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64)
2023(10500)
2022(8581)
2021(8257)
2020(7003)
2019(16353)
2018(16125)
2017(31055)
2016(16515)
2015(18264)
2014(18023)
2013(17648)
2012(15650)
2011(13974)
2010(14333)
2009(13280)
2008(13203)
2007(11719)
2006(10414)
2005(9320)
作者
(46313)
(38568)
(38164)
(36681)
(24587)
(18456)
(17270)
(14905)
(14345)
(13933)
(13240)
(13104)
(12643)
(12250)
(11760)
(11734)
(11369)
(11368)
(11239)
(11116)
(9474)
(9432)
(9392)
(8879)
(8660)
(8574)
(8527)
(8447)
(7918)
(7505)
学科
(63896)
经济(63838)
管理(53520)
(47559)
(41970)
企业(41970)
方法(31259)
数学(25802)
数学方法(25203)
(18320)
(15677)
中国(15485)
业经(14595)
(14049)
理论(13816)
(12794)
(12495)
财务(12436)
财务管理(12407)
企业财务(11781)
(10628)
银行(10615)
地方(10589)
农业(10464)
(10270)
贸易(10262)
(10212)
(10008)
(9959)
(9896)
机构
学院(226810)
大学(225810)
管理(92118)
(86211)
经济(84178)
理学(78025)
理学院(77117)
管理学(75476)
管理学院(75013)
研究(72105)
中国(57338)
(48185)
科学(45472)
(43449)
(35615)
(35460)
(34988)
中心(34074)
财经(33689)
业大(32775)
研究所(32342)
(30677)
(30595)
师范(30372)
北京(30022)
(28418)
农业(27645)
(26521)
经济学(25558)
财经大学(25288)
基金
项目(152349)
科学(120953)
基金(112032)
研究(108840)
(98626)
国家(97859)
科学基金(84876)
社会(69436)
社会科(66049)
社会科学(66027)
(59604)
基金项目(59168)
自然(56673)
自然科(55428)
自然科学(55414)
自然科学基金(54427)
教育(51103)
(50259)
资助(46827)
编号(43054)
重点(34415)
成果(34051)
(33150)
(31890)
(31759)
课题(29997)
创新(29649)
科研(29449)
国家社会(28979)
教育部(28645)
期刊
(97012)
经济(97012)
研究(63170)
中国(46970)
管理(37401)
(35905)
学报(34778)
科学(34252)
(31219)
大学(26905)
学学(25192)
教育(25172)
技术(21042)
农业(20853)
(20484)
金融(20484)
财经(16543)
业经(16141)
经济研究(15177)
(14355)
(13499)
统计(11911)
问题(11873)
技术经济(11226)
(11175)
(11160)
(11153)
资源(10564)
商业(10330)
科技(10213)
共检索到339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春宇  
`对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而言,不存在普适、静态、单一的最优管理模式,存在的只有与旅游地演化过程匹配与否的动态适应性管理模式。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转变机械、静态、面向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以动态、演化思维范式来审视旅游地管理模式产生、演化与变迁过程,通过深入考察旅游地各博弈主体之间的利益所在和行为方式,结合旅游地演化规律和它所处的内外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来确定旅游地特定阶段管理模式的关系与结构类型。有鉴于此,本文从动态博弈演化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旅游地适应性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并以旅游地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为目标构建了概念模型,从正面评价与反面动态监测两方面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莉艳  高闯  
比较管理理论为研究中国式管理,提炼中国管理模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在比较时缺乏一套有效的衡量标准,导致对企业动态因素的处理不充分,无法展开全面的比较。将诺斯提出的“适应性效率”概念引入比较管理中,论证了“适应性效率”更适合作为比较不同情境中企业管理模式的评价标准,试图通过相关理论解释来弥补比较管理研究的不足,也为进一步解读中国式管理,提炼中国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影  钟小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承担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为了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中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得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适应性管理中存在特色旅游资源的探查滞后、人力资源组合不当致使乡村旅游衰落、物质与精神的协作发展尚未平衡及乡村旅游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存在延迟性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加大政府对特色资源勘查的扶持力度、打破常规性的人力资源简单组合模式、延续并创新物质与精神协作的旅游战略和健全乡村旅游风险管理的体系和制度的措施,促进生命周期理论与乡村旅游经济管理契合,以求真正推进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顾寒月  王群  杨万明  
适应性循环是社会-生态系统经历开发、保护、释放、更新的过程,可表征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文章基于旅游地恢复力、潜力以及连通度三要素,指出Holling和Tsao适应性循环模型的局限性,对其病态陷阱进行完善,并提出阶段判定的量化指标,揭示阶段转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修正后的理论模型,以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贫困山区金寨县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0—2017年间的恢复力、潜力以及连通度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和预测旅游地适应性循环阶段及转化趋势,验证修正后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金寨县目前处于贫困陷阱,根据当前转化条件,未来将趋向于赌博陷阱;受政策的影响也可能进入开发阶段或保护阶段,若发展过程中避免陷阱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适应性循环将呈良性运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东  于智伟  刘旭义  
以嵌入式旅游目的地居民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社区满意、社区依恋、旅游获益、亲旅游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社区居民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社区满意与社区依恋的中介作用,检验旅游获益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社区满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居民亲旅游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企业社会责任的3个维度中,社会责任对社区依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对其影响不显著;对社区满意影响的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经济责任。(2)社区满意是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效应传递到社区依恋、亲旅游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社区满意显著正向影响社区依恋、亲旅游行为;社区依恋显著正向影响亲旅游行为。(3)旅游获益对社区依恋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社区满意与社区依恋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对社区满意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德平  
