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23)
2023(7012)
2022(5789)
2021(5171)
2020(3981)
2019(8861)
2018(8596)
2017(15851)
2016(8636)
2015(9637)
2014(9892)
2013(9850)
2012(9592)
2011(8893)
2010(9081)
2009(8334)
2008(8271)
2007(7499)
2006(6889)
2005(6544)
作者
(27006)
(22663)
(22393)
(21058)
(14313)
(10993)
(10156)
(8663)
(8622)
(8163)
(7724)
(7669)
(7520)
(7314)
(7086)
(6873)
(6668)
(6638)
(6633)
(6497)
(5849)
(5662)
(5512)
(5271)
(5237)
(5147)
(5124)
(4996)
(4701)
(4633)
学科
(43686)
经济(43646)
(19735)
管理(18924)
地方(17849)
中国(16354)
(13984)
企业(13984)
(13441)
业经(12430)
方法(10910)
农业(9840)
地方经济(9667)
(9427)
(8033)
(7942)
金融(7941)
(7650)
银行(7634)
理论(7625)
(7589)
环境(7232)
发展(7082)
(7056)
数学(7006)
数学方法(6923)
(6904)
贸易(6893)
(6879)
产业(6835)
机构
学院(129040)
大学(123846)
研究(51405)
(49489)
经济(48289)
管理(43042)
中国(38285)
理学(35154)
理学院(34583)
管理学(33973)
管理学院(33696)
科学(32598)
(28601)
(27167)
研究所(24416)
(24061)
(23082)
中心(22345)
(22343)
师范(22112)
(22073)
北京(18955)
(18783)
农业(18513)
(18331)
师范大学(17694)
业大(17639)
(17614)
财经(17081)
科学院(15931)
基金
项目(79799)
科学(62077)
研究(60671)
基金(53998)
(47400)
国家(46898)
科学基金(38924)
社会(37783)
社会科(35735)
社会科学(35731)
(34255)
基金项目(28398)
(27926)
教育(26744)
(25000)
编号(24985)
自然(23191)
自然科(22543)
自然科学(22537)
自然科学基金(22095)
资助(22055)
成果(20712)
发展(20302)
(19925)
课题(19209)
重点(18507)
(16571)
(16037)
(15781)
创新(15347)
期刊
(68369)
经济(68369)
研究(42046)
中国(33090)
(24347)
学报(20291)
科学(19814)
教育(19717)
管理(17592)
农业(17015)
(15501)
大学(15025)
(14307)
金融(14307)
学学(13989)
业经(13559)
技术(11241)
经济研究(10305)
(8911)
问题(8788)
财经(8041)
(7696)
(7099)
(7072)
图书(7046)
商业(7035)
资源(6773)
(6696)
旅游(6696)
(6696)
共检索到216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正>一、认知基础:国内外文化遗产观的演化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包括具有纪念性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体现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全球层面而言,伴随理念转变和现实压力,文化遗产观不断演化。文化遗产类型从文物、遗址延伸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线性遗产、活态遗产等,其认定和保护标准中“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应,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目标从“促进和平”转向“促进和平与发展”,由重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转向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2)。文化遗产界最初视旅游为威胁,随着保护思潮由物及人的演变,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Chin Ee Ong  张朝枝  
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勾勒了一幅美好的愿景。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国际发展议程中首次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在优质教育、可持续城镇、环境、经济增长、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公正和谐和包容社会、性别平等以及粮食安全等大多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均对文化的角色有所体现,这是国际发展议程中首次提及文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云兰  
京津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世界文化遗产众多,皇家文化遗产集中。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的皇家文化遗产、长城军事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遗产和馆藏文化遗产,从政策、规划、交通、教育、科技、财政、金融、监管和宣传等诸多方面对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严润成  
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应用于旅游开发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保护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形式之一。目前四川江油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与开发。灾后重建中,如何实现其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振春  
中国的文化遗产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畸高的门票价格、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对此,学术界主要从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公共性等角度分析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但对于旅游发展实践产生的影响有限,也导致理论研究本身难以进一步深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讨论、关于世界遗产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止息过。因此,亟须厘清遗产与旅游的主体,分清谁的遗产、谁的文化、谁的旅游,进而讨论各相关主体的需要和诉求,并形成遗产旅游地保护与发展的共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社军  吴必虎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一个地区、民族乃至国家的无形财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类比法和举证法,从生物遗传学视角出发,从历史沉淀和地理变迁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因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从具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及性状表达差异。同时,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惑的基础上,探讨通过旅游开发将无形遗产有形化、大众化,优化文化基因赖以生存的遗传基质的可行性,从而探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双赢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发挥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方优势,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传统文化更有力地传播弘扬和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观光旅游全面向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的格局过渡阶段,消费者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消费升级与多元并存。提质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也因此成为旅游业各项工作的重点。非物质文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立峰  鹿磊  孙滢悦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仅可保护和弘扬城市文化遗产,而且可促进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城市加快文化特色建设的步伐。本文以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的经验为借鉴,以沈阳为例,分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鑫  蔡籽焓  
河北省冀中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大部分散落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乡村,其所蕴含的商品属性和文化价值因难以激活而无法能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急迫需要重要的抓手。而乡村文化旅游可以成为这一抓手,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永乐  陈远生  张雷  
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客的感知与偏好对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对平遥古城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分别研究了游客对旅游商品、娱乐活动、旅游吸引要素、住宿地点和旅游服务的感知与偏好。分析发现,平遥古城应该从保护遗产原真性、深化体验设计、突出地方特色、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四个方面入手,推动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旅游一直是我国文化旅游的主体。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开始优化转型,旅游需求也正在转化升级。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或因开发方式的粗放而与新时期效益与质量导向型集约发展方式相背离,或因其类型、层次的单一而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慧茗  何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从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相关制度的缺位,也呈现出诸多乱象,中国旅游业要进一步发展,要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塑造更为良性的资源和产业的互动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