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
2023(1077)
2022(987)
2021(943)
2020(812)
2019(1764)
2018(1633)
2017(2990)
2016(1635)
2015(1691)
2014(1785)
2013(1741)
2012(1557)
2011(1450)
2010(1549)
2009(1503)
2008(1428)
2007(1266)
2006(1292)
2005(1087)
作者
(4764)
(4162)
(4031)
(3732)
(2598)
(2068)
(1711)
(1572)
(1486)
(1475)
(1453)
(1452)
(1445)
(1303)
(1298)
(1209)
(1164)
(1159)
(1151)
(1096)
(1007)
(972)
(964)
(963)
(959)
(928)
(927)
(922)
(915)
(866)
学科
(6977)
经济(6976)
方法(2977)
地方(2585)
管理(2258)
理论(2253)
业经(2031)
(2025)
(1844)
农业(1824)
(1822)
经济理论(1774)
(1748)
旅游(1725)
中国(1386)
数学(1357)
农业经济(1337)
数学方法(1334)
(1253)
(1096)
企业(1096)
(1008)
环境(970)
发展(813)
(812)
(771)
金融(771)
(744)
事业(742)
产业(681)
机构
学院(25486)
大学(23560)
(9524)
(9510)
旅游(9405)
管理(8842)
研究(8663)
理学(7274)
理学院(7114)
管理学(6925)
管理学院(6858)
(6526)
师范(6473)
科学(6391)
(6170)
经济(5924)
中国(5913)
师范大学(5383)
(5163)
旅游学(4179)
游学(4179)
(4044)
(4023)
中心(3902)
研究所(3738)
(3572)
(3493)
北京(3465)
(3257)
(3242)
基金
项目(16180)
科学(12698)
基金(11519)
研究(11434)
(10074)
国家(9979)
科学基金(8506)
社会(7440)
(7087)
社会科(7065)
社会科学(7063)
基金项目(6830)
自然(5601)
(5474)
自然科(5422)
自然科学(5420)
资助(5348)
自然科学基金(5329)
教育(4999)
(4770)
(4623)
旅游(4498)
(4397)
编号(4057)
重点(3486)
发展(3485)
(3445)
课题(3301)
科研(3050)
规划(2946)
期刊
(10363)
经济(10363)
(6429)
旅游(6429)
(6429)
(5500)
研究(5409)
学刊(5178)
旅游学(5176)
游学(5176)
科学(4203)
中国(3365)
学报(3186)
(2856)
业经(2463)
管理(2303)
大学(2293)
农业(2244)
学学(2138)
资源(2066)
教育(1986)
地理(1838)
(1672)
经济地理(1518)
(1496)
问题(1433)
商业(1419)
技术(1396)
(1330)
(1231)
共检索到36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琦  曹李梅  
旅游外交作为典型的国家对外战略的"软运作"模式,逐渐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文章从旅游外交概念入手,借以具体的旅游外交实例分析旅游外交的作用、手段等,对我国旅游外交工作提出具体建议,探讨旅游外交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的重要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飞  
旅游外交是低位政治与高位政治在国家层面的战略耦合,它所具有的和平话语和柔性方式丰富了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同时提升了旅游的价值并丰富其功能。旅游外交实践在国际社会中开展已久,但以独立官方概念出现是由我国政府最早提出的。文章从全球视角对旅游外交的层次、属性和功能3个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讨论。首先,旅游外交实现了在官方、半官方、民间3个层次上的能量传导和扩散,完成了从"传统"转向"多轨"的演进过程,进而分析了旅游外交的多层次传导路径和多层次动力机制。第二,旅游与和平的因果关系一直在国际上存有争议,通过对"和平之因""和平之果"和折衷学派的论述,进一步体现了旅游外交所具有的天然"和平属性"。第三,随着旅游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其功能更加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弥合分歧与巩固同盟、提振经济与新殖民主义、文化交流与形象塑造、外交报复与谅解等方面。在旅游外交理论明显滞后于国际实践的当前形势下,希望该研究能够唤起专家学者对旅游外交更有见地、更加科学的思考与探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鹏飞  魏翔  
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境外旅游消费国,中国旅游业的非正式外交职能日益凸显,旅游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对外联系的新渠道和手段。文章在对旅游外交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菲"南海仲裁"事件和中韩"萨德"事件两个旅游外交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具有灵活、非正式属性的旅游外交可以作为协调两国外交关系的助推剂和稳定剂,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最后,文章在如何强化旅游外交顶层设计、助力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格局、提升国民自身素质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鹏飞  魏翔  
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境外旅游消费国,中国旅游业的非正式外交职能日益凸显,旅游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对外联系的新渠道和手段。文章在对旅游外交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菲"南海仲裁"事件和中韩"萨德"事件两个旅游外交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具有灵活、非正式属性的旅游外交可以作为协调两国外交关系的助推剂和稳定剂,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最后,文章在如何强化旅游外交顶层设计、助力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格局、提升国民自身素质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茂英  周玲强  
