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68)
- 2023(19245)
- 2022(16343)
- 2021(14919)
- 2020(12812)
- 2019(28958)
- 2018(28477)
- 2017(53757)
- 2016(29716)
- 2015(33240)
- 2014(33087)
- 2013(32527)
- 2012(30086)
- 2011(27206)
- 2010(27514)
- 2009(25757)
- 2008(25745)
- 2007(23021)
- 2006(20088)
- 2005(17378)
- 学科
- 济(122468)
- 经济(122302)
- 管理(87072)
- 业(83886)
- 企(67686)
- 企业(67686)
- 方法(59328)
- 数学(52089)
- 数学方法(51349)
- 农(38948)
- 财(34600)
- 中国(30105)
- 业经(28425)
- 学(26843)
- 制(26030)
- 农业(25840)
- 地方(22370)
- 贸(21499)
- 贸易(21493)
- 务(21425)
- 财务(21359)
- 财务管理(21306)
- 易(20855)
- 企业财务(20271)
- 银(19249)
- 银行(19176)
- 融(18680)
- 金融(18673)
- 理论(18567)
- 行(18190)
- 机构
- 大学(433923)
- 学院(433710)
- 济(170603)
- 经济(166980)
- 管理(164696)
- 研究(145228)
- 理学(143149)
- 理学院(141475)
- 管理学(138478)
- 管理学院(137703)
- 中国(108928)
- 科学(93920)
- 京(90506)
- 农(83162)
- 财(81132)
- 所(74609)
- 业大(70308)
- 研究所(68238)
- 中心(67927)
- 江(65592)
- 农业(65053)
- 财经(64716)
- 经(58777)
- 范(56562)
- 北京(55988)
- 师范(55807)
- 经济学(52638)
- 院(52431)
- 州(51700)
- 财经大学(48033)
- 基金
- 项目(298971)
- 科学(235038)
- 基金(219396)
- 研究(207896)
- 家(194992)
- 国家(193441)
- 科学基金(164933)
- 社会(132877)
- 社会科(125936)
- 社会科学(125901)
- 省(117354)
- 基金项目(116187)
- 自然(110451)
- 自然科(107953)
- 自然科学(107918)
- 自然科学基金(105991)
- 划(99678)
- 教育(96161)
- 资助(90618)
- 编号(81952)
- 重点(68169)
- 成果(66200)
- 部(65389)
- 发(63070)
- 创(61620)
- 科研(58661)
- 创新(57712)
- 计划(57172)
- 课题(56968)
- 国家社会(55665)
- 期刊
- 济(183512)
- 经济(183512)
- 研究(117387)
- 中国(79207)
- 学报(77734)
- 农(77480)
- 科学(69384)
- 财(63373)
- 大学(57898)
- 管理(57414)
- 学学(55302)
- 农业(51418)
- 融(38224)
- 金融(38224)
- 教育(38143)
- 技术(35218)
- 业经(31801)
- 财经(31711)
- 经济研究(28913)
- 经(27054)
- 业(25655)
- 问题(24821)
- 版(23930)
- 统计(22747)
- 策(20917)
- 业大(20432)
- 科技(20293)
- 技术经济(20162)
- 理论(19202)
- 资源(19122)
共检索到623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丁杰 沈新
乡村空间活力评价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以往用于量化乡村空间活力的数据往往是主观的,获取成本较高。研究采用大数据(实时百度热力图数据BHMD)结合现场观测数据作为表征宏村空间的活力指标,利用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Bayesian-SEM)检验了POI (Point of Interest)的密度、便捷度、可达性,以及街道步行可达性和开放空间品质5个方面对宏村旅游空间用户密度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宏村活力在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分布表现出相似的聚类特征,活力核心区往往集中在重要的景点与滨水地段。(2)POI便捷度对宏村活力的正向影响最强,而POI密度的影响则不显著。(3)宏村的植被指数(NDVI)对活力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以活力为导向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与再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启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除晋北地区外,其他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均衡分散型态势;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根据各自特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划分为红色旅游发展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生态康养度假型、特色风景观光型四大类,其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重点村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低级景区距离、交通通达度、高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与距高级景区距离单因子影响力不显著,但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永青
[目的]探讨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区域旅游资源,进而促进其均衡发展。[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其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层析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1)重庆市都市区的最邻近指数最高为0.814,其次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0.735,城市发展新区为0.697;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0.402,可以看出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凝聚分布;(2)重庆市乡村旅游优化评价指标中旅游资源、道路设施、生态环境和综合管理的权重分别是0.357 1,0.253 6,0.230 1和0.159 2,得分大于70分以上包括乡村森林覆盖率、公路的便捷性、乡村气候舒适度、保障机制、经济水平、游客容量和客源条件,其他指标得分低于70分,包括服务中心数量、乡村旅游专线、乡村空气质量、农民拥有的道路面积密度、乡村公路等级、文化价值和管理者素质,这些也是重庆市急需优化的方面。[结论]整体上重庆市乡村旅游综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应加强该方面的投入和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空间分布 优化评价 重庆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婷 李冬花 蒋伟峰 李倩 陆林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借助ArcGIS 10.6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局部集聚特征明显,存在2个高密度区,4个次高密度区,呈现出邻近经济发达、自然和文化富集地区的特征,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东部、南部地区,如上饶、抚州、吉安衡阳、长沙等地市;(2)从类型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类、文化民俗类、景区景点依托类、自然生态类和红色遗址遗迹5大类,多呈凝聚态势分布,以农业景观观光和农产品采摘为主要产品构成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较多,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模式单一;(3)从影响因素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交通条件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常住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效应比单因素的影响效应显著,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典型性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现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提供建议,以期发挥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正向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晓英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贤棠 刘大均 胡静 侯建楠
