、俯仰乾坤的造园格局正是古典园林造境艺术的精神写照,其创作原理是凭借各种自然构成要素的整合、重构、升华,以达求人化自然、融通宇宙、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无疑代表了东方城市园林造境文化苑囿的最高旨归,也是世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中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彰显着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生命哲理的审美观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佼佼   吕兴洋  
艺术与旅游融合(艺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传统上,艺旅融合仅作为文旅融合的下辖概念,这种旧研究格局在实践层面已无法满足我国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理论层面也存在解释不足、概念误解等问题。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审美哲学探讨艺旅融合,建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首先,从澄清(旅游)审美问题的概念出发,探索了从存在性到人本性的旅游审美哲学基础;其次,梳理了艺旅融合二维度,即艺术旅游与旅游艺术,提出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人本体验”;第三,分析了艺旅融合过程中的“主-客-艺”三元关系;第四,探索了艺旅融合的研究框架,包括内涵与维度(宏观层的宏大叙事/微观层的人本体验)、性质与影响(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地方性/人本性)、生产与功能(供给侧/需求侧);最后,提出艺旅人本体验因其情感特征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的新契机。研究旨在为我国艺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起点,促进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人的价值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许宗元  
从人生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三大方面探讨旅游哲学。旅游哲学之内涵见诸情性观、价值观、生死观、苦乐观、天人观、人际观、政治观、修身观、静思观、义利观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曹诗图  曹国新  邓苏  
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欣  
中国美学"和"的审美观念,最初源自原初先民的饮食祭祀活动,并逐步演化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表征。立足于先秦先民饮食活动,"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五味调和"之美与"礼乐之和"的审美意蕴。"五味之和"通过展现先秦时期饮食活动场景,解析"甘"与"美"的内在联系;"礼乐之和"通过解析先秦先民"礼-天地-阴阳-四时-鬼神-君主-政教命令-礼仪"模式来阐释"和-礼-乐-德"的结构升华。"以和为美"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观的独特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以及文艺创作,亦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刘忠俊  
目前,旅游学界鲜有学者对旅游学科的基石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旅游学科还没有自身的理论和思想,未形成自身的学科范式,没有自身独立的领地和清晰的边界,还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章以哲学与范式为核心,明晰了旅游研究与哲学、科学、技术的关系,梳理了旅游研究中哲学与范式的关系,对旅游研究和旅游学科的发展、旅游学科大厦的建立进行了方向性的探索。该研究以哲学视角对旅游学科的本源、基石进行追问,厘清旅游学科最终要探讨的就是,旅游是基于人的成长、基于人的价值发现的一条独特路径。范式的形成和转换都离不开哲学,旅游学者应该上升至哲学世界观来思考旅游问题,探索旅游学科的范式。只有当旅游学科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只有当旅游学科回到旅游本质、本源的探讨而不是把目光主要聚焦于一般性的特征研究,只有当旅游学科的所有概念回到本质而被厘清的时候,只有当旅游学科有自己的学科范式的时候,旅游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得以成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叶超  
一、什么路?——旅游与哲学的本质旅游是一个"在路上"的活动或过程。这不仅指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而且也可以指旅游研究的路径,最重要的是,"道路"一词还有方向、目标等涵义。旅游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和经历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与我们人生选择和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一致的。因此,旅游和进行旅游研究实际上也是在思考和实践生活。旅游不是从生活中剥离或割裂出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叶超  
一、什么路?——旅游与哲学的本质旅游是一个"在路上"的活动或过程。这不仅指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而且也可以指旅游研究的路径,最重要的是,"道路"一词还有方向、目标等涵义。旅游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和经历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与我们人生选择和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一致的。因此,旅游和进行旅游研究实际上也是在思考和实践生活。旅游不是从生活中剥离或割裂出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景峰  
从法哲学的视角来看 ,村民自治是社会和国家适度分离与互动的体现 ,村民自治高  举着民主和法治两面大旗 ,村民自治是基层自治权直接行使、间接行使与委托行使的结   合 ,村民自治受到现实经济状况的制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林  
主体教育实验是表征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词汇。本文以科学哲学的眼光,初步廓清了教育学中主体概念的演进历史。从科学的方法论上为主体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的合法性张目,将主体教育实验作为教育科学研究史案例来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主体教育植根于中国教育学者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追寻中。在提出、建构主体性发展等概念上,在培育出颇具规模的研究共同体系的意义上,主体教育实验是中国主体教育的奠基性研究案例。由于经验性研究方法的加持,实践形态的主体教育模型初露端倪。学生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教育模型的重要理论特征,以此特征为标识,主体教育模型能够区别于传统的间接知识传播模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育民  
个人只有被结合到某种群体中才能生存。在当今世界上,职业结合已是人群结合的主导形式,而职业交往也随之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职业生活成为个人生活的主要方式。职业活动占据了个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职业既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谋生方式,又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爱好、性情、人格以及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承认,大都是通过职业活动来获得的,离开职业活动,个人便一事无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