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96)
- 2023(14078)
- 2022(11817)
- 2021(10914)
- 2020(8802)
- 2019(19863)
- 2018(19387)
- 2017(36275)
- 2016(19332)
- 2015(21178)
- 2014(20629)
- 2013(20379)
- 2012(19434)
- 2011(17884)
- 2010(17972)
- 2009(16426)
- 2008(16275)
- 2007(14457)
- 2006(12845)
- 2005(11855)
- 学科
- 济(86581)
- 经济(86499)
- 业(54790)
- 管理(53708)
- 企(43351)
- 企业(43351)
- 方法(31539)
- 中国(29724)
- 数学(26419)
- 数学方法(26204)
- 农(23188)
- 地方(22114)
- 业经(20333)
- 技术(19820)
- 财(18092)
- 贸(17593)
- 贸易(17573)
- 易(17094)
- 制(16330)
- 农业(16128)
- 银(16108)
- 银行(16085)
- 行(15746)
- 学(15697)
- 融(15634)
- 金融(15634)
- 发(13782)
- 技术管理(13640)
- 环境(13291)
- 理论(12363)
- 机构
- 学院(273623)
- 大学(272018)
- 济(121560)
- 经济(119428)
- 研究(103790)
- 管理(101538)
- 理学(86504)
- 理学院(85432)
- 管理学(84228)
- 管理学院(83671)
- 中国(79935)
- 科学(60746)
- 京(58935)
- 财(55010)
- 所(52489)
- 研究所(47579)
- 中心(45461)
- 农(44302)
- 财经(43105)
- 江(41250)
- 经(39386)
- 经济学(38508)
- 北京(38279)
- 范(38082)
- 师范(37696)
- 院(37564)
- 业大(36210)
- 经济学院(34526)
- 农业(34358)
- 州(33311)
- 基金
- 项目(180974)
- 科学(145159)
- 研究(134021)
- 基金(132977)
- 家(116818)
- 国家(115849)
- 科学基金(99252)
- 社会(89035)
- 社会科(84693)
- 社会科学(84678)
- 省(70360)
- 基金项目(69421)
- 自然(61461)
- 教育(60354)
- 自然科(60110)
- 自然科学(60095)
- 划(59171)
- 自然科学基金(59114)
- 资助(54033)
- 编号(50381)
- 发(45128)
- 创(43106)
- 重点(41448)
- 成果(41096)
- 部(40670)
- 创新(39493)
- 国家社会(38256)
- 课题(37153)
- 发展(36853)
- 展(36273)
- 期刊
- 济(138651)
- 经济(138651)
- 研究(88241)
- 中国(62562)
- 农(41906)
- 管理(41901)
- 科学(40941)
- 学报(40538)
- 财(40060)
- 教育(32268)
- 大学(31103)
- 融(29764)
- 金融(29764)
- 学学(29160)
- 农业(29108)
- 经济研究(23865)
- 技术(23119)
- 业经(22464)
- 财经(21697)
- 经(19000)
- 问题(17915)
- 业(17164)
- 贸(16374)
- 世界(15371)
- 科技(14871)
- 国际(14862)
- 技术经济(14256)
- 坛(12501)
- 论坛(12501)
- 商业(12239)
共检索到429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美玉 詹雪芳
<正>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始终保持热忱,秉持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的精神,结合国情创新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2023年是《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中国作为最早加入的缔约国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国经验。回顾过去的20年,党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建华 俞晓群
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实现文化典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典籍永葆生命活力的可靠保证。典籍的"两创"可从文化价值观、话语载体、交流方式、呈现手段等方面展开。本文讨论后三者的实践转化,包括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和外国语言、直接引用和创意叙述方式转换、呈现手段创新等内容。典籍的"两创"文化创意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可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资源。
[期刊] 求索
[作者]
郑大华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璀璨辉煌,不仅产生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还培养了一大批济世兴邦的栋梁之才。在近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历史时期,湖湘文化及其所孕育的湖南人起到了“开风气之先”和“担时代大任”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研究湖湘文化,准确认识和传承好近代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湖湘文化 精神特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曼曼 吴艳梅
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更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国家文化建设方略生成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引领。应加强文化认知与文化认同,深度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生成文化自信。应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树立保护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科学理念。建构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加强政府支持,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夯实基础;二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三是融入生产生活,激发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四是利用科技赋能,推动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传承创新。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欣
韩城行鼓是中国锣鼓艺术中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1949年以来,韩城行鼓在民间起起伏伏、此消彼长背后的故事,折射出当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艰难历程。通过把握民间艺术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脉络,为"乡村文化振兴"及其制度设计提供案例支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泽华
民俗文化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与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俗文化唯有紧跟时代潮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适应时代新语境,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除了深入阐挖民俗文化之精粹外,还应借助创意性思维对其熔魂铸魄,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创新民俗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新表达。同时,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重视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断激活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时代风尚与现实意蕴。
关键词:
新时代 民俗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以俊
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原则钟以俊创造性是人自身蕴藏着的一种巨大精神资源,在大脑健全的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着的。现代大学教学的革新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发现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体系。而这样一种教学体系,必然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置于突出位置。在...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泽应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创造性阐释,不仅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和结构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概括。这些总结与概括既根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深处,同时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着扎根传统、立足现代并朝向未来的建构性特征,并因此极大地发展了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不断完善,精神宝库不断充实,精神传统得以传承,彰显了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的精神价值,整体上锻铸了中华民族迎接并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骨,书写了伟大建党精神,书写了中国人民精神的崭新篇章和辉煌史诗。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精神 创造性阐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梓烽
产生于乡村,流传于乡村,保存于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文化内涵就是浓浓的家国情怀。乡村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为乡村非遗传承提供战略支撑。但是,乡村非遗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提出按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文旅融合,产业推动的思路,从加强研究、强化宣传、全域旅游、一乡一品四个方面的路径,实现乡村非遗从内容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转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伍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文章以图书馆古籍修复为例,通过历史溯源,指出图书馆古籍修复活动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调适”的内涵变化;从“结构—价值—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创新发展框架,提出要以主体为基础,强化活动协作机制建设;以优化为手段,构建纵横贯通的活动体系;以多元为目标,形成双重价值融合的活动成果;以政策为动力,搭建跨界合作活动平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图书馆 古籍修复 古籍保护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建斌 刘德琪
创造性引导旅游消费不仅是旅游业本身的需要,而是其与生俱来所具有的特点;实现创造性引导旅游消费,要受到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创造性引导旅游消费的七项可选择的战略:目标战略、连续开发战略、协作战略、功能转换战略、角色转换战略、通达性战略、个性与协调战略。
关键词:
创造 旅游消费 战略 市场 旅游资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邢祥琪
翻开科学发明史卷可以看到,许多科学的发明创造,是和旅游结缘而成。 中世纪旅行家和探险家的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增加了人们的见闻,为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自然科学冲破了经院的藩篱。英国科学家达尔文1831至1836年乘英国海军“贝格尔”号勘探船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此前,他还是一个“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者。在南美洲朋塔阿耳塔,他观察到大懒兽、巨树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钱炜
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钱炜(中国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国际旅游业几乎从它的诞生之日起便是一种全球性的竞争。时代发展到了90年代,这种竞争更显激烈。就中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呈现的是一种完全的卖方市场。一切似乎都有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振礼
创造性,旅游开发的灵魂──关于旅游资源移动性的商榷刘振礼北京旅游学院一、问题的提出多年以来,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了较为公认的观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即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呈现出显著的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