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27)
2023(9881)
2022(8639)
2021(7910)
2020(6921)
2019(15998)
2018(15993)
2017(30580)
2016(17180)
2015(19500)
2014(19992)
2013(19866)
2012(18727)
2011(17234)
2010(17454)
2009(16542)
2008(16608)
2007(15246)
2006(13389)
2005(11949)
作者
(54354)
(45399)
(45317)
(43141)
(28569)
(22026)
(20812)
(17899)
(17204)
(16245)
(15486)
(15353)
(14752)
(14533)
(14527)
(14281)
(14110)
(13500)
(13377)
(13266)
(11565)
(11370)
(11254)
(10523)
(10410)
(10343)
(10075)
(10015)
(9447)
(9333)
学科
(69422)
经济(69342)
管理(47309)
(42530)
方法(33281)
(32671)
企业(32671)
数学(28368)
数学方法(28082)
(23068)
(17933)
中国(17822)
(16779)
(14308)
贸易(14306)
(14266)
地方(14064)
业经(13974)
(13899)
农业(13714)
理论(12885)
(11816)
(10803)
银行(10756)
环境(10621)
(10400)
(10314)
金融(10306)
(10288)
(9711)
机构
学院(255166)
大学(254789)
(97896)
经济(95508)
管理(92677)
研究(90702)
理学(78745)
理学院(77740)
管理学(76100)
管理学院(75621)
中国(67871)
科学(60529)
(56217)
(53767)
(48859)
(45189)
研究所(44650)
业大(43052)
农业(43032)
中心(41800)
(40707)
(35748)
北京(35712)
财经(35634)
师范(35256)
(32313)
(32171)
(32104)
(29574)
经济学(29343)
基金
项目(167928)
科学(128962)
基金(118700)
研究(117589)
(106404)
国家(105537)
科学基金(87303)
社会(71249)
(67489)
社会科(67316)
社会科学(67288)
基金项目(62683)
自然(58487)
(57037)
自然科(56934)
自然科学(56908)
自然科学基金(55876)
教育(54590)
资助(50747)
编号(48497)
成果(39708)
重点(38546)
(37026)
(36399)
课题(34451)
(33558)
计划(32905)
科研(32875)
创新(31465)
大学(30153)
期刊
(110422)
经济(110422)
研究(69766)
中国(52814)
学报(48816)
(48789)
科学(41715)
(35148)
大学(34860)
农业(33179)
学学(32675)
管理(31662)
教育(28135)
技术(21490)
(19963)
金融(19963)
业经(19566)
(18118)
财经(17381)
经济研究(17350)
问题(15211)
(14976)
图书(14411)
(13931)
资源(13332)
统计(12774)
业大(12400)
技术经济(12054)
(11863)
商业(11735)
共检索到382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晋峰  
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体验都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国内旅游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旅游现象的"旅游系统"本质出发,构建并应用TNPRE关系模型,从相互区别与联系的视角对四个概念的定义进行了完善。核心观点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技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是旅游吸引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旅游吸引物是与客源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技术具有显著差异、且能对客源地潜在游客产生旅游吸引力的目的地事物或现象。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中凡能对客源地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吸引到的游客规模能达到旅游业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子千  
本文主要从旅游的被吸引性特征出发讨论旅游资源概念的实质。本文的结论是,目前已形成共识的旅游资源概念局限于狭义旅游概念,其实指的是旅游吸引物的来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学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福柯所言之不连续性与断裂,面临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并且出现向"旅游吸引物"转向的趋势。文章借助福柯话语分析视角,以国内旅游资源研究和相关旅游政策文件及其反映的旅游实践为话语分析对象,重新"发现"旅游资源,探讨其不连续性与断裂的话语背景与成因、所体现的旅游知识生产、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意义建构。文章一方面建议在旅游对象物层面上使用"旅游吸引物",以突出其吸引力本质属性与"共享价值",回归"物的秩序",从而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并拓展实践中旅游对象物的边界与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认为旅游资源之不连续性与断裂以及向"旅游吸引物"之转向蕴含着旅游(对象物)研究的思考空间和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对传统研究秩序的反思。故应正视并尊重旅游资源之不连续与断裂及其反思与挑战所体现的多元价值与丰富性。文章亦提醒避免淹没于西方知识体系之中、避免陷入福柯所批判之"秩序"的窠臼,而应保有对"秩序"的警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小琴  
针对目前森林旅游资源概念及术语名称不统一的现状,在对有代表性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并界定森林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与内容,进而从森林旅游者的角度提出森林旅游资源的概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学上属于一个集合概念,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但不同属性的旅游吸引物作为个体在《物权法》上的权属性质往往是有法可循的。文章运用物权法理论,结合新颁布的《旅游法》,分析几个典型旅游吸引物的权属,试图澄清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论证设立旅游吸引物权、为之统一立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合同法》、《旅游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等现有法律规定,解决农村土地旅游开发中社区权益保护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修改法律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菊凤  任心慧  
