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32)
- 2023(6253)
- 2022(5307)
- 2021(5216)
- 2020(4237)
- 2019(9641)
- 2018(9561)
- 2017(17908)
- 2016(9989)
- 2015(11363)
- 2014(11253)
- 2013(10968)
- 2012(10589)
- 2011(9336)
- 2010(9403)
- 2009(8775)
- 2008(8688)
- 2007(7768)
- 2006(6892)
- 2005(5980)
- 学科
- 济(38872)
- 经济(38828)
- 管理(24707)
- 业(18921)
- 企(15007)
- 企业(15007)
- 方法(13853)
- 中国(13272)
- 地方(13084)
- 农(10824)
- 数学(9763)
- 数学方法(9541)
- 学(9527)
- 业经(9106)
- 理论(8822)
- 农业(7733)
- 城市(7317)
- 环境(7039)
- 财(6468)
- 和(6357)
- 制(5680)
- 发(5427)
- 城市经济(5363)
- 贸(5279)
- 贸易(5274)
- 教育(5220)
- 地方经济(5190)
- 划(5063)
- 易(4959)
- 技术(4949)
- 机构
- 学院(139353)
- 大学(138043)
- 研究(49457)
- 管理(48571)
- 济(45192)
- 经济(43680)
- 理学(40937)
- 理学院(40187)
- 管理学(39181)
- 管理学院(38900)
- 中国(36636)
- 科学(35068)
- 京(34154)
- 农(25692)
- 所(25645)
- 范(23897)
- 师范(23684)
- 研究所(23348)
- 中心(22936)
- 业大(22281)
- 北京(22177)
- 江(22152)
- 财(21004)
- 农业(20365)
- 师范大学(19374)
- 州(18634)
- 院(18239)
- 财经(16312)
- 省(16259)
- 技术(15899)
- 基金
- 项目(93956)
- 科学(72559)
- 研究(66246)
- 基金(65721)
- 家(58098)
- 国家(57534)
- 科学基金(48758)
- 社会(41026)
- 社会科(38570)
- 社会科学(38561)
- 省(37871)
- 基金项目(36424)
- 自然(32768)
- 划(32200)
- 自然科(31862)
- 自然科学(31850)
- 自然科学基金(31213)
- 教育(29546)
- 编号(27000)
- 资助(26317)
- 成果(21775)
- 发(21249)
- 重点(20840)
- 课题(19485)
- 部(18759)
- 创(18436)
- 计划(17785)
- 科研(17295)
- 创新(17127)
- 大学(16709)
共检索到213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鸿雁
世界各国的许多城市中,文化遗产丧失其原初功能后面临被废弃的命运,旅游业的发展为其带来转机,但同时也造成对遗产真实性的破坏。针对这一矛盾,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出遗产地成功发展旅游业的7个指标,以协调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甘熙宅第是南京市现存最大的民居建筑群,自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改建为民俗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开放以来,其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但也存在忽视社区参与、非物质遗产失去活力等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峰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南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陈玲玲 徐敏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陈玲玲 徐敏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汤晔峥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事件中的焦点问题:保护分歧与拆除意愿解析之后,发现制度建构的失效——即合理性基础的缺失是南京老城南事件爆发的关键,而合理性的缺失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路径下的普遍现象。提出沿袭营造学社的保护思想,用"全部文化史"的视角"依科学之眼光作系统之研究",来实现城市转型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路径重构的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姜照君 顾江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设计和改造过程,探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南京民国文化遗产为例,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生产、基于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生产和基于创意设计的文化空间生产,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动态耦合开发模式、双边市场推动模式和J型成长开发模式。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空间生产 民国文化 开发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资本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纪小美 熊怡清 张子昂
旅游散客化潮流中,充分利用地铁交通以缓解城市客流拥堵,对于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城市空间网络分析,以南京主城区为例,探讨散客化背景下,地铁线路与站点在旅游交通中的作用及其优化对策。研究发现:①地铁更适合市内短途自助游;②线路与站点的布局满足散客在老城区与过渡城区的自助游需求,但难以满足外围城区;③吸引力较大的站点与线路位于人口密集、旅游资源富集的老城区,中介力较大的站点与线路位于浦口与六合交界的过渡城区,紧密度较大的站点与线路位于鼓楼、玄武与秦淮交界的老城区;冗余度较大的站点位于过渡城区中走向较为曲折的地铁线路上。④中转站的吸引力、紧密度与冗余度普遍优于一般站,部分一般站中介力较高。据此提出建议:①外围城区开通地铁站点与景区间的公交专线;②旅游旺季增设旅游专列地铁,充分利用公交的分流作用;③配合使用非轨道交通,避免冗余地铁轨道,缩短行程;④将部分一般站升级为中转站,减轻热门线路压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经济 发展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炜 陈能幸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欧阳正宇
"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花儿会"反映了所传唱地区的文化、历史,也是当地的特色民俗之一,不仅具有很高文学、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以及作为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严重萎缩。本文通过对"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业发展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儿” 保护 传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旅游一直是我国文化旅游的主体。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开始优化转型,旅游需求也正在转化升级。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或因开发方式的粗放而与新时期效益与质量导向型集约发展方式相背离,或因其类型、层次的单一而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在全球化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当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道路下的族群,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发展和进步,纷纷走向了现代化之路。因此,人们毫不思索地放弃了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丢弃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威 余秀忠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博物馆,它反映了新博物馆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博物馆的社区化;二是博物馆从关注物质遗产到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并重。生态博物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同时又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内涵,扩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外延。旅游人类学认为,生态博物馆旅游并非与文化遗产保护相悖,它为现代和传统架起了桥梁,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新,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旅游 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人类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慧茗 何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关键词:
赣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