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6)
- 2023(15601)
- 2022(13544)
- 2021(12630)
- 2020(10440)
- 2019(23957)
- 2018(23528)
- 2017(45551)
- 2016(24426)
- 2015(27187)
- 2014(27022)
- 2013(26322)
- 2012(23641)
- 2011(21274)
- 2010(20821)
- 2009(18769)
- 2008(18029)
- 2007(15177)
- 2006(13088)
- 2005(10895)
- 学科
- 济(100578)
- 经济(100475)
- 管理(68498)
- 业(64039)
- 企(53064)
- 企业(53064)
- 方法(48766)
- 数学(41793)
- 数学方法(41233)
- 农(25977)
- 中国(23601)
- 财(22688)
- 业经(22332)
- 地方(21980)
- 学(21845)
- 理论(18008)
- 农业(17753)
- 贸(16131)
- 贸易(16125)
- 环境(15990)
- 和(15828)
- 易(15572)
- 技术(14926)
- 制(14662)
- 务(14631)
- 财务(14562)
- 财务管理(14534)
- 企业财务(13744)
- 划(13576)
- 融(12593)
- 机构
- 大学(342229)
- 学院(341858)
- 管理(138738)
- 济(133567)
- 经济(130659)
- 理学(122159)
- 理学院(120781)
- 管理学(118485)
- 管理学院(117863)
- 研究(109434)
- 中国(78607)
- 京(71415)
- 科学(69957)
- 财(58297)
- 所(52583)
- 农(51319)
- 业大(50964)
- 中心(49953)
- 研究所(48737)
- 财经(48710)
- 范(47402)
- 师范(46984)
- 江(46881)
- 经(44502)
- 北京(44175)
- 院(40793)
- 经济学(40672)
- 农业(40162)
- 州(38727)
- 师范大学(38443)
- 基金
- 项目(247371)
- 科学(196212)
- 基金(181018)
- 研究(180108)
- 家(157822)
- 国家(156557)
- 科学基金(135912)
- 社会(114800)
- 社会科(108829)
- 社会科学(108804)
- 基金项目(97112)
- 省(96251)
- 自然(89080)
- 自然科(86978)
- 自然科学(86961)
- 自然科学基金(85367)
- 教育(82872)
- 划(81127)
- 资助(73653)
- 编号(73194)
- 成果(56868)
- 重点(55312)
- 部(54201)
- 发(52934)
- 创(51333)
- 课题(49457)
- 创新(47860)
- 国家社会(47623)
- 科研(47502)
- 教育部(46721)
- 期刊
- 济(137194)
- 经济(137194)
- 研究(93169)
- 中国(54525)
- 学报(52818)
- 科学(49900)
- 管理(47691)
- 农(45422)
- 财(42250)
- 大学(40505)
- 学学(38257)
- 教育(36592)
- 农业(32304)
- 技术(29736)
- 业经(23729)
- 财经(22492)
- 融(21856)
- 金融(21856)
- 经济研究(21849)
- 经(19257)
- 问题(18206)
- 图书(17066)
- 资源(16648)
- 科技(16525)
- 业(16025)
- 技术经济(15865)
- 理论(15772)
- 版(15721)
- 商业(15320)
- 现代(14725)
共检索到465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志才 张凌媛 郑钟强 张补宏 廖梓维
文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为例,通过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社会理论框架,研究并解析潮州古城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发展的阶段。研究发现,在旅游的发展和推动下,政府与规划者等主体掌握着空间表征层面的绝对话语权;在现有的管理制度、资本运作和社会关系下,加之资金、话语力量、自身精力等匮乏资源的局限,居民在权力主体"底线及规则"下表现出与政府"一致""认同"等规训与顺应的行动策略。并进一步指出:在古城旅游社区的社会关系、文化资本、日常惯习等语境下,列斐伏尔空间思想的话语内涵并非单纯从消费性、生产性主体走向他者化主体,旅游社区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超出了原有意义上的旅游空间生产逻辑,是一定意义上的批判和延伸。研究最后倡导从空间表征、日常生活实践等角度挖掘出旅游场域和生活场域的融合机制,识别出古城镇甚至旅游社区研究的更多理论线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基于游客追寻与其想象一致空间景观的研究先验,以黔东南州岜沙社区为案例,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岜沙社区传统空间生产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在旅游发展之后,多元主体对岜沙社区空间想象的建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岜沙社区传统的真实空间与其被建构的空间,发现:(1)建构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存在脱离,这会改变岜沙社区空间生产的规则,进而会改变其空间变迁的路径;(2)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元主体集体建构了岜沙社区的空间。在讨论部分,文章提出不同群体在空间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生产规则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艳 赵振斌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清真寺、食宿地点和村子家乡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及"情感与体验"构成了受访者地方意义的主体;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
关键词:
地方 地方意义 差异 地方政治 郎木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苏静
空间是传统社区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是游客体验的对象,也是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以传统社区(社会)空间为研究对象,依照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以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对旅游与传统社区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旨在为后续的旅游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研究发现:旅游影响了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游客成了传统社区空间生产的主体之一;旅游利益相关者是传统社区空间的主要建构者,并通过占有传统社区的土地成为社区空间的直接生产者;空间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主体生产目标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焦彦 陈冰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艺术家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而移居乡村,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社会融合问题亟待学术界的探究。文章以四川成都蒲江县明月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了深度访谈、参与/非参与式观察、焦点小组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对艺术家移民与村民的社会融合进行探究。文章关注时空演进下艺术家移民在乡村社区所处的不同场域及场域内部的要素变化,基于“行动目标—行动条件—行动策略—行动结果”的分析框架,详尽解构出艺术家移民于“入”场期、“造”场期和“固”场期3个阶段,分别在乡村生活场域、乡村文化场域和乡村旅游经营场域,与当地村民的社会融合过程。在场域单元化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艺术家移民与村民的社会融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该社会融合呈现出多场域渗透机制和多群体分层机制。本研究不仅促进了对新的社会流动现象的理论阐释,也给乡村探索新的监管和治理模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艺术家移民 乡村旅游 社会融合 场域理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龚伟 马木兰
