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7)
2023(10620)
2022(9390)
2021(8673)
2020(7471)
2019(16984)
2018(16939)
2017(32483)
2016(17939)
2015(20126)
2014(19857)
2013(19508)
2012(17954)
2011(16276)
2010(16292)
2009(15209)
2008(14907)
2007(13192)
2006(11314)
2005(9816)
作者
(51598)
(43324)
(43245)
(40991)
(27196)
(21087)
(19890)
(16815)
(16090)
(15422)
(14768)
(14389)
(13787)
(13773)
(13484)
(13276)
(13164)
(12643)
(12606)
(12465)
(10845)
(10479)
(10394)
(9936)
(9803)
(9741)
(9585)
(9492)
(8804)
(8738)
学科
(70222)
经济(70162)
管理(43598)
(41402)
方法(32430)
(31631)
企业(31631)
数学(27854)
数学方法(27558)
(22057)
地方(18272)
中国(16670)
(15740)
(15394)
业经(15145)
农业(15029)
(14172)
贸易(14165)
(13686)
理论(11691)
(11259)
环境(11218)
(10663)
(9537)
财务(9513)
财务管理(9485)
(8984)
银行(8945)
企业财务(8777)
(8763)
机构
学院(250253)
大学(246022)
(93502)
管理(91587)
经济(91269)
研究(83396)
理学(78961)
理学院(77888)
管理学(76267)
管理学院(75777)
中国(61175)
科学(55965)
(51876)
(47687)
(43030)
(41936)
业大(40604)
研究所(39441)
中心(39257)
(38374)
农业(37906)
(36388)
师范(36010)
财经(33689)
北京(32086)
(31023)
(30244)
(30161)
师范大学(28755)
技术(28121)
基金
项目(169818)
科学(131171)
研究(122517)
基金(119506)
(105225)
国家(104331)
科学基金(87710)
社会(74889)
社会科(70783)
社会科学(70758)
(69625)
基金项目(64660)
(58077)
自然(57724)
教育(56599)
自然科(56218)
自然科学(56200)
自然科学基金(55174)
编号(51557)
资助(48686)
成果(40941)
重点(38648)
(38220)
(35880)
课题(35706)
(34909)
科研(33031)
创新(32575)
计划(32140)
大学(31282)
期刊
(104316)
经济(104316)
研究(66094)
中国(45752)
(43608)
学报(42395)
科学(38518)
(32554)
大学(30461)
农业(29742)
管理(28677)
学学(28665)
教育(27145)
技术(20642)
业经(19493)
(18224)
金融(18224)
(16289)
经济研究(16126)
财经(15310)
问题(14323)
资源(13697)
(13454)
(13233)
图书(12932)
商业(11841)
科技(11495)
(11285)
技术经济(11221)
(11081)
共检索到358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黄悦  唐嘉耀  王雅晨  刘金萍  
本文以绵竹汉旺地震遗址为案例地,借助隐喻抽取技术和旅游凝视理论,剖析旅游者的内在感受与想法,对抽取出的83个意象元素进行内在关系分析并绘制共识地图。研究发现,共有28个共识构念,包括11个起始构念,7个连接构念,10个终结构念,其中绵竹汉旺地震遗址的旅游形象由11个典型意象元素构建。典型意象元素除灾后重建外,其他均属于静态意象,不同意象元素有时会带来相反旅游体验。最后,提出案例地黑色旅游开发的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星  张捷  卢韶婧  张宏磊  颜丙金  年四锋  
黑色旅游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黑色旅游开发是自然灾害发生地灾后恢复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往研究较多关注战争与事件型黑色旅游地,对自然灾害遗址型旅游地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汶川地震北川遗址公园为案例,构建了参观者动机测量量表;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教育与纪念动机、社交与亲情动机、感受与见证动机、认同与求新动机和好奇心动机五大类参观者动机类型。为分析和比较不同来源地参观者动机的特征,探究事件关注度和认知欲望对不同类型动机的影响程度差异,分别以全体参观者和四川参观者为样本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全体参观者模型中,事件关注度对教育与纪念、社交与亲情等动机影响较大,而对好奇心动机影响较小;认知欲望对教育与纪念、感受与见证以及好奇心等动机影响较大,而对认同和求新动机影响较小。在四川参观者模型中,参观者对汶川事件的关注度不能激发感受与见证动机,认知欲望对社交与亲情动机的影响也不显著,而对于汶川地震地区的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较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钟贤  刘邵权  苏春江  
选取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30个区县,用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水平和区位优势度3个指标对其在地震之前的交通通达性进行分析,以期为重灾区在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从计算结果看,通达性最高的是绵阳市的涪城区,最低的为阿坝州的松潘县,只有涪城区的1/5,通达性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分析结果表明重灾区的通达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由中心城市向周围、由平原向高原呈递减趋势,在交通主干线经过的地方其通达性一般都比较高,表现出一定的带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通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通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存一定的相关性,即交通通达性高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建雄  唐勇  陈兴  张培  沈兴菊  薛熙明  
如何发掘、保护、发挥和利用好地震堰塞湖景观资源及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潜在的独特作用,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论文通过汶川地震遗址区地震新增地质景观(尤其是新增地质灾害景观和堰塞湖景观)的挖掘、识别、清理及其资源体系的建立,阐述地震新增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基于地震新增遗迹景观及堰塞湖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金伟  杨佳旭  郑春晖  王琛琛  
黑色旅游已逐渐成为广义休闲旅游谱系中的一个颇受关注的组成部分,但关于黑色旅游动机和目的地形象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案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和目的地形象的结构特征及其内部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黑色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娱乐与自我发展"动机显著正向影响整体形象",公益与教育启迪"动机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而"见证与灾区探寻"动机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形象,并显著负向影响整体形象。同时,认知形象显著正向影响情感形象,情感形象显著正向影响整体形象,情感形象在认知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由此可知,"情感"是黑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内部演化的关键内核。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贾建民  李华强  范春梅  郝辽钢  王顺洪  解洪  
