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216.220.105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43)
2023(9771)
2022(8695)
2021(8036)
2020(7188)
2019(16563)
2018(16497)
2017(31539)
2016(17356)
2015(19645)
2014(20191)
2013(19973)
2012(18746)
2011(17230)
2010(17727)
2009(16913)
2008(16897)
2007(15986)
2006(14211)
2005(12648)
作者
(53320)
(44667)
(44543)
(42655)
(28247)
(21576)
(20514)
(17364)
(16714)
(16144)
(15158)
(15125)
(14606)
(14199)
(13977)
(13867)
(13604)
(13033)
(13006)
(12969)
(11378)
(11116)
(10884)
(10405)
(10231)
(10029)
(9996)
(9912)
(9122)
(9099)
学科
(74624)
经济(74459)
管理(46546)
(42576)
(35230)
企业(35230)
方法(34767)
数学(27474)
数学方法(27150)
(21105)
中国(20073)
(18756)
(18372)
业经(16534)
理论(16496)
(15531)
地方(14579)
农业(13581)
(13489)
(12228)
贸易(12221)
(11804)
(11783)
银行(11768)
(11371)
金融(11362)
(11255)
(11221)
教育(10457)
(10403)
机构
大学(262862)
学院(260352)
(100234)
经济(97798)
管理(93921)
研究(90704)
理学(79127)
理学院(78121)
管理学(76422)
管理学院(75913)
中国(68029)
科学(57664)
(57647)
(49738)
(47541)
(47188)
研究所(42961)
(42038)
中心(41536)
业大(39321)
(39052)
财经(38734)
师范(38649)
农业(37022)
北京(36868)
(34701)
(33454)
(31654)
师范大学(31020)
经济学(30427)
基金
项目(164294)
科学(127220)
研究(119709)
基金(116614)
(102057)
国家(101157)
科学基金(84771)
社会(75073)
社会科(70018)
社会科学(69991)
(65378)
基金项目(61478)
教育(56435)
(55022)
自然(54016)
自然科(52701)
自然科学(52681)
自然科学基金(51736)
编号(49654)
资助(49061)
成果(42361)
重点(37389)
(36134)
(35318)
课题(35287)
(32715)
科研(31533)
大学(30591)
教育部(30575)
创新(30486)
期刊
(117930)
经济(117930)
研究(78183)
中国(55098)
学报(46431)
(43228)
(40721)
科学(40183)
大学(34543)
教育(33739)
管理(33253)
学学(31994)
农业(28516)
技术(23253)
(21867)
金融(21867)
财经(20510)
业经(19160)
经济研究(17994)
(17681)
问题(16134)
图书(15111)
(15069)
(14539)
统计(13538)
技术经济(12830)
(12641)
理论(11902)
(11856)
(11549)
共检索到401027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天  谢彦君  
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坚持多重现实的本体论,认为现实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实践和互动不断地被建构出来的。基于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SCOR),文章从预期体验、在场体验和追忆体验3个阶段对旅游体验的建构主体、建构过程和建构对象进行分析。首先,文章认为,旅游体验是多主体建构的结果,旅游者在与媒介、目的地居民及从业人员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旅游体验。其次,旅游体验是以景物体验和标志体验为核心的愉悦性休闲体验。旅游体验包括两种建构类型:初次建构和再次建构。第三,旅游体验对象以旅游吸引物的形式存在,其形成是景观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余志远  
相对于旅游对目的地和居民影响方面的研究,学界对旅游者个人变化的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怀。本文通过选取国外有关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的18篇文献,对其研究设计、理论基础、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旅游恰如一种"通过仪式",这种体验经历对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带来能力、人格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改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谢彦君  徐英  
与以往的旅游体验研究不同,本文将"共睦态"这一源自仪式理论的范畴引入到旅游体验研究中,使旅游体验的研究对象从传统主流针对个体旅游者体验的抽象研究扩展至对群体旅游者体验的微观社会学层面,从而为旅游体验研究增加了新的问题域。本文基于情境的相关理论,以群体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群体旅游者的访谈获得了相关的文本资料,并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归纳,最终分析出旅游体验共睦态的多维类属。研究发现,在支撑旅游体验共睦态形成的维度层面,不仅有空间、时间、人和物这四类基本维度,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延伸有多层级的亚维度及其组合。为了探测这些维度或因素的相互关联形式和作用机理,本文进一步...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彭丹  
本文认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是旅游体验,而旅游体验在本质上可以看成是旅游者对符号的解读,将符号的解读和建构纳入旅游体验的研究视野当中,这在国外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议题。为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和旅游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发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还比较薄弱,尤其就国内而言,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对旅游体验的关注也远远不够,迫切需要更多学者将目光投射到这两个领域当中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林永军  
