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23)
2023(3841)
2022(3191)
2021(2893)
2020(2472)
2019(5390)
2018(5334)
2017(10256)
2016(5468)
2015(6108)
2014(5993)
2013(6123)
2012(5523)
2011(5098)
2010(5158)
2009(4614)
2008(4507)
2007(3879)
2006(3530)
2005(3044)
作者
(15803)
(13229)
(13168)
(12467)
(8498)
(6381)
(5873)
(4987)
(4833)
(4756)
(4721)
(4463)
(4441)
(4177)
(4168)
(4049)
(3987)
(3862)
(3807)
(3795)
(3337)
(3246)
(3121)
(2999)
(2969)
(2969)
(2909)
(2881)
(2749)
(2734)
学科
(17645)
经济(17632)
(13153)
管理(11867)
方法(7325)
(6933)
企业(6933)
服务(6343)
工作(5739)
(5688)
(5681)
中国(5448)
数学(5061)
数学方法(4992)
服务业(4947)
业经(4877)
(4429)
地方(4188)
理论(4169)
(4150)
农业(4026)
(3829)
贸易(3826)
(3689)
读者(3672)
(3366)
税收(3156)
(3115)
(3052)
制度(3045)
机构
学院(75190)
大学(74829)
管理(29302)
研究(26679)
理学(24527)
(24427)
理学院(24162)
管理学(23723)
管理学院(23548)
经济(23544)
中国(20038)
科学(18199)
(16750)
(13406)
师范(13280)
(13192)
(13157)
中心(12746)
(12279)
研究所(12055)
(11145)
师范大学(10984)
北京(10628)
(10500)
(10398)
(10322)
旅游(10265)
(10083)
财经(10015)
业大(9842)
基金
项目(53383)
科学(42097)
研究(39191)
基金(38552)
(34480)
国家(34199)
科学基金(28773)
社会(24924)
社会科(23531)
社会科学(23523)
基金项目(21259)
(20732)
自然(18296)
自然科(17805)
自然科学(17802)
(17570)
自然科学基金(17492)
编号(16623)
教育(16500)
资助(15166)
成果(13768)
(12716)
重点(12423)
(10855)
课题(10767)
项目编号(10591)
国家社会(10585)
(10370)
科研(10335)
发展(9763)
期刊
(29000)
经济(29000)
研究(19103)
中国(14411)
学报(11953)
科学(11614)
图书(11059)
(9387)
(8790)
大学(8580)
书馆(8417)
图书馆(8417)
管理(7941)
学学(7776)
教育(6905)
(6748)
(6600)
旅游(6600)
(6600)
农业(6472)
业经(5388)
学刊(5330)
旅游学(5303)
游学(5303)
资源(4958)
技术(4664)
(4647)
金融(4647)
情报(4520)
经济研究(4190)
共检索到113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爽  黄福才  李建中  
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基于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从旅游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特性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范畴、特征进行界定和探讨。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内容构成、存在形态、受益影响范围以及需求差异,笔者对旅游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决策依据,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艺术不仅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推动着目的地实现新的地方生产,由此引发的旅游艺术地理议题产生了巨大的理论需求,亟待学术探索。文章首先厘清广义与狭义的艺术地理研究,剖析其时空观,提出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艺术地理现象,阐释旅游、艺术、地理三者的逻辑关系,分析旅游艺术地理的内涵,建构包含艺术旅游、旅游艺术,艺术联合旅游促进地方生产的主题框架。在此框架下,文章辨析了艺术旅游(以艺术体验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与旅游艺术(具有艺术性的旅游行为及其衍生品)的概念;厘清旅游艺术的3个主题,即旅游作为艺术行为而产生的地理活动现象、旅游引发的仪式艺术作为一种地理文化现象,以及旅游地图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阐述艺术联合旅游对地方生产的促进。最后,文章提出旅游艺术地理研究新趋势,包括基于地方艺术的旅游产业创意开发、旅游及其艺术形式带动地方振兴以及旅游艺术的数字化空间与工具。理论层面,文章一方面为旅游研究引入了一个创新且系统的艺术地理框架,另一方面为艺术地理研究提供了来自旅游领域的重要理论构成;实践层面,文章以艺术为入口,为目的地创造个体体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生产提供参照。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苗苗  陈琳  
智慧教育发展方兴未艾,智慧学习服务应运而生。本研究对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特征以及体系框架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并与数字化学习服务进行比对;探讨了智慧学习服务的特征,包括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一站式系统化体验的教育层面特征和智能感知、个性预知、流动调整、虚实交融的技术层面特征;构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包括一个依托、两种终端、三个智库、四类服务和五种身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蒋婷  张峰  
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背景下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国家战略。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体系构建上,鲜有研究能从游客"真实"的公共服务需求角度去审视现有的供给体系。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索了需求视阈下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要素和形成机制,理清了关键服务接触点和要素的相互关系,为下一步需求测度和量表开发提供了依据,同时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公共服务要素的缺失,而在于各要素的衔接是否顺畅,据此提出应以服务协同作为游客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实现的重要保障。研究有助于丰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我国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黎忠文  张学梅  唐建兵  赵丽琴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广泛社会需求和当前各地正在兴起的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理论作指导。本文从智慧旅游的视角,深入地研究了旅游公共服务概念、旅游公共服务主客体和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和供给模式选择的依据。提出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新特点、公共服务供给流程,基于安全关键分析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原理,最后给出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希望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做一些积累,同时也为当前的示范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田纪鹏  
近年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主攻方向。文章从旅游经济结构现实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足出发,在界定经济结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经济结构的内涵;研究了旅游经济结构的特征;并剖析了旅游经济"三维"结构之间及与旅游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耦合协调机理。研究结论为旅游经济领域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齐子鹏  张薇  