本文在后现代地理学理论视野下,将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划分为景观层面空间、社会层面空间和制度层面空间,并提出此3个层面空间共同演化的理论框架。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共同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路径形成前、路径形成、路径发展及路径停滞或衰落4个阶段,每一阶段机制的作用强度互不相同,并由此形成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前卫村乡村旅游社区空间演化经历了路径形成之前阶段(1970年~1998年)、路径形成和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以及路径锁定和衰落阶段(201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勇 余斌 朱媛媛 卢燕 王明杰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因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相关重大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而备受推崇,英美国家对其空间理论的研究已经掀起"第三次浪潮"。文章在重点解读"概念三元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近期英美人文地理学领域关于"空间的生产"应用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英美人文地理学者已在以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以索亚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之间另辟新路,主张跳出"空间的生产",从列斐伏尔其他著作中汲取营养以对"空间的生产"进行深度解读。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相对弱化对空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讨论,重视在理论应用方面同人文地理学传统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对接,并重点解决理论"本土化"和学科"内部化"问题。人文地理学在发展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借鉴和应用研究前景广阔,但任重道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文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
关键词:
空间的生产 旅游空间生产 空间转向 启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燕 赵振斌 张铖 陈幺
旅游社区是一个多群体介入的场所,景观价值空间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社区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间复杂的行为态度差异,为促进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和实施参与式社区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新视角。研究援引人与景观交互关系理论,选取秦岭北麓汤峪镇旅游社区为案例地,采用景观价值分析方法与PPGIS技术相结合,考察了社区内三个不同利益群体(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和购房业主)景观感知价值的空间构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人群的感知价值空间呈现非均匀集聚分布特征,在一些特殊场所形成感知的热点。(2)三个群体景观价值感知既有相似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爱平 刘艳华 钟林生 徐勇 周凤杰
区域旅游供给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场类型,场叠加、场结构与场核的作用效应是区域旅游供给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区域旅游供给场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与空间解析的基础上,以游客密度作为旅游场强变量,运用GIS技术对由沪苏浙皖这一区域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场的场域分异更为显著,但游客密度的集中程度在下降;(2)区域旅游场内存在较明显的"三阶梯"等级结构特征,且在考察末期,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场域范围不断扩大,尤以第二阶梯的扩大最为明显;(3)由场核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场强呈现出显著的衰减特征,各次级场域的场核间也存在明显的场强波动地带;(4)区域旅游场极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河有
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客观现象与趋势。从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都具有特定的发生机理。根据民族旅游活动与民族社区的相互影响程度,民族旅游社区化可以分为零星社区化、半社区化和完全社区化三个发展阶段,民族社区旅游化可以分为零星旅游化、部分旅游化、完全旅游化和创新旅游化四个发展阶段。从民族旅游实践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与民族社区旅游化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民族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民族旅游 民族社区 社区化 旅游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诗靓 马波
旅游社区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如“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等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也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现象,即作为“主人”的社区却往往是“弱势群体”。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研究。
关键词:
旅游社区 社区旅游 社区参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相军 孙九霞
近年来,旅游与生计方式的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较少从"人"的角度关注旅游社区的生计方式转型。文章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信仰-传统规则-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研究发现:(1)相比现代旅游业,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亲和度高,本地人内心更加安定。(2)传统规则在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下对社区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旅游治理中失灵,当地人为此焦虑但却无能为力。(3)旅游社区日常生活失去了农牧业时期的节律性,闲暇时间被挤压。这一系列文化不适与族群"文化恢复力"的强弱和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文章最后还探讨引入"文化资本"以完善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燕琴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凌 王志章
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所创立的"制度嵌入性"分析框架,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两个典型的社区参与制度——即"家屋制度"与"人头制度"是如何嵌入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从而发挥预期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影响社区参与制度的构建;行动主体通过社会网络开展社会交往,构建并维系社区参与制度;行动主体在制度构建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社会网络受制于制度背景,两个社区构建出的社区参与制度有所差异。鉴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从借用社区的非正式制度、重视既有的社会网络、推动民族旅游社区的精英治理、发挥行动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