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1)
- 2023(6221)
- 2022(5187)
- 2021(4686)
- 2020(3616)
- 2019(8181)
- 2018(7930)
- 2017(14641)
- 2016(7899)
- 2015(8690)
- 2014(8843)
- 2013(8865)
- 2012(8640)
- 2011(8193)
- 2010(8448)
- 2009(7891)
- 2008(7714)
- 2007(7003)
- 2006(6677)
- 2005(6340)
- 学科
- 济(42343)
- 经济(42312)
- 业(17451)
- 地方(16919)
- 管理(16547)
- 中国(14943)
- 农(12352)
- 企(11363)
- 企业(11363)
- 学(10879)
- 业经(10699)
- 地方经济(9449)
- 方法(9311)
- 农业(9079)
- 发(9039)
- 融(7735)
- 金融(7735)
- 银(7411)
- 银行(7399)
- 行(7359)
- 环境(6947)
- 发展(6789)
- 展(6762)
- 理论(6733)
- 数学(6398)
- 数学方法(6343)
- 贸(6287)
- 贸易(6276)
- 制(5991)
- 易(5933)
- 机构
- 学院(119404)
- 大学(116023)
- 研究(48211)
- 济(47536)
- 经济(46442)
- 管理(40092)
- 中国(36221)
- 理学(32408)
- 理学院(31893)
- 管理学(31362)
- 管理学院(31110)
- 科学(30290)
- 京(26658)
- 所(25309)
- 研究所(22751)
- 财(21567)
- 农(21125)
- 范(21125)
- 中心(20905)
- 师范(20884)
- 江(20310)
- 北京(17840)
- 院(17358)
- 州(16921)
- 师范大学(16825)
- 农业(16184)
- 财经(16084)
- 省(15844)
- 业大(15506)
- 科学院(14788)
- 基金
- 项目(71272)
- 科学(55384)
- 研究(54574)
- 基金(48235)
- 家(41916)
- 国家(41478)
- 科学基金(34494)
- 社会(34020)
- 社会科(32151)
- 社会科学(32147)
- 省(30361)
- 基金项目(25426)
- 划(24670)
- 教育(24062)
- 发(23121)
- 编号(22408)
- 自然(20266)
- 资助(20068)
- 自然科(19674)
- 自然科学(19670)
- 自然科学基金(19294)
- 发展(18852)
- 成果(18779)
- 展(18489)
- 课题(17139)
- 重点(16527)
- 创(14581)
- 部(14358)
- 年(14053)
- 创新(13615)
共检索到202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曹诗图 曹国新 邓苏
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关键词:
旅游本质 身心自由 体验 哲学辨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刘忠俊
目前,旅游学界鲜有学者对旅游学科的基石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旅游学科还没有自身的理论和思想,未形成自身的学科范式,没有自身独立的领地和清晰的边界,还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章以哲学与范式为核心,明晰了旅游研究与哲学、科学、技术的关系,梳理了旅游研究中哲学与范式的关系,对旅游研究和旅游学科的发展、旅游学科大厦的建立进行了方向性的探索。该研究以哲学视角对旅游学科的本源、基石进行追问,厘清旅游学科最终要探讨的就是,旅游是基于人的成长、基于人的价值发现的一条独特路径。范式的形成和转换都离不开哲学,旅游学者应该上升至哲学世界观来思考旅游问题,探索旅游学科的范式。只有当旅游学科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只有当旅游学科回到旅游本质、本源的探讨而不是把目光主要聚焦于一般性的特征研究,只有当旅游学科的所有概念回到本质而被厘清的时候,只有当旅游学科有自己的学科范式的时候,旅游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得以成立。
关键词:
旅游学科 旅游研究 哲学 范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叶超
一、什么路?——旅游与哲学的本质旅游是一个"在路上"的活动或过程。这不仅指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而且也可以指旅游研究的路径,最重要的是,"道路"一词还有方向、目标等涵义。旅游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和经历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与我们人生选择和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一致的。因此,旅游和进行旅游研究实际上也是在思考和实践生活。旅游不是从生活中剥离或割裂出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叶超
一、什么路?——旅游与哲学的本质旅游是一个"在路上"的活动或过程。这不仅指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而且也可以指旅游研究的路径,最重要的是,"道路"一词还有方向、目标等涵义。旅游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和经历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与我们人生选择和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一致的。因此,旅游和进行旅游研究实际上也是在思考和实践生活。旅游不是从生活中剥离或割裂出来,
关键词:
方法论 在路上 空间正义 社会尺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刁志波
本文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哲学视角,解读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现状。自觉的旅游活动缘于旅游者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组织的旅游活动是对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的校正。旅游需求产生的外部条件——可自由支配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可以用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来代替。旅游动机、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活动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化,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短暂经历,本地的休闲和异地的旅游活动将共同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斌
