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7)
2023(8108)
2022(6742)
2021(6218)
2020(4739)
2019(10503)
2018(10058)
2017(18292)
2016(10120)
2015(10921)
2014(10616)
2013(10154)
2012(9599)
2011(8824)
2010(9121)
2009(8060)
2008(7936)
2007(6841)
2006(6259)
2005(5497)
作者
(29804)
(25170)
(25114)
(23707)
(16106)
(12143)
(11271)
(9674)
(9621)
(8993)
(8932)
(8717)
(8347)
(8069)
(7768)
(7761)
(7523)
(7520)
(7307)
(7262)
(6248)
(6210)
(6044)
(5866)
(5699)
(5615)
(5485)
(5452)
(5147)
(5049)
学科
(45165)
经济(45126)
管理(20434)
地方(18441)
(14960)
中国(14492)
方法(13772)
(11637)
数学(10951)
数学方法(10768)
(10699)
地方经济(9741)
(9566)
企业(9566)
业经(9110)
环境(9034)
农业(8612)
理论(8482)
(7175)
城市(7069)
(6165)
(6019)
贸易(6012)
(5640)
资源(5530)
(5502)
金融(5499)
(5329)
城市经济(5200)
(5120)
机构
学院(144213)
大学(141267)
研究(55769)
(50441)
经济(48922)
管理(48163)
理学(40989)
理学院(40166)
管理学(39147)
管理学院(38855)
中国(38396)
科学(38244)
(31705)
(28178)
(26321)
研究所(26187)
师范(26094)
中心(24367)
(23993)
(23117)
师范大学(21641)
(21490)
(21394)
业大(21089)
北京(20031)
(19265)
农业(18713)
财经(17480)
科学院(17466)
研究院(16628)
基金
项目(103091)
科学(81429)
研究(74110)
基金(73218)
(65905)
国家(65409)
科学基金(55119)
社会(46741)
社会科(44233)
社会科学(44223)
(41454)
基金项目(40092)
自然(35935)
(35824)
自然科(34952)
自然科学(34936)
自然科学基金(34231)
教育(33776)
编号(29452)
资助(28097)
(25077)
重点(24575)
成果(22761)
课题(22303)
(20907)
(20699)
发展(19828)
国家社会(19714)
(19539)
创新(19484)
期刊
(60654)
经济(60654)
研究(41094)
中国(27654)
科学(24195)
学报(23408)
(21844)
教育(19099)
大学(17025)
学学(16041)
农业(15528)
管理(15432)
(12821)
技术(11764)
资源(11380)
业经(10455)
(9669)
问题(9496)
(9070)
金融(9070)
城市(8738)
经济研究(8631)
(8227)
(7570)
地理(7489)
(7437)
财经(7329)
科技(6969)
(6747)
旅游(6747)
共检索到210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跃军  孙虎  
城市和景区是区域旅游网络中两个基本节点,它们之间关系紧密,包含多种空间匹配关系。数量关系上由一对一匹配、一对多匹配、多对一匹配、多对多匹配构成;等级关系上由正位匹配和倒位匹配构成;距离关系上由城区城郊型、一日游型、离散型构成;几何分布关系上由点轴匹配和面状匹配构成;管理匹配关系上由同位管理匹配和异位管理匹配构成。分析城市与景区空间匹配组合特征,对于寻找合理的景区依托城镇、采取正确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少湃  
城市旅游景区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复杂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只有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协同进化,才能使城市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发展。在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现状,认为城市化、旅游需求变化和旅游发展模式是其空间演变的驱动因子,同时提出了城市旅游景区空间优化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祥利  宋保平  范彬彬  
文章运用分形理论对西部呼伦贝尔旅游区景区(点)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空间布局具有随机聚集分形结构特征。区域五种典型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形效用表现为从中心集散地向周围同方向递减、同方向先递增后递减、异方向变化和无相关等四种类型并产生相应的旅游流空间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少湃  
大众旅游的逐步普及和城市游憩的迅猛发展,使城市旅游空间超载问题日益加剧。在分析游客构成和比较不同类型游客空间行为特点的基础上,认为高级别旅游景区应主要承担旅游功能、弱化游憩功能,并提出了城市区域内不同等级的旅游空间合理分工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少湃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使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与均衡。据此,动态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总结其生命周期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管理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龚勤林  邹冬寒  周沂  朱晟君  
打造高品质旅游集聚地并构建多站点景区游览环线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论文基于2006—2018年288个城市评选的最高级别景区——“5A”景区的数据,将“5A”景区划分为自然类、人文类、综合类3类,借助ArcGIS、Stata等工具探索了“5A”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探讨了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中国“5A”景区存在“东中集聚、区域失衡、禀赋不一”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类景区数量严重不足。其次,高级别景区能显著推动本城市的旅游发展,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合作与空间竞争效应。其中,同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竞争效应,且主要表现为对同类型景区间的竞争,竞争范围为0~400 km;跨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合作效应,且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景区间的合作与互补,最优合作范围为200~400 km。最后,对比各省域内部景区空间分布发现,同一省域内城市多以自然类或人文类“5A”景区中的某一类景区为主,即同一省域内部可能存在针对同类景区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研究结论将为旅游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空间优化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世敏  廖珍杰  
