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54)
- 2023(14644)
- 2022(12840)
- 2021(11930)
- 2020(9882)
- 2019(22778)
- 2018(22762)
- 2017(43330)
- 2016(23655)
- 2015(26514)
- 2014(26497)
- 2013(26268)
- 2012(24454)
- 2011(22040)
- 2010(21934)
- 2009(19963)
- 2008(19123)
- 2007(16615)
- 2006(14815)
- 2005(13057)
- 学科
- 济(98875)
- 经济(98783)
- 管理(62927)
- 业(60862)
- 企(47798)
- 企业(47798)
- 方法(40027)
- 数学(33808)
- 数学方法(33446)
- 农(28955)
- 地方(28734)
- 中国(28275)
- 业经(23123)
- 学(21201)
- 财(20960)
- 农业(19967)
- 环境(16809)
- 贸(16298)
- 贸易(16283)
- 制(16084)
- 理论(15805)
- 易(15665)
- 技术(15542)
- 和(15535)
- 地方经济(14776)
- 银(14630)
- 银行(14588)
- 融(14416)
- 金融(14413)
- 发(14356)
- 机构
- 学院(328656)
- 大学(327723)
- 管理(129547)
- 济(127188)
- 经济(124179)
- 研究(114666)
- 理学(111479)
- 理学院(110102)
- 管理学(108268)
- 管理学院(107684)
- 中国(84551)
- 科学(73526)
- 京(71491)
- 所(57880)
- 财(56541)
- 农(56360)
- 研究所(52906)
- 中心(52054)
- 业大(50622)
- 江(49420)
- 范(47802)
- 师范(47371)
- 北京(45610)
- 财经(44779)
- 农业(43865)
- 院(42018)
- 州(40785)
- 经(40592)
- 师范大学(38442)
- 经济学(36465)
- 基金
- 项目(226540)
- 科学(177590)
- 研究(166622)
- 基金(161583)
- 家(140827)
- 国家(139594)
- 科学基金(119605)
- 社会(103036)
- 社会科(97455)
- 社会科学(97426)
- 省(91320)
- 基金项目(87577)
- 自然(78128)
- 自然科(76230)
- 自然科学(76214)
- 划(75691)
- 教育(75539)
- 自然科学基金(74815)
- 编号(69227)
- 资助(65475)
- 成果(55281)
- 发(52486)
- 重点(50760)
- 部(48575)
- 课题(48062)
- 创(46776)
- 创新(43593)
- 科研(42842)
- 发展(41658)
- 项目编号(41378)
- 期刊
- 济(146178)
- 经济(146178)
- 研究(97451)
- 中国(66757)
- 学报(51888)
- 农(51734)
- 科学(49288)
- 管理(46391)
- 财(40604)
- 教育(40163)
- 大学(38705)
- 农业(36463)
- 学学(36066)
- 技术(29016)
- 融(28121)
- 金融(28121)
- 业经(26088)
- 经济研究(21957)
- 财经(20311)
- 图书(19694)
- 问题(19276)
- 业(18764)
- 资源(17807)
- 经(17249)
- 科技(16764)
- 理论(15798)
- 技术经济(15563)
- 现代(14984)
- 版(14844)
- 发(14743)
共检索到491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陆保一 明庆忠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DEA模型、熵值赋权法、旅游发展强度指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6年云南省旅游发展效率与强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6—2016年,云南省各州市旅游发展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变化均呈现出先增长后稳定的特点,规模效率的提升是促进综合效率增加的主要因素;(2)云南省旅游发展强度主体发展类型为上升型,旅游产业发展逐步由区域非均衡状态转向相对均衡状态,逐渐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3)云南省旅游发展效率与强度的协调发展程度持续提升,区域耦合协调的"极化效应"逐步减弱,其空间分布格局也由以昆明为核心的"单极核心"空间布局向以昆明、丽江为核心的"双极核心"空间布局转变。
关键词:
旅游效率 旅游强度 时空耦合 云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艳 王灵芝 李诗瑶 李佳美
[目的]刻画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深入分析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分区优化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策略,研究可为提升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供量化依据与参考。[方法]该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区,以市级单位为研究单元,基于云南省2011-2020年数据,运用critic法-熵权组合法赋权建立以资源利用、农业环境、农村生活和绿色产品为目标层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自然断点法将云南省分为高中低值区,对云南省各区域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提出差别化农业绿色发展优化策略。[结果](1)2011年-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均向更高水平发展;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情况较好,西北和南部地区发展情况较差。(2)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子系统耦合程度由磨合阶段增至高水平耦合阶段,平均耦合协调程度从濒临失调向中级协调演变,总体上正逐渐从低耦合-低协调的农业发展模式向高耦合-高协调的农业发展模式过渡。(3)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应协调各子系统关系,促进全面发展;高值区始终保持最高水平,可积极扩大发展优势;中值区与全省平均水平较为接近,可创新发展方式,克服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障碍因素;低值区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应致力补齐发展短板。[结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优化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戢晓峰 张力丹 陈方 崔梅