《旅游哲学引论》以其创新性填补了国内旅游哲学的学术空白。该书本着反思和批判的研究态度,以旅游概念作为逻辑起点,试图由此建立旅游哲学的体系。文章认为,由于作者未能坚持反思的批判的研究思路,在构建旅游哲学时出现很多问题。文章对该书的逻辑起点、论证思路的逻辑走向以及旅游哲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要坚持对其进行前提追问、反思和清理,才能在此上逐步构建起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主体的旅游哲学体系。这种建立在哲学逻辑之上的研究体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旅游哲学体系。
关键词:
旅游概念 逻辑前提 旅游哲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组织"旅游与哲学"这一专栏的初衷在于:一方面,中国当下旅游研究在走向"科学"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固化和枯燥,无法凸显旅游学术研究的张力,无法创造深度探讨的空间,因而担心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思想日趋细碎和枯竭;另一方面,如果能为国内一部分执着于思考旅游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将对打破上述隐隐出现的困局具有重要作用。我跟《旅游学刊》编辑部沟通了这些想法,编辑部非常支持,提出可以组织几篇主题相对集中的稿件,作为专栏刊发,以推动旅游学术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孙佼佼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知识史当中两个涉及本体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从历史上看,人类知识的积累过程经历了哲学与科学的同源分流过程,最终在当今的知识界形成了知识来源的两种不同路径:哲学路径和科学路径。旅游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其知识获得途径的选择和利用问题。对此,文章讨论了旅游研究中的"哲学路径"和"科学路径",梳理了这两个路径对旅游知识贡献的意义和价值。文章的观点建立在东西方哲学传统有所不同这一基点上,进而指出由此带来的东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趋向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意义。文章认为,西方哲学主流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海伦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
关键词:
旅游 审美观照 哲学 阐释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董培海 李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哲学研究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就研究内容及其深度而言,国内研究并不逊色于国外。然而,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国内外却存在较大差别。国内研究奉行"建构"的旅游知识生产方式,关注"旅游哲学"学科体系的宏大构建,但哲学本身所具有的反思和批判意识淡薄。相较而言,国外对旅游现象的哲学阐释肇始于对旅游本体的认知和对旅游知识生产的反思,学科特征淡化,主要以问题为导向,思辨和批判的意蕴浓厚,值得国内借鉴和学习。通过对旅游研究中引入哲学视角的基础进行剖析,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旅游研究中哲学议题的相关成果,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对国内旅游哲学研究的成果予以反思,以期为国内外研究者建立一个旅游研究中哲学议题的对话与交流平台,引发更多国内研究者对"旅游哲学"理论批判特质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
建构 反思 旅游哲学 本体论 认识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赖坤
尽管旅游哲学研究兴趣已经出现十余年(据保守估计),但是关于旅游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还缺乏深入的理解。该研究从演绎、归纳与融合视角对旅游哲学的实质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见解。广义而言,旅游哲学是一个由5个层次组成的有机系统:内在精神、外在行为、直接结果、间接结果以及非专业感受。狭义而言,旅游哲学是该系统的局部性要素或者这些要素的非完全组合,而具体偏好因人而异。该研究倾向于将狭义旅游哲学理解为一种对智慧的探索活动。此种探索以旅游活动及其伴生现象的普遍、基本、整体状况为主要认识对象,以逻辑论证为主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佼佼 吕兴洋
艺术与旅游融合(艺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传统上,艺旅融合仅作为文旅融合的下辖概念,这种旧研究格局在实践层面已无法满足我国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理论层面也存在解释不足、概念误解等问题。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审美哲学探讨艺旅融合,建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首先,从澄清(旅游)审美问题的概念出发,探索了从存在性到人本性的旅游审美哲学基础;其次,梳理了艺旅融合二维度,即艺术旅游与旅游艺术,提出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人本体验”;第三,分析了艺旅融合过程中的“主-客-艺”三元关系;第四,探索了艺旅融合的研究框架,包括内涵与维度(宏观层的宏大叙事/微观层的人本体验)、性质与影响(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地方性/人本性)、生产与功能(供给侧/需求侧);最后,提出艺旅人本体验因其情感特征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的新契机。研究旨在为我国艺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起点,促进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人的价值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叶洋洋 唐代剑
通过解析"慢哲学"思维与"慢旅游"及城市旅游绿道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旅游绿道建设中需要形成的六大"慢因子",即:生态因子、体验因子、休闲因子、经济因子、个性因子和可持续因子,"慢因子"的植入将为旅游绿道的开发提供思路。以杭州市旅游绿道为例,从"慢因子"嵌入的六个方面入手讨论了杭州市在城市旅游绿道建设中的经验,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旅游绿道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慢哲学 慢旅游 旅游绿道 开发理路 杭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