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8)
- 2023(11973)
- 2022(10418)
- 2021(9697)
- 2020(8421)
- 2019(19630)
- 2018(19345)
- 2017(37099)
- 2016(20782)
- 2015(23237)
- 2014(23418)
- 2013(23482)
- 2012(22223)
- 2011(20183)
- 2010(20316)
- 2009(18861)
- 2008(18960)
- 2007(17132)
- 2006(14958)
- 2005(13311)
- 学科
- 济(87091)
- 经济(87008)
- 管理(52558)
- 业(50965)
- 方法(39318)
- 企(39042)
- 企业(39042)
- 数学(33824)
- 数学方法(33399)
- 农(26732)
- 地方(24393)
- 学(22357)
- 财(20451)
- 中国(20258)
- 农业(18318)
- 业经(17880)
- 环境(16595)
- 制(14456)
- 贸(14074)
- 贸易(14070)
- 和(13822)
- 易(13506)
- 理论(13468)
- 务(12094)
- 财务(12068)
- 财务管理(12034)
- 融(11808)
- 金融(11803)
- 地方经济(11673)
- 银(11515)
- 机构
- 学院(300459)
- 大学(299684)
- 济(113739)
- 经济(110874)
- 管理(110522)
- 研究(106810)
- 理学(94981)
- 理学院(93637)
- 管理学(91636)
- 管理学院(91074)
- 中国(78129)
- 科学(72381)
- 京(65068)
- 农(60463)
- 所(56691)
- 财(52392)
- 研究所(52214)
- 业大(50455)
- 江(50345)
- 中心(49397)
- 农业(47660)
- 范(44353)
- 师范(43872)
- 财经(41518)
- 北京(40343)
- 院(38616)
- 州(38189)
- 经(37358)
- 省(37050)
- 师范大学(35485)
- 基金
- 项目(205259)
- 科学(159920)
- 基金(146889)
- 研究(144506)
- 家(130643)
- 国家(129553)
- 科学基金(108770)
- 社会(89350)
- 社会科(84476)
- 社会科学(84441)
- 省(83894)
- 基金项目(79611)
- 自然(72852)
- 自然科(70989)
- 自然科学(70961)
- 划(69964)
- 自然科学基金(69647)
- 教育(65594)
- 资助(60194)
- 编号(57649)
- 重点(47420)
- 成果(46720)
- 发(45684)
- 部(44107)
- 创(41335)
- 课题(41269)
- 计划(39832)
- 科研(39781)
- 创新(38766)
- 大学(36650)
- 期刊
- 济(128236)
- 经济(128236)
- 研究(81570)
- 中国(58648)
- 学报(54701)
- 农(53942)
- 科学(49950)
- 财(40925)
- 大学(39589)
- 学学(37417)
- 农业(36823)
- 管理(34987)
- 教育(29477)
- 技术(24151)
- 融(23907)
- 金融(23907)
- 业经(21862)
- 业(20353)
- 财经(19408)
- 资源(19004)
- 经济研究(18384)
- 问题(17747)
- 版(17127)
- 经(16543)
- 图书(14619)
- 统计(14464)
- 科技(14444)
- 技术经济(14376)
- 业大(13959)
- 策(13309)
共检索到441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依依 成升魁 王仰麟 彭建 张源
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等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全县2001年生态持续性状态及其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持续性在总体上处于可持续性强的状态,说明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受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状态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丽江县生态持续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丽江县生态持续性的空间分异分析表明,游客的空间集聚导致生态需求的空间集中,丽江县主要景区周边区域的生态持续性状态相对其他区域较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依依 张敏
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将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评价单元,定量评价全县旅游生态持续性状态的空间分异,以综合反映旅游地内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各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反映了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求满足程度,以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反馈,能够辨识这些关联作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以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空间评价单元,能够直观反映与分析生态持续状态的区域差异与根本原因,有助于生态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空间落实;虽然旅游者的大幅增长导致对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同时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宗晓莲
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HenriLefebvre)提出“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在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中被不断生产出来的。如果以勒菲弗尔(Lefebvre)空间生产概念为分析工具,旅游地空间也是在发展旅游业刺激民众消费、获取经济效益等社会背景下被创造、生产出来的。人们以符号的制造与运用赋予地方价值,再把地方意象赋予实质可消费物品,提高商品的交换价值。旅游生产系统通过销售“地方”,获取多重服务与消费之后的利润;游客则借由消费内含了丰富地方意象的物质商品和服务而消费地方。文章以社会学和旅游
关键词:
观光空间 空间商品化 地方意象 视觉消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宁生
云南纳西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古老、神奇而又灿烂的东巴文化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充分挖掘,为发展旅游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云南丽江纳西民族 文化旅游资源 东巴文化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丽娟 缪林 王豪 顾淑娴
运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分析法等现代空间数据处理方法测算2009、2017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下辖的16个乡镇的耕地利用转型指数、转型幅度、转型速度。结果显示:以县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县城核心区域耕地利用转型较显著;转型幅度小的乡镇空间分布格局较分散,转型幅度大的区域较集聚,分布于全县的东南、西北角;2009~2017年间全县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区域转型差异显著。
关键词:
贫困山区 耕地利用转型 时空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向阳 穆学青 明庆忠 丁正山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地,基于高德交通大数据、电子地图POI等多源数据,通过构建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概念模型,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从时空视角审视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调空间分异特征及不同交通服务功能对旅游强度的贡献效应。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云南省各州市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同效应逐渐凸显,协调主导类型由"濒临失调型"跃迁为"初级协调型"。(2)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调度总体格局呈"中部高,东西两侧和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布局态势,且东西分异剧烈,南北变化相对平稳;区域差异特征呈现"滇中>滇东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滇东北"俱乐部趋同空间态势;不同交通方式与旅游强度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3)公路、铁路、航空对旅游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为"航空运输>公路交通>铁路交通"的不均衡特征;旅游地居民收入、旅游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均对旅游强度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但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旅游强度提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依依