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达性模型,对自驾游发展水平和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为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其中,最短时间可达性为玉溪市(5.5h),最长时间可达性为迪庆藏族自治州(10.26h)。2自驾旅游流网络主要呈现放射状,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基点辐射式结构,节点连接性弱,网络结构松散。3云南省自驾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特别是迪庆、德宏与西双版纳等地呈现低度耦合、低度协调。总体来看,云南省交通网络与自驾游尚未形成相互协调,交通对自驾游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且部分区域的交通网络仍不能满足自驾游发展的需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向阳 穆学青 明庆忠 丁正山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地,基于高德交通大数据、电子地图POI等多源数据,通过构建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概念模型,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从时空视角审视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调空间分异特征及不同交通服务功能对旅游强度的贡献效应。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云南省各州市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同效应逐渐凸显,协调主导类型由"濒临失调型"跃迁为"初级协调型"。(2)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调度总体格局呈"中部高,东西两侧和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布局态势,且东西分异剧烈,南北变化相对平稳;区域差异特征呈现"滇中>滇东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滇东北"俱乐部趋同空间态势;不同交通方式与旅游强度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3)公路、铁路、航空对旅游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为"航空运输>公路交通>铁路交通"的不均衡特征;旅游地居民收入、旅游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均对旅游强度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但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旅游强度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树红 吴肖芳 刘玉清
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蓬勃发展,但发展的背后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了必然的选择。本丈阐述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总结了生态旅游的特征,分析了云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针对云南省的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云南省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东 贺舒显
本文运用极值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6年可获得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别对云南省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研究、横向对比和内部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文章指出,要从拓宽认识视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加质量等方面着手,提高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正华 刘芳
基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以碳排放概念为切入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2008—2019年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探讨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1)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上逐年稳步增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从小幅度波动到稳定向好的演变特征;(2)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从“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逐级向好发展;(3)从相对发展状况来看,二者呈现出从旅游业滞后—同步发展—生态环境滞后的演化历程;(4)系统协调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向;能源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为正向影响。
关键词:
旅游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正华 刘芳
基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以碳排放概念为切入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2008—2019年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探讨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1)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上逐年稳步增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从小幅度波动到稳定向好的演变特征;(2)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从“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逐级向好发展;(3)从相对发展状况来看,二者呈现出从旅游业滞后—同步发展—生态环境滞后的演化历程;(4)系统协调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向;能源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为正向影响。
关键词:
旅游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松松 王兆峰
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发展规模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DEA-Malmquist指数、重心演化轨迹、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14地市(州)为例,从规模和效率的维度,对区域旅游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旅游发展规模年均增长率较高地区其全要素生产率亦较高,时序变化特征较为耦合;不同于区域旅游发展规模稳定的以长沙为中心的"单极-点状"空间格局,旅游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相对均衡,演化较为活跃和频繁,但热点地域单元仍然趋于固定。(2)从重心偏移轨迹来看,旅游发展规模重心呈现分散偏移特征,旅游发展效率则以集聚偏移为主,均呈现向东南方向偏移的趋势;基于空间重叠性缩短与变动一致性增强的结果,二者重心变动的空间耦合特征逐渐增强。(3)伴随旅游发展规模和效率热点区的集聚成簇,其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虽存在一定的圈层分异,但中高度耦合协调度地域单元趋于固定和集中,由长株潭城市群向南北两侧纵向延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敏
