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3)
- 2023(11757)
- 2022(9931)
- 2021(9063)
- 2020(7286)
- 2019(16822)
- 2018(15987)
- 2017(31701)
- 2016(16852)
- 2015(18226)
- 2014(18285)
- 2013(18424)
- 2012(17577)
- 2011(16069)
- 2010(16276)
- 2009(14869)
- 2008(14564)
- 2007(13155)
- 2006(11804)
- 2005(10827)
- 学科
- 济(86188)
- 经济(86101)
- 业(47844)
- 管理(43199)
- 方法(35515)
- 企(33114)
- 企业(33114)
- 数学(31286)
- 数学方法(31097)
- 农(25990)
- 地方(25815)
- 中国(24531)
- 农业(19485)
- 财(19336)
- 业经(17890)
- 学(14485)
- 地方经济(14398)
- 贸(14331)
- 贸易(14319)
- 融(14067)
- 金融(14065)
- 易(13753)
- 制(13738)
- 银(13415)
- 银行(13395)
- 行(12971)
- 发(12539)
- 环境(11971)
- 技术(11471)
- 务(10837)
- 机构
- 学院(244589)
- 大学(242107)
- 济(107326)
- 经济(105355)
- 管理(90245)
- 研究(88594)
- 理学(77321)
- 理学院(76345)
- 管理学(75223)
- 管理学院(74748)
- 中国(67456)
- 科学(52436)
- 京(51356)
- 财(50940)
- 所(44700)
- 农(42635)
- 中心(40282)
- 研究所(40253)
- 财经(40053)
- 江(37420)
- 经(36558)
- 范(34762)
- 经济学(34756)
- 师范(34397)
- 业大(33984)
- 农业(32884)
- 北京(32656)
- 院(32027)
- 经济学院(31586)
- 州(30567)
- 基金
- 项目(162004)
- 科学(129236)
- 基金(119387)
- 研究(118554)
- 家(104440)
- 国家(103523)
- 科学基金(88689)
- 社会(78984)
- 社会科(75071)
- 社会科学(75058)
- 省(63090)
- 基金项目(63016)
- 自然(55332)
- 自然科(54068)
- 自然科学(54057)
- 教育(53791)
- 自然科学基金(53165)
- 划(52935)
- 资助(49503)
- 编号(45527)
- 发(40988)
- 成果(36952)
- 重点(36888)
- 部(36525)
- 国家社会(33840)
- 创(33304)
- 发展(33275)
- 课题(32805)
- 展(32748)
- 教育部(31585)
共检索到376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大鹏 陈池波
旅游发展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减缓了绝对贫困。但是否改善了相对贫困并实现了包容性增长对连片特困地区2020年全面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部贫困县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旅游发展对连片特困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促进了连片特困地区的包容性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均有显著的包容性增长影响。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旅游发展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包容性增长效应呈现城乡分异的特征,对农村居民的包容性增长效应逐渐减小,而对城镇居民的包容性增长效应不断增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中 周勤
全球化趋势能显著的降低绝对贫穷的数量实现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当具体分解全球化因素时,贸易自由化和信息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绝对贫穷数量降低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其他方面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另外本文也兼论了经济增长作为全球化影响贫穷的中间因子的不正确性。
关键词:
全球化 绝对贫穷 KOF指标 包容性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文雁兵 郭瑞 史晋川
治理能力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本文将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分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官员能力偏向型增长模型,首次考察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在经济平衡增长路径上,官员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转化率边界、要素替代弹性和要素相对供给存在最优组合。通过构建由百强县和贫困县组成的846个县级行政单位2006—2015年县委书记个体特征和辖区经济增长匹配数据,将教育背景与工作履历分别视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代理指标,首次定量识别县级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存在个体效应。个体教育效应和个体履历效应均存在,且分别在百强县和贫困县更加突出。二是存在匹配效应。研究生学历教育背景和综合任职工作履历个体特征的县委书记更有助于百强县经济增长,经管类专业教育背景和基层提拔工作履历个体特征的县委书记更有助于贫困县经济增长。使用县级尺度DMSP-OLS、NPP-VIIRS灯光数据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上述发现。本文研究表明要重视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超凡 王赟
以罗霄山片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2010—2014年罗霄山片区20个县(市、区)的旅游扶贫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GMM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旅游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罗霄山片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多数贫困县(市、区)的旅游扶贫效率都呈现改善态势,说明旅游扶贫仍具较大潜力。从影响因素来看,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对改善罗霄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有积极影响,而教育培训水平较低和金融支持能力不足制约了该片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文 郑明贵 钟昌标 严芝清
基于2007~2018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贫困县数据,使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家贫困县设立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云南省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滇中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设立国家级贫困县能够持续有效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平均效应为13.90%,且国家级贫困县设立时间越长,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升越明显。同时,精准扶贫战略是明显的分界点,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国家级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国家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机制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积累增加和财政收支困境改善,上述三条路径强化了区域间基础设施通达度水平,从而提高了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研究结论对于脱贫后继续巩固当地发展,以及如何将其高效嵌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和占琼 赵秀琴 柴正猛
文章采用面板VAR模型,用全国524个国家级贫困县2001—2015年的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依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持久的拖累效应,但随着经济发展拖累效应逐渐减轻;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只是金融可及性的格兰杰原因,且存在区域差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变动的解释能力较弱且呈东、中、西部地区逐级减小的特点。金融扶贫政策是重要的,但单纯依靠金融扶贫难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实施区域差异化扶贫政策非常重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炳炎 王冲
