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7)
- 2023(4894)
- 2022(4085)
- 2021(3797)
- 2020(3001)
- 2019(6563)
- 2018(6179)
- 2017(12993)
- 2016(6591)
- 2015(7197)
- 2014(7232)
- 2013(7371)
- 2012(6960)
- 2011(6149)
- 2010(6262)
- 2009(5872)
- 2008(5639)
- 2007(5363)
- 2006(4950)
- 2005(4145)
- 学科
- 济(39837)
- 经济(39701)
- 业(16660)
- 方法(16299)
- 管理(14504)
- 企(13165)
- 企业(13165)
- 业经(11484)
- 农(11296)
- 数学(11250)
- 数学方法(11213)
- 地方(11114)
- 中国(9387)
- 产业(9053)
- 农业(7964)
- 理论(7571)
- 地方经济(7172)
- 和(6581)
- 学(5930)
- 财(5836)
- 结构(5833)
- 经济理论(5420)
- 技术(5268)
- 发(4783)
- 制(4680)
- 税(4575)
- 税收(4456)
- 收(4438)
- 环境(4410)
- 贸(4255)
- 机构
- 学院(100366)
- 大学(97432)
- 济(46212)
- 经济(45488)
- 管理(38851)
- 研究(34444)
- 理学(33500)
- 理学院(33125)
- 管理学(32686)
- 管理学院(32486)
- 中国(24247)
- 财(20464)
- 京(19913)
- 科学(19553)
- 财经(16240)
- 所(16000)
- 范(15303)
- 师范(15211)
- 江(15201)
- 中心(15084)
- 经济学(14969)
- 经(14572)
- 研究所(14384)
- 经济学院(13587)
- 农(13012)
- 北京(12563)
- 师范大学(12360)
- 院(12341)
- 州(12065)
- 财经大学(11832)
- 基金
- 项目(66364)
- 科学(53957)
- 研究(51014)
- 基金(48899)
- 家(41501)
- 国家(41148)
- 社会(37653)
- 科学基金(35887)
- 社会科(34653)
- 社会科学(34644)
- 省(26699)
- 基金项目(26229)
- 教育(21794)
- 划(21091)
- 自然(20051)
- 自然科(19537)
- 自然科学(19536)
- 编号(19501)
- 资助(19406)
- 自然科学基金(19259)
- 发(17106)
- 国家社会(15737)
- 成果(15257)
- 重点(14802)
- 发展(14637)
- 部(14440)
- 展(14435)
- 创(13829)
- 课题(13590)
- 人文(13387)
共检索到148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学成
旅游业是一项公认的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也是一种人们参与度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现代人文活动。它以探求新知和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为驱动,使游客从领略自然风光、观瞻历史胜迹、体验文化魅力等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身心和感知世界的美好经历,并享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一种显性的精神消费,旅游业的幸福效应已成为社会共识。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已被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结合改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圆刚 张宏梅 何杨媚 季磊磊
文旅融合与社会福祉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当前,在“十四五”规划新时代与新冠疫情挑战的复杂背景下,以高质量文旅融合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尤为迫切,文旅融合推动社会福祉的内涵更加复杂,亟待理论更新。基于此,文章从逻辑诠释、量化测度、机制框架等层面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祉效应研究及其需求进行提炼与探索。(1)研究厘清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福祉的基本概念、宏观逻辑和“人本”逻辑。(2)研究明确了现有文旅融合和社会福祉测量方式及其不足,提出文旅融合推进社会福祉的测度创新,构建的测量模型既包含传统文旅产业耦合测度,也包括广义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度,并涵盖旅游者与居民的双主体测度。(3)研究提出文旅融合推动社会福祉的机制,涉及宏、中和微观层面,包括文旅融合多维度发展对宏观经济社会福祉的推动机制、文旅融合区域协同对目的地集体福祉的推动机制以及文旅融合体验优化对主客主观福祉的提升机制。研究提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福祉的挑战与契机,为政府治理和目的地管理提供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名梁 史静妍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学研教创”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既发挥了学校教学互动、学研相交的功能优势,又充分展现了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主体的产业运行实体作用,以产教融合、研用互促实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知网2012年—2022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总结了学者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多维综述视角,在深度解读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概念内涵、逻辑进程的同时,系统阐释了主要包括基于理论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生成逻辑与发展历程、组织属性与内核要素、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改革路径与风险防范以及基于实践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经验。基于此,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问题研究的未来走向,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四个方面做出进一步展望,以期为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雪翠 王屹