选择货物周转量来反映云南省物流发展的状况,对1991-2011年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运用EG两步法分别建立了国际旅游人数与货物运输量、旅游外汇收入与货物周转量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揭示了物流发展对于云南旅国际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秋菊 梁思贤
文章以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网络游记与照片两种"数字足迹",研究入滇自驾车旅游客流的时空特征,并与一般入滇旅游客流的特征进行比较,为应用新数据方法研究旅游流时空提供参考,同时丰富时空二元视角下的自驾客流研究成果,也有利于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与管理。研究结果显示:(1)自驾客流出游时间分布集中度较高,黄金周及寒暑假内容易出现客流高峰,与一般入滇客流的时间特征基本保持一致。(2)客源地空间分布上,一则呈现近域性显著、东部集中性明显;二则自驾客流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不明显,空间使用曲线出现多次波动,客源地分布与国
关键词:
数字足迹 自驾 旅游流 时空特征 云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蒋依依
为深入探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与机理,研究选择地处滇西北生态脆弱区,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的云南省玉龙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在旅游业起步的探索参与阶段(1988~1996年)和快速发展的发展巩固阶段(1996~2001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选择与玉龙县邻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永胜县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表明:以旅游业为主的人类活动是玉龙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导致景观格局的不连续性以及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在旅游业发展更为快速的发展巩固阶段,旅游业相关的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玉龙县的发展实践表明,旅游业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宛青 肖钊富
茶文旅协调发展是促进农文旅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云南30个茶叶重点县的茶文旅产业数据,对其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表明:云南30个茶叶重点县的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茶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排前6位的依次是景洪市、腾冲市、思茅区、澜沧县、勐海县、勐腊县;茶文旅三系统和三类双系统呈现不同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其中,茶-文化-旅游三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情况居多,但景洪市、腾冲市、思茅区、澜沧县达到了中级协调;旅客周转量、茶产业政策、茶叶专业合作社、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等市场、政策、技术方面的因素对耦合协调发展有极大影响。据此,各县需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思吉 孙俊 吴映梅 刘化 薛智轩
[目的] 揭示多空间尺度要素流动背景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近远程耦合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态势。[方法] 文章运用能值分析法,在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测度2000—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近远程耦合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剖析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 (1)2000—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代谢总量和环境负载率分别从2.07×10~(23)sej和2.03上升至2.99×10~(23)sej和2.67,系统的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而生态环境效益持续下降。(2)近远程要素能值比从0.01增长至0.24,能值交换率在0.03~0.11间呈倒“U”型发展态势,系统由近程耦合主导,并不断向远程耦合转变;远程耦合以能值输出为主,能值交换始终处于亏损状态。(3)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84波动下降至1.36,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和改进的健康能值指数分别在0.26~0.89和30.87~104.49间呈倒“U”型发展态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健康水平面临衰退的风险。(4)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以滇中为中心,向外围地区扩散的“中心-腹地-边缘”渐进型环带状空间格局。[结论] 近20年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过度依赖近程资源环境的粗放型模式,远程耦合结构尚不合理。未来需坚持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重点实施“引进来”的农业发展战略,优化系统远程耦合结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云南省各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建赓 Po-Ju Chen 陶柯方
文章介绍了应用模糊粗糙集理论,结合旅游产业的产业要素、结构质量、环境质量、产品质量等七大要素,阐述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选取云南省9个旅游特色州市进行实证,并运用脸谱图对实证结果进行直观对比分析。
关键词:
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脸谱图 模糊粗糙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