包容性增长致力于解决相对贫困的三个维度,即收入不平等、人的发展和人的脆弱性问题,与此相对应,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也可概括为可持续的与平等的增长、社会包容和赋予权能及安全。包容性增长在中国实现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初次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民待遇逐步趋同;第三,以人本发展观取代物本发展观,加强发展中对人的关注,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保障人的安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韩永辉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推动政府层级改革,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的积极尝试,是基层政府扩权改革的重要措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关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采用2005-2018年中国县域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省直管县"改革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2)"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弱市下辖县、非省会城市管辖县和强县,且相较于经济"省直管县"改革,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因素。(3)"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地级市邻近及其内部的县域。(4)"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效应受到财政支出责任和激励性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制度中财政支出责任的明确和激励性奖惩政策的设定有助于强化"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5)机制检验发现,"省直管县"改革通过强化基层财政保障、提升公共偏向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渠道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的研究为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韩永辉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推动政府层级改革,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的积极尝试,是基层政府扩权改革的重要措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关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采用2005-2018年中国县域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省直管县"改革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2)"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弱市下辖县、非省会城市管辖县和强县,且相较于经济"省直管县"改革,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因素。(3)"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地级市邻近及其内部的县域。(4)"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效应受到财政支出责任和激励性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制度中财政支出责任的明确和激励性奖惩政策的设定有助于强化"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5)机制检验发现,"省直管县"改革通过强化基层财政保障、提升公共偏向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渠道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的研究为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大鹏 王巧巧 涂精华 李亚娟
已有民族旅游减贫文献主要探讨绝对贫困问题,鲜有兼顾相对贫困是否减轻的研究。文章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构建一个整合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旅游减贫分析框架,并利用2007—2019年我国75个民族自治县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减贫效应。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发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民族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贫困减缓效应明显;同时,相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县域旅游发展具有较好的包容性特征,对相对低收入居民的带动作用更大,有利于减轻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汉族居民,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居民收入的增长效应偏低,表明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减贫效应中存在明显的族群差异。文章为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包容性旅游减贫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减贫 民族地区 包容性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丹丹
农业和乡村是农村赖以发展所依托的天然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民脱贫步伐,使农村的旅游文化产业得以提升,促进乡村的非农化和旅游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带动乡村的包容性增长。繁荣乡村经济、拓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掌握自身的优势、瞄准游客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 包容性增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燕玲 黄亚冰 罗盛锋
旅游业包容性增长已成为旅游经济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结合广西各市区的情况,兼顾数据的可得性,构建评价市域旅游业包容性增长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投影寻踪技术对广西14个市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基础性决定包容性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弱势群体面临着旅游经济利益的缺失和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各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极不平衡,并逐步呈现"马太效应"的趋势。因此,应通过构建合理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旅游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破除旅游业面临的"资源诅咒"困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洋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消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迅速。而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倡导平等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包容性增长视角下,乡村旅游将获得极大的发展推力,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和乡村旅游发展内在机理、本质特征上进行理论创新,阐述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旅游减贫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乡村旅游 发展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林轶
为了探讨旅游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增长"中的作用,本文总结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旅游业的本质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旅游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增长中具有产业辐射带动功能、扶贫功能、要素集聚功能、经济结构优化功能等功能优势,旅游业是实现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战略。因此,发展旅游业在促进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处理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实现机会的平等,避免单纯的追求经济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
关键词:
旅游业 民族地区 包容性增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芳
选取2005—2013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435个国定贫困县的样本数据,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服务程度不同维度,运用PVAR模型测度金融发展水平与贫困程度之间动态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存在先抑后扬的"非线性关系",在短期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呈现负向冲击,而长期则具有正向激励。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制与机制缺陷,将制约金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深层结合,抑制甚至负向影响金融减贫的实践效果。通过贫困地区内在机制与体制创新,才能驱动农村金融作用于贫困减缓的行为轨迹,扩张金融减贫的正向作用路径与空间,实现金融减贫的阈值跨越。
关键词:
农村金融 贫困 动态效应 金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