旅游学界对于将假日经济等同于假日旅游虽然提出了质疑 ,但却始终未能获取明晰的答案。由此 ,本文将运用数理经济方法 ,对假日经济的经济内涵、特征及其与假日旅游的联系作出定性说明 ,以期为发展假日旅游有所裨益。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阳   李斯   张錡棋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方面,更是二者融合发展的难点。文章基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厘清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明确“宜融区域”,结合相关理论揭示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价值,阐释融合发展的阶段和实践指向。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已经历了以“设施出圈、空间嵌入”为主要特征的探索期,和“机构融合、服务叠加”的突破期,将进入“以人为本、主客共享”的深化期。在新的融合发展阶段,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引领下,从理念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融合、平台融合和标准融合5个方面统筹推进,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协同并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德红  王朗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张莉莉  
首先文章通过构建创意旅游图谱来探讨创意旅游的根基来源、要素特征以及价值指向,以期深入诠释创意旅游之内涵。创意旅游是以创意策划为核心,通过主题、景观、活动、空间、功能、服务等旅游元素的创新,激发旅游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旅游者参与和互动,使其获得新体验、创造新价值的旅游活动。创意旅游是以理念创新为引领,内容创新为内核,模式创新为指向的活动,并以此为框架构建创意旅游图谱。构建图谱第一层级,理念创新来源于历史挖掘、文化碰撞、技术创新、市场再造;第二层级,内容创新通过主题、景观、活动、空间、功能、服务等旅游元素的创新,激发旅游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层级模式创新,通过资源整合、游客参与、主客互动、产业融合等模式创新,最终创造新价值。其次,分别探讨创意旅游活动的特征以及创意旅游者的特征。创意旅游活动具有创新性、独特性、体验性、文化性、有智性和开放性特征;创意旅游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旅游消费者,也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创意旅游赋予他们高度的能动性、创造感和自我实现感。最后,从发展前景来看,创意旅游对培育创意阶层意义重大,是推动创新文化民主化的有生力量。一方面,创意旅游正从边缘走向核心,将在创意产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创意旅游活动面临市场规模扩大和快速模仿带来的平庸化倾向。因此,需要对技术决定论、品牌精英霸权、大众市场进行反思和批判,这将有助于创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傅林放  
对《旅游权利法案及旅游者法典》的误读造成了对旅游权利理解的诸多混乱。文章从应然的角度分析,旅游权利根据义务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针对经营者享有的旅游民事权利,个人针对国家享有的公民旅游权利。前者系私法权利,包括法定权利、约定权利,这一类权利甚少争议。后者属公法权利,包括前往旅游目的地的自由、旅游资源享用权,这一类权利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内涵都十分混乱,比如错误地将休息、休假权、旅行自由等权利视为旅游权利。上述两类权利中,公民旅游权利在当前制度环境下存在救济的困难,但这并不影响旅游权利整体的现实价值,它可以成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茂英   张镁琦   王龙杰   周永广  
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强调“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为引导乡村地区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学理层面总结和提炼相关实践经验,能够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旅游学者的力量。为此,文章引入乡村经营性治理的概念,在阐述其内涵、论证其与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相契合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地产业经营和乡村治理实际,从多元行动主体的视角,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化了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并探索性地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共同富裕的载体,以统筹逻辑和组织化的路径参与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中;乡村文旅小微企业是共同富裕的个体,以运营逻辑和责任化的路径参与其中;本地村民是共同富裕的主体,以内生逻辑和公民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外来游客则是共同富裕的流体,以共创逻辑和内部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旅游地实现经营性治理最为深厚的力量,通过党建引领来凝聚共识和高位推动,是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性治理、助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核心保障。文章还梳理了相关潜在研究议题,研究成果能够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学理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中举   朱相   汪明月  
绿色技术转移是绿色创新所产生的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对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绿色技术转移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了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特征、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转移的要素包含五个方面,可以采用专利、文本、问卷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以往研究基于制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探究了环境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差距等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影响作用;绿色技术转移对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绿色增长和竞争优势起到了中介作用,而吸收能力是影响绿色技术转移绩效作用的调节变量。未来研究除了继续探索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和影响因素以外,也需要加深对绿色技术转移作用结果的内在机制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中举   朱相   汪明月  
绿色技术转移是绿色创新所产生的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对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绿色技术转移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了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特征、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转移的要素包含五个方面,可以采用专利、文本、问卷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以往研究基于制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探究了环境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差距等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影响作用;绿色技术转移对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绿色增长和竞争优势起到了中介作用,而吸收能力是影响绿色技术转移绩效作用的调节变量。未来研究除了继续探索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和影响因素以外,也需要加深对绿色技术转移作用结果的内在机制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潇  孙瑞杰  姚荔  
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目标是通过政策机制引导和约束各区县按照各自海洋主体功能来规划、管理、利用和保护海洋空间,基本特征是综合性与差异化。制度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承启"发展类规划"与"布局类规划",二是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概念付诸实际政策设计,据此提出空间管理、综合经济、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五个方面的"1+1+3"政策体系。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必须处理好国家、省级、市县三个层面对政策的强制性和自由裁量权,配套统一的动态监测、差异化的评价考核、统一的考核结果应用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