5.12汶川地震及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给灾区民众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感知,导致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文章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对比分析重灾区和非重灾区民众的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对地震的熟悉性、可控性程度,以及伴随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应对行为反应。文章最后总结了对比分析结果,并提出地震风险感知与应急沟通方面可资借鉴的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袁惊柱  
基于课题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从农户经营主体的微观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在赈灾政策支持下的家庭资源配置行为,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和LINGO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赈灾政策支持下,农户资源配置行为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在灾害发生初期,赈灾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小,作用期短,农户资源的非农产业配置效率高于农业产业配置效率,在农业生产中,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过剩,资金资源不足;在恢复发展期,赈灾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大,作用期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舒建平  张林玲  何芝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绵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2008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绵竹市旅游业进行了积极恢复重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应着力从平复资金缺口、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文化亮点、深化旅游体验、恢复旅游市场人气、完善旅游救援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绵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文章利用2008年8月、2009年2月两个时点在四川省5个地震重灾区收集的近2000个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研究受灾群众的地震影响差异及不同时期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地震对受灾群众的各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存在不同变化,不同受灾县市及不同"安置点或居住地"的受灾群众地震影响随时间推移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及不同"债务"受灾群众之间的地震影响差异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及"民族"的受灾家庭之间地震影响差异从不显著转变为显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凤春  姚松  
对四川省极重灾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现况的调查显示:灾区教师教学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更好,办学条件改善对此起了积极作用,但一般效能感仍需提升;职称、办学类型、学校所在地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学校办学条件、工作所提供的发展机会以及管理制度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建议政府对灾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编制应有所倾斜,增加职称名额,提供多种激励方式;学校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改善教师生存状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海  杨顺  田尤  谢忠胜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魏小安  曾博伟  
汶川地震及其他一系列不利因素给2008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对地震之后中国旅游形势的判断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通过回顾30年来中国旅游业遭遇到的7次冲击,为科学分析这次地震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具体分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面临的形势做出了判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瑛  刘文婷  张志  毛伟  彭丹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区位于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四川省龙门山地区,此次地震是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分析和掌握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活动特征,可为灾区工程整治方案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灾后重建选址提供参考,为其它地区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项目综合利用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的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以及其它地质地理资料,在相关遥感和地理信息软件的支持下,进行遥感图像专题信息解译和分析,获取了地震中四川省的10个极重灾县市的次生地质灾害解译数据,以此为基础探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发育特点与相关地质地理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游  赖胜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主要旅游区造成了重大破坏,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脆弱,在倡导以旅游业为先导恢复重建灾区经济时,要以生态旅游观念进行开发,确保游客、环境与文化良性互动,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