2015年,我国的出境游客数量高达1.2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高达1045亿美元,我国游客成为全球众多目的地竞相争抢的客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在中国游客受到追捧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是国际社会对部分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诟病,比如缺乏秩序、不尊重当地文化、不尊重服务员工等。这些负面评价的扩散很容易影响国际社会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西龙  李柏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旅游作为一个天然国际化开放型产业及其良好的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在塑造我国国际政治、经济、服务贸易、文化的张力和软实力方面,以及对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着润滑和助推作用。
关键词: 目的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丁佩华  
俄罗斯外交有确定的內容,那就是普京执政后对与独联体和欧洲外交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有对与美、中保持稳定关系的明确意识和自觉以利益作为俄罗斯外交取舍的基本原则。俄罗斯外交方针处于演化过程之中,立国十多年,呈现了由西向东、以东制西、东西平衡和相互制约的运作曲线。俄罗斯外交变数反映俄罗斯在具体外交实践中的矛盾态势,它由外部环境引起,由内部利益所驱使,发生范围广且频率高,给中俄合作带来局部干扰,但一般不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总体进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雪飞  
中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决定了西线地缘政策的重要性。在中国的西线地缘中 ,西北的中亚三国与西南地区国家形势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外交对策 ,以争取西线安全环境不断改善 ,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宇  葛岳静  马腾  刘晓凤  
高铁的空间运送能力极强,但建设耗资巨大,并因此对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着迅速而深远的影响,也使得高铁的贸易格局兼具国际政治和外交属性。中、日、德、法是目前主要的高铁出口国,在国际高铁市场上竞争激烈。本文从地缘政治的"空间—权力"视角出发,基于对国家发展的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和影响利益逻辑,综合考量高铁修建的基础条件、高铁出口竞争国的空间利益格局、中国的竞争优势等方面,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尝试得出中国"高铁外交"的地缘空间及合作方式。主要结论为:(1)中国"高铁外交"的优先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林晓光,陈红  
〕1997年以来,蒙古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政治上形成两大党派分据总统和总理职位的格局,经济上改革多年起色不大,仍未走出经济上的困境。外交上则首先保持对中、俄二大邻国的均衡外交,同时向美、日等西方国家靠拢,试图以西方作为战略上的“第三邻国”。总之,蒙古作为中、俄两大国之间的内陆小国,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其国内形势、对外政策的变化,值得注意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耀钟  
日本一直十分重视公共外交。战败国这一敏感符号致使其在传统外交领域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掣肘,相较之下,公共外交便成为其发展与他国关系,重归"正常国家",进而谋求大国地位的替代路径。非洲作为世界一大"资源富矿",又是联合国的重要"票仓",自然成为日本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几十年来,日本对非公共外交已形成了以"对外援助"为先锋、"互动外交"为辅翼的"双轨外交"体系,且借由2008年外务省统合各援助部门,成立全新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为契机,使其对非公共外交的整体合力更为"凝聚",似有在非洲与中国分庭抗礼之势。本文试以JICA为中心,从历史、范围、机制、实践四个维度解构日本对非公共外交行为,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高迪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力推进老年教育,成为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立足于理念定位、政策走向、实践探索三个基点,对老年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试图透过理念、政策和实践的盘点揭示老年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变化历程,以期为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推进之路提供明晰准确的认识、胸有成竹的自信与发展方向的指引,促进新时代老年教育踏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晓光  
当前日本国内政局剧烈动荡。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外交面临哪些重要课题呢? 一、调整日美关系如何调整日美关系无疑是日本最大的外交课题。日美关系历来是日本外交的基轴。尤其目前,只有保持日美同盟,日本才能在政治上提高实力地位,在贸易上减轻美、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秀石  
日本"资源外交"是能源与外交相结合的产物,是以确立稳定获取能源和有色金属的国际供求关系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及其活动,主要包括日本与资源供给国、资源需求大国、地区及全球性框架组织之间的外交活动。日本在中亚和中东积极建立高层战略对话机制,与资源供给国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参与改善地区安全,努力实现能源供给稳定化和多元化。日本资源外交具有发展大国间合作带动其他国家经济,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产消国经济互补,在配合美国地区战略的同时确保本国利益等特点。同时,也将为中日关系带来加剧资源竞争、促进节能合作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