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能够有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与合理程度。以位于长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玉龙县作为实证研究区,以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不同乡镇为空间单元,以单位土地的机会成本、游憩功能价值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为标准载体,构建了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选择模型,对研究区内各空间单元的补偿标准划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人均补偿标准,可将其划分为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中等补偿区、临界补偿区与潜在补偿区5个等级,如果将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与中等补偿区作为补偿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田里
本文按照影响并约束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层次关系,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分为3个体系:基础体系、协调体系和潜力体系;并应用这一模型对云南省的3个主要旅游目的地进行量化评估分析,从因素结构和发展阶段两个方面剖析了云南3个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和所处阶段。
关键词:
区域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云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孟秋莉
少数民族创造的传统生态文化孕育着深厚的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渊源之一。但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逐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文化就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以纳西族为例,在解读其生态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纳西族 生态文化 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恺悌
在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有关“女儿国”的故事,它记述了我国汉族的先民所经历过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现在,虽然人类的母系社会多已消失,但在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族工作者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中惊奇地发现,在我国西南川、滇之间的云南省宁蒗县境内的群山之中,聚居着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在这个民族群体中,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仍然保持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古老的母系社会遗俗,他们的家庭婚姻发展史,为我们进行人口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珍贵实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智勇 赵越
金融业对于以丽江为代表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云南丽江旅游文化业的发展进入二次创业的转型关键期,作为推进器的金融业将如何支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 金融支持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章全 明庆忠 陈英
旅游区空间结构演化关系到旅游地的产业效应发挥,分形理论可以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的测评,从而为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策略。以云南丽江古城区为实证,应用随机聚集分形理论对旅游景区(点)系统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以鱼米河商业步行街为中心的丽江古城区9 km2范围内旅游产业聚集效应呈现递减状况,9 km2以外的景区(点)呈现出离散状况;(2)丽江古城区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区域二元分异结构;(3)丽江古城区景区(点)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区域"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大伟
原真性是旅游研究中经常提到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多探讨原真性的类型而相对忽视了原真性的层次。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与旅游原真性相关的文献分析,借用《道德经》中“自然”的概念对原真性进行理解。同时,文章基于网络资料的文本分析,结合田野调查,以丽江两种纳西音乐所体现的人地关系变化为线索,说明《道德经》中“自然”概念与原真性层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演奏纳西音乐曾是丽江地区各社会阶层组织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的扶持丰富了音乐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二者仅可视为影响人地系统的两种要素;纳西音乐的原真性可从自我的自然、社会的自然和道法自然3个层次来分析。其中,自我的自然体现在演奏者对音乐的传承态度以及音乐平和当地人心境的功能上,社会的自然表现在社会阶层的融合与人际关系的提升;道法自然则体现在不同尺度下人地关系的和谐性与文化遗产的良好互动。该研究可加强理解各类原真性概念间的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旅游 原真性 道德经 自然 纳西音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淑霞 张川 张耿杰 廖丽君 曾维军 余建新
[目的]通过研究耕地自然质量及空间分异规律,以期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指导。[方法]文章以喀斯特岩溶区域典型县石林县为例,在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衔接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表征耕地自然质量的因子自然质量等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不同行政区域内自然质量等集中程度差异显著,分异规律明显;各行政区域内分布规律高度相似,以中心城镇为最优,呈同心圆向外围辐射发散趋劣。平均自然质量等由优趋劣依次为长湖、鹿阜、圭山、西街口、大可。(2)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自然质量等分布差异不大;各耕地利用类型等别集中差异显著:水田、水浇地等别较高,多集中连片分布在坝区、河谷沿岸,旱地等别较低,多为零星分散的缓坡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水浇地略优于水田,旱地最差。(3)受大尺度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影响,自然质量等在不同海拔梯度间耕地等别分布差异不大,且等别集中程度高度相似。从整体看,耕地等别随海拔梯度升高呈现降低趋势,部分区域小幅反弹。[结论]耕地自然质量作为耕地的本底质量,在县域尺度具有独特的分异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淑霞 张川 张耿杰 廖丽君 曾维军 余建新
[目的]通过研究耕地自然质量及空间分异规律,以期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指导。[方法]文章以喀斯特岩溶区域典型县石林县为例,在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衔接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表征耕地自然质量的因子自然质量等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不同行政区域内自然质量等集中程度差异显著,分异规律明显;各行政区域内分布规律高度相似,以中心城镇为最优,呈同心圆向外围辐射发散趋劣。平均自然质量等由优趋劣依次为长湖、鹿阜、圭山、西街口、大可。(2)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自然质量等分布差异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