我国金融生态建设存在诸多系统性问题,与经济金融的发展不相适应。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了金融生态圈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决定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各种深层要素。为促进各子系统的和谐共存、良性互动和均衡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树立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论观念,完善金融法律环境,努力实现行政金融向市场金融、管制金融向生态金融的转变,提高金融生态主体免疫力和市场竞争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杨振之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忧虑,旅游资源的胡乱开发就是伴随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屡禁不止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除了人们认为的市场规范不力、管理不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短视行为等原因外,恐怕旅游学理论的研究也有着推卸不了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余构雄  曾国军  
旅游体验是丰富多维的,游客所获得的旅游体验随旅游类型不同而异。为了探索都市水上夜游体验的结构,本文以广州珠江为例,对广州珠江夜游游客体验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构建了都市水上夜游体验理论模型,包括景观体验、都市体验和自我体验三个主范畴及建筑景观、灯光景观、游船景观、都市发展、都市形象等10个副范畴,认为游客体验到的模式有"看景是景"的景观→自我、"看景非景"的都市→自我、"看景观己"的景观→都市→自我三种模式;第二,开发了包含10个维度共36个问项的都市水上夜游体验量表;第三,基于理论模型,设计出五种都市水上夜游体验竞争模型,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模型选择,发现三阶单维模型验证了理论模型建构的合理性;第四,建立了都市水上夜游体验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景观体验对整体景观体验、景观体验对都市体验与自我体验、都市氛围体验对自我行为体验与自我情感体验,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发现景观→自我体验模式获得检验,都市→自我和景观→都市→自我两种体验模式部分得到检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体验与旅游体验相关理论研究,且对拓展旅游体验测评研究有贡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波  
一、制度无所不在:从一个经历说起在阐明主旨之前,先来讲述一个小经历。我工作的城市青岛,有新老两个空间。老城区沿海一带,当地人俗称前海沿,大体成型于德国租占时期(1897—1914年),欧风浓郁,景致旖旎,景点棋布,但道路有失宽敞,每到旅游旺季,因大量埠外车辆,尤其是极其显眼的旅游大巴车(有报道称日进2500辆)的加入,道路拥堵现象频发,车辆只能龟行,当地居民意见颇大。2012年4月,交警部门出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赵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关键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物的信息输入人脑,并通过人脑的机能进行转换后生成的。这种意识形成后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发挥特定的功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无形的力量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可塑性和变动性,深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强弱有明显的变化。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和主要过程,可以为下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基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红  王湘  
旅游吸引物的系统论再分析与杨振之先生商榷林红王湘本文有感于杨振之先生的《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一文(见《旅游学刊》1997年第3期)而作。杨文用系统论的方法重新诠释、加深和拓展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对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杨文中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邓曾  游旺  
由于产业链的概念不清与旅游定义不明确,"旅游产业"的边界也因此十分模糊。本文从"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的硬核"的视角出发,根据新兴产业的模块化特征,围绕旅游体验的生产与服务供给,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与特点,并据此分析旅游产业的边界及其划分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明珠  徐松浚  
以旅游体验和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以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为例,梳理并总结旅游产业园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误区。研究认为:旅游产业园的核心和本质是提供或服务于提供旅游体验,按内容可划分为主题型、工业型和混合型;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关键因素(资源、产业、区位、制度)与运行规则(市场引导、企业合作、区位重构、政府推动、自我发展);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园由一系列通过纵向支持或横向合作紧密联系的网络组织组成,并形成核心层、主体层、辅助层、外部层四个层级结构。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园发展面临的两大误区是机会主义引致的盲目开发和理论欠缺引致的偏离发展,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和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结合将有助于旅游产业园的科学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建标  巨龙  任广乾  赵玉亮  
旅游体验是千差万别的私人产品,这缘于旅游体验主体的有限理性以及构成有限理性的非标准信念、偏好和行为。本文以行为分析范式重新框架旅游体验研究内容,探讨了非标准信念、偏好和行为视角下旅游体验动机、旅游体验中的情感放飞与精神救赎、旅游体验的质量等内容,其中,非标准信念中的信息瀑布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非标准偏好中的心理账户与视线走廊布局、非标准偏好中的偏好逆转与高峰体验设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此外,行为分析范式中的实验方法对信念、偏好的测度,拓展了舒尔茨非"客观事物"不能定量研究的判断,行为分析范式下,旅游体验研究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