根据群落生态学相关理论提出旅游景区群落的概念,探讨旅游景区群落结构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关联。以长株潭为例,分析景区群落空间结构现状,并从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集群结构三个方面探索区域旅游景区群落空间结构优化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裴星星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空间结构具有等级性、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本文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将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发展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多中心发展模式和一体化发展模式4种类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多分形特征明显,且处于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最后提出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垚焱  胡静  刘大均  朱磊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呈现散点状结构向组团结构演变的特征,并逐步形成"U"字形核密度结构;(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存在围绕武汉、宜昌、长沙、南昌等城市集聚分布的现象,但呈现出不断均衡的发展趋势;(4)资源本底、市场条件及政策环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不同等级旅游景区受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国清  
从"景区-城市"二维视角出发,以安徽省域地级城市及122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实证样本,通过Gini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累积频率曲线等测度方法,在对安徽省域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现状描述和测评基础上,解析省域旅游发展空间总体差异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提出旅游板块互动、树立"三二一"品牌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设计、实施旅游整合营销、"景区-城市"双驱、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等旅游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安徽省域旅游和谐发展与整体腾飞,同时也为我国中部地区省域旅游发展提供范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凤军,刘家明  
本文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子分析入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作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和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它包括三个基本分项指数——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指数等。而表征旅游承载力强度的无量纲指标称为旅游承载力指数,它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表示方法,以试图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案例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凯  孙天宇  
主题旅游景区是近年我国发展较快的一种旅游景点共生模式。文章选择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内共生存在的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以共生理论为指导,通过游客认知评价分析了该景区内共生景点旅游形象和景区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同类主题共生旅游景点形象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利共存关系;历史遗存类景点对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的影响较大,而新建文化主题类景点对景区旅游形象影响较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亚菲  宋涛  刘春凤  陈田  
本文在旅游景区的层次上,以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范围——旅游经济影响域为视角进行研究和空间尺度推绎,探索在空间尺度上评估旅游景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旅游景区经济影响域的概念和关键指标界定,并分析了典型案例北京郊区经济辐射特点显著的景区——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的辐射影响范围。在对八达岭周边的岔道、石佛寺等案例区域实施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获取了旅游就业、旅游收入和居民感知要素的旅游经济指标的实测值。然后运用旅游区位商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分析,从而分别测算出基于就业、收入和感知的八达岭景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最终通过要素叠加法刻画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洪德慧  
旅游景区属于准公共物品领域,其发展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发展进入到全面化阶段。旅游业巨大的带动效应使得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当前正在由硬件建设逐渐向软件建设与综合运营并重的阶段转变。《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一书基于广泛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胡静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