从创设价值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兼具多维学科视角的新型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社会共享型组织。产业学院以共生共建共享为逻辑出发点组建创设,着眼于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的共性需要,归宿于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过程中应完善顶层设计,整合多元利益;做好精准定位,避免产业学院的生态与区位重叠;坚持质量兜底,提升产业学院的持续赋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产业学院 区域适应性 产教融合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朱斌 葛扬
追逐与实现技术创新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隐性逻辑和潜在主线。发达完备的资本市场高度契合技术创新特点,也就是资本市场筛选评价技术创新的规律在发挥作用。美国硅谷和纳斯达克强力驱动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现代化分工与协作视域下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适用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要紧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机制、环境、条件,与创新驱动、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贯通起来,立足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特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着力锻造新时代"国之重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芮飞军
学界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认识有较多的争议,《资本论》逻辑起点可以在实践哲学思维下得到提炼,一些争议可以在实践哲学维度下得到排解。实践哲学以其反思、解释、改造等功能审视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起点,在“人与物”对象化关系中进行过程性的抽象和反思。实践哲学能够从反思主体和反思对象相统一的视角观察对象,把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资本论》商品逻辑起点的理论逻辑。商品一般、商品个别推论到商品具体,成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理解《资本论》商品范畴辩证法的关键,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方法论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曹正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强叶
基于环境成本视角对旅游发展中的不可持续现象进行分析,从外部性这一旅游环境成本的基本属性出发,结合旅游环境成本的历史演变和经济学的成本属性,剖析旅游环境成本的经济涵义,提出旅游容量资源化的观点,认为旅游环境成本内生化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旅游环境成本 外部性 内生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斌成 李香会 李睿煊
农业旅游是农业生产新的开发领域,包含观光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两类,具有乡土风情特色鲜明、季节变化、现实生产、文化多样性等美学特点,发展农业旅游可提升城市文化的休闲娱乐品位,开拓都市农业旅游领域,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应加大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的力度。
关键词:
农业旅游 美学特点 美学意义 开发利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董培海 李庆雷 李伟
MacCannell开创的旅游现代性研究范式,通过对大众旅游现象的关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然而,这一研究范式在赋予旅游现象和旅游研究普遍性意义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又忽视了对大众旅游之外其他旅游现象和行为的描述与关注。旅游被视为一种均质的现象,由此也导致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张力和想象力。该研究以旅游现代性研究为切入点,在综述国内外大众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大众旅游的概念、特征,并对大众旅游的发生及发展予以探讨,以期通过对大众旅游的阐释,以之为透镜,拓宽旅游现象认知的视野,推动旅游现代性研究范式的扩展,进而对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诚颖 陈锐 郦金梁 史占中
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形成的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影响持续加深。基于对经济学视角的辨析,工业智能化本身并不能扮演“垄断趋势”的终结者,无法自发促成市场竞争。因此,分析工业智能化的机制特征,针对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决策进行经济分析。通过经济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具有赋能属性,并对相关产业的赋能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强,从而具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潜力。基于典型事实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性,不难预见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具有自我强化的垄断趋势。本研究为政府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中国与美国均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大国竞争合作中拥有相匹配的战略能力,将引领和主导全球工业智能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路径依赖 垄断 经济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运海 戴茂堂
以人的生存性发展为理论焦点的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存在叫做生存,生存的本质是超越。超越总是指向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人类的进化史揭示出这种可能性总是指向更好生存的向度。因此,生存的超越性使得谋求更好的生存成为人的本性。人性具有生成性、累积性和复杂化的特征,是对人的本性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而这个现实化的过程就是人生。文章认为,为了实现人的本性,旅游活动从迁徙和旅行活动中生长出来,成为一种合乎人性的善的生活。生存论认为旅游和人相互生成:旅游只对人发生,只有人才旅游;旅游是人的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旅游必然对人发生;旅游
关键词:
旅游 生存 人性 生存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