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省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江苏省依托当地的古村落、古文化及自然资源,发展起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乡村旅游项目。1995~2010年,江苏省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乡村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江苏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部分地区的收入已经超越传统旅游行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江苏省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存在因项目老旧、环境代价巨大等问题而出现旅游地生命周期缩短情况。如何能够延长江苏省旅游地生命周期,提升乡村旅游适应性,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文章基于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针对游客与项目适应性较低、项目与环境适应性较低的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国内外的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群  杨兴柱  黄征兵  章锦河  
论文以牯牛降风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普陀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山岳型旅游地为案例,对水环境管理现状、水环境管理驱动力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控制、道德规范、经济限制等驱动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道德影响为主,外部控制和经济限制影响为辅,形成意识管理、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三者齐头并进的山岳型水环境管理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圆刚  郝亚梦  郭英之  陈然  董晓婷  
人才是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的基础,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就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论文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意愿为结果变量,构建地方参与、地方情感、感知获益、风险承受能力、政府信任、支持度为前因变量的研究模型,探索居民回流就业的驱动机制与多元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单项因素均不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的必要条件;(2)满足条件的组合路径共7条,总体一致性为0.876,总体覆盖率为0.862;(3)在所有路径组合中,支持度和政府信任出现的频率最高,包含地方情感的路径覆盖率较高;(4) 7条路径构成了情感主导路径、信任主导路径、支持主导路径,以及知—情—意—行综合路径4大类路径模式;(5)当同时包含情感、信任、支持和参与因素时,路径具有最高解释力;(6)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在回流就业影响路径上显示出差异。研究结论可为鼓励和吸引乡村旅游地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参与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更广泛的乡村地区鼓励人才回流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孔伟  任亮  刘璐  治丹丹  
对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缓和区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敏感性、稳定性及响应构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引入线性加权法、自然断点法、聚类分析、协整检验对2011—2020年涵养区23个县域单元进行实证分析。各研究单元的敏感性、稳定性和响应指数及适应性系统时空差异特征显著。2011—2020年涵养区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缓慢上升,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张家口市区为高适应性、承德市区等为较高适应性、崇礼区等为中适应性、下花园区等为低适应性。旅游发展外向力、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管理力度、旅游地建设水平是影响涵养区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正向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以湖泊型旅游地千岛湖为例,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将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适应性循环圈、一个贫穷陷阱以及若干个适应性循环阶段,揭示出千岛湖旅游地适应性循环中的问题与特征。最后得出,从大的循环圈来看,工程建设和旅游开发是系统跨越性变革的直接动力;而从旅游地循环圈的内部发展阶段来看,区域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引导是促使其演化的主要外部扰沌力,内在经济发展的召唤和资源保护的限制是其阶段演化的内部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孔伟  任亮  刘璐  治丹丹  
对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缓和区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敏感性、稳定性及响应构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引入线性加权法、自然断点法、聚类分析、协整检验对2011—2020年涵养区23个县域单元进行实证分析。各研究单元的敏感性、稳定性和响应指数及适应性系统时空差异特征显著。2011—2020年涵养区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缓慢上升,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张家口市区为高适应性、承德市区等为较高适应性、崇礼区等为中适应性、下花园区等为低适应性。旅游发展外向力、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管理力度、旅游地建设水平是影响涵养区旅游地系统环境适应性正向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冬  贾文通  范擎宇  章锦河  黄震方  王培家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地的精神内核,探究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现象并据此提出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是有效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工作。选择典型乡村旅游地江苏省东山镇进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多种空间计量和数理统计方法揭示其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而提出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表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效应,且当前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提升这一特征趋于明显;当地居民个体层面的差异及乡村整体层面的旅游产业弊端、社区发展和人口变化均对乡村文化产生影响,两个层面的胁迫因素通过阻滞力和调整力,持续驱动乡村文化系统发生嬗变并实现阶段式发展;提出修复与保育、活化与参与、公平与导引、自主与创新、身体与仪式五大乡村旅游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可为乡村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维东  张莉艳  郭舒  
一、引言管理模式的生成与演化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市场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重大因素的影响,各国企业为了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获胜,竞相采用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改进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绩效。这也促使了世界各国管理模式向效率较高的模式借鉴与移植,呈现出一定的趋同倾向。一个典型的管理模式趋同现象是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高闯,2009)。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饶品样  耿亚新  张雅  
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的适应性选择对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及农户生活有着重要意义。选择伏牛山河南片区10个特色旅游乡村社区为调研地,从微观视角连接乡村旅游社区生态系统及农户生计福祉间关系,构建农户“生态依赖—生计福祉”的生计适应性响应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生计适应性响应结果选择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破传统固化的生计模式,农户选择高生态依赖增强自身获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实现生计高福祉发展;(2)人地关系改变是乡村旅游社区农户适应性响应的根本因素,农户经济及社会理性偏好是不同适应性响应选择的内部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