以48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对其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分布密度进行定量表征,并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示范点在地理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格局。2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是围绕城市、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京津冀、长三角的密度最大,珠三角、闽东南和川渝等地次之。4示范点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城"、"沿路"的分布格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韩国圣 李辉 Alan Lew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Tobit回归模型,以六安市为案例地,探讨了成长型旅游地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和分区优化措施。研究发现:(1)六安市整体技术效率高的饭店具有空间集聚分布的特点;饭店纯粹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具有分散分布的特点;规模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中心向外围逐步扩散的特征;星级饭店总体上处于规模递增阶段,空间上具有分散分布的特征;(2)影响饭店经营效率的微观因素有接待人数、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建筑面积、平均房价、客房数;宏观因素有事业单位数、企业单位数、职工人数、职工平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涛 李凤轩 薛永武
以辽宁省96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辽宁省乡村旅游地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呈凝聚类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于大连、丹东、沈阳、葫芦岛,空间分布格局以辽中和环渤海为两大分布带。从全省角度来看,辽宁省乡村旅游开发应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支撑,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政策制度为保障。结合各地特色文化提出在辽中分布带可着力打造以盛京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类乡村旅游地,环渤海分布带可开发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海岛渔村旅游产业,辽东分布带可将少数民族特色融入乡村旅游产业,辽西北分布带可依托影视作品影响力,提升影视乡村旅游服务体验。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空间分布 开发路径 辽宁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乌兰敖登 卫智军 刘德福
[目的] 系统把握内蒙古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区域差异化特征,挖掘旅游潜力,提出空间协调优化方案,为内蒙古特色乡村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择内蒙古5类国家级特色乡村建立空间矢量数据库,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包括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模型以及Voronoi图热点分析等,深入探析特色乡村差异化分布格局,并提出协调发展优化方案。[结果] (1)内蒙古特色乡村分布具有明显的沿东南侧集中分布的特征,整体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态势;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3市特色乡村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5.43%;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市、阿拉善盟和乌海市的特色乡村数量相对较少。(2)内蒙古特色乡村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分布,形成了2个集聚核心区:一是以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4市交界处为核心的核心区;二是以赤峰市、通辽市和向安盟为核心的次核心区。其中,中国传统村落分布范围最广,离散程度最高;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多方向的离散均匀分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相对集中于自治区东南侧;国家森林乡村分布最集中。(3)内蒙古特色乡村分布集聚热点区域主要有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市和五原县片区,包头市辖区、土默特右旗和土默特左旗片区,赤峰市辖区和喀喇沁旗片区,赤峰市临西县,通辽市片区等。[结论] 内蒙古特色乡村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点,复合型乡村数量较少;并且各类特色乡村空间集聚分布差异较大,区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未来需要结合宏观规划,既要保障地域异质性特色化发展,又要精准量化供需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协调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浩然 孔翔 李天宇
以长三角地区992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内部分异特征,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为森林乡村分区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数量分布总体上相对均衡,但是区域内部分异特征显著。(2)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集聚形态上呈现多核式“核心—边缘”结构。(3)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异是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素互动影响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长期控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因素则会驱动其空间格局演进。(4)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分了集聚提升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引导区和都市边缘区4个类型区,形成面向县域单元的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的分区优化与科学施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麦积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熊浩 王强 鄢慧丽 余军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多尺度视角下对2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3)无论省域尺度还是县域尺度,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振华 刘国恩 赖振宇 张洪岩
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已经开始成为主客共享的新空间,文章基于POI数据,从主客共享视角结合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划分为十种类型,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乡村居民和客源市场五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研究表明:(1)辽宁省各类乡村旅游地数量和分布形态具有差异。(2)乡村旅游地主要呈现集聚分布,九类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于辽中南城市群,而风景区资源丰富且呈随机分布。(3)各类乡村旅游地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主客交互、与旅游发展因素交互后均产生增强作用,表明主客共享对乡村旅游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朝飞
[目的]为推动楚雄州旅游扶贫工作进程,使楚雄州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文章研究了基于扶贫的乡村景观分布特征,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楚雄州基于旅游扶贫的乡村景观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采用打分法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以及专家对楚雄州五大类型乡村景观的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并通过加权法计算各类型基于扶贫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基于旅游扶贫的楚雄州乡村景观分布较均衡,接近于平均分布。5大类型中民俗文化型景观质量最优,其次是景区带动型、生态环境型和城镇依托型,产业融合型景观质量最差。[结论]发挥楚雄州特色,大力发挥民俗文化型乡村景观在旅游扶贫中的带动作用,鉴于景区带动型乡村景观是地区乡村旅游名片,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其建设力度,提升景观综合质量。由于产业融合型乡村景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楚雄州应继续保持对其开发、摸索和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