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分别是汉语界和英语界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然而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不但存在国别差异,还存在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的深层次分歧。文章通过梳理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方式、含义理解、翻译使用等方面的分歧,从概念产生背景、语词本意、逻辑规则、现实含义等角度,逐一进行辨析,指出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概念是中英文学术界创造的具有旅游学科独特含义的专属概念,它们总体上被用来指称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资源一词容易引发诸多理解歧义,而旅游吸引物一词在含义上更为清晰、准确,有更大的使用空间;而常被我们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清廉  
近几年在一些旅游和旅游地理学的著作或论文中,常常提到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两术语,同时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也会遇到如何正确讲解其含义,但是,由于目前各位学者的认识有所出入,因而其概念往往含糊不清。当前统一对这两个术语的认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海鹰  李鹏  李向明  
水利旅游是水利与旅游两大系统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而独特内涵的概念范畴。从水利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旅游是水利的功能延伸,水利是旅游的特色吸引。从水利旅游的吸引物属性来看,水工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界面,水环境是人类"三生"的结合体,水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工程、水环境、水文化等水利旅游主要吸引物的属性特征并探讨水利与旅游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水利旅游的概念内涵进行解析。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水利旅游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点包括:水资源是水利旅游开发利用的核心对象;水环境是水利旅游客体与载体的叠加;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可持续挖掘的源泉;亲水性是水利旅游活动的基本特性。基于吸引物属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宁  廖月兰  叶茜倩  
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大众旅游以其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以及大批量的销售形式成为逐渐兴起的旅游热点。大众旅游在兴起的同时,却给接待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代名词,受到诸多批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旅游形式来替代大众旅游,选择性旅游随即产生。文章通过分析大众旅游与选择性旅游的各自涵义、影响及在现实条件下的可行性,辨证地探讨两者的利弊及在开发中对其应持的态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浩  冯润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剖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继而延伸到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的界定,试图厘清以上误区。研究结果认为:旅游景区是(景区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硬件)、人员(软件)的组合所营造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是景观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是原赋的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原赋)资源,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一种生产要素;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可为旅游业利用的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和人造旅游吸引物,后者本质上是资本和/或劳动,而不是旅游资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涛  
我国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已成为影响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尽快改变以观光周游型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共识。人们在实践中也已经进行了种种有益的尝试。譬如,深圳“锦绣中华”和“民俗旅游文化村”的建立,各地有特色的节庆活动的推出,以及民族舞乐餐的出现,特色菜系的挖掘、开发,都标志着我国在旅游产品多样化方面所做的实际努力。要弄清在今后一个时期里旅游产品结构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明确的发展思路下实现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和优势的地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翟辅东  肖曾艳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是指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客体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的总过程。文章分析了我国“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类型、特征和支撑“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三大内在动力。提出了“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四个方面的应用价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毛卫东  黄震方  杨春宇  
社会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但对其定义和范畴一直争议颇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理论发展。本文提出以"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作为辨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与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分析,归纳了社会旅游资源具有状态的变动性、表现的隐蔽性、范畴的广泛性和载体的人类性四大基本特征,并以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等指标构建其内容体系。本文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