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38)
2023(12581)
2022(10280)
2021(9176)
2020(7458)
2019(16097)
2018(15604)
2017(29658)
2016(15612)
2015(16876)
2014(16316)
2013(16109)
2012(14408)
2011(12950)
2010(13312)
2009(13080)
2008(12737)
2007(11706)
2006(10523)
2005(9267)
作者
(43298)
(36425)
(36370)
(34176)
(23029)
(17316)
(16334)
(13887)
(13498)
(12871)
(12456)
(12203)
(11515)
(11444)
(10949)
(10929)
(10663)
(10654)
(10528)
(10336)
(9001)
(8785)
(8571)
(8424)
(8182)
(8160)
(8028)
(7983)
(7262)
(7044)
学科
(77508)
(76368)
经济(76287)
(66662)
企业(66662)
管理(58654)
(37085)
业经(30479)
方法(27886)
农业(26426)
(23211)
数学(19068)
数学方法(18937)
地方(17966)
中国(17317)
(16932)
财务(16922)
财务管理(16911)
企业财务(15962)
技术(15747)
(15165)
(14484)
理论(13743)
(13479)
(13296)
(11634)
农业经济(11595)
(11265)
环境(10850)
(10776)
机构
学院(232750)
大学(219525)
(98126)
经济(96239)
管理(95163)
理学(81711)
理学院(80890)
管理学(79869)
管理学院(79420)
研究(70793)
中国(57090)
(44494)
(44367)
科学(41770)
(40593)
(36447)
财经(35119)
(33688)
中心(33397)
业大(31806)
(31694)
农业(30375)
研究所(30207)
(30153)
师范(29941)
(28998)
经济学(28832)
北京(27019)
商学(26440)
经济管理(26202)
基金
项目(152483)
科学(124052)
研究(116526)
基金(112089)
(95169)
国家(94214)
科学基金(84255)
社会(78882)
社会科(74623)
社会科学(74611)
(63061)
基金项目(60118)
自然(51563)
教育(50527)
自然科(50397)
自然科学(50386)
自然科学基金(49506)
(49342)
编号(47672)
资助(43400)
成果(36028)
(35771)
(35058)
(34105)
重点(33495)
国家社会(32792)
(32245)
创新(31840)
课题(31702)
(30859)
期刊
(122669)
经济(122669)
研究(63698)
(44326)
中国(41150)
管理(37423)
(35678)
科学(31071)
农业(29729)
业经(27091)
学报(26998)
大学(21933)
(21546)
金融(21546)
学学(21384)
技术(20277)
经济研究(17718)
教育(17423)
财经(16822)
问题(15698)
(15208)
(14661)
技术经济(13226)
商业(13006)
现代(12148)
农业经济(11965)
农村(11774)
(11774)
(11482)
资源(11334)
共检索到342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春燕  资明贵  罗静  陈天宇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莹  
陕北地区地域文化氛围相对较为浓厚,因此地域文化的融入是陕北地区城郊乡景观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和价值,然后提出了传承保护性、审美性、公众参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保护传统民居、重塑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等方面对陕北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设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立国   贾国栋   秦乾翔   黄志萍   胡明文  
旅游活动是乡村旅游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干扰因素,研究旅游干扰下的休闲农业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休闲农业景观是婺源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之一,论文从旅游驱动的视角,利用景观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数法研究分析了2000—2020年间婺源县休闲农业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及旅游因素等驱动力。研究发现:(1)婺源县的休闲农业景观与旅游地分布高度契合,休闲农业景观面积呈先增后减特征,但总体上休闲农业景观面积减少。(2)在景观尺度上,景观破碎度与分离度呈“N”型波动起伏特征,景观优势度与干扰度呈先增后减特征。在类型尺度上,水田景观破碎度、分离度较为稳定,草地和沼泽地破碎度、分离度呈先增后减特征,其余休闲农业景观总体呈增长特征;旱地、有林地及其他林地最大斑块指数(LPI指数)呈先增后减特征,河渠、湖泊、水库坑塘景观LPI指数总体呈上升特征,其余休闲农业景观总体呈下降特征。(3)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门票收入、A级景区数量、农家乐数量、旅行社数量等旅游因素是各项景观格局指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优势度与干扰度产生重要驱动影响,自然因素驱动力较弱。研究结果可为婺源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优化布局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这将有助于推动婺源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志远  
[目的]通过探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策略,借此对健全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体系,促进各地乡村景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地区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广西为例对其乡村景观要素民众喜好程度以及乡村景观开发、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结果]在乡村旅游体验中,游客对乡村自然风光尤为喜欢,大多数游客很喜欢参观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体验民风民俗,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村劳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自己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呼吸乡野新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志远  
[目的]通过探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策略,借此对健全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体系,促进各地乡村景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地区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广西为例对其乡村景观要素民众喜好程度以及乡村景观开发、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结果]在乡村旅游体验中,游客对乡村自然风光尤为喜欢,大多数游客很喜欢参观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体验民风民俗,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村劳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自己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呼吸乡野新鲜空气,欣赏乡村自然风光。广西超过50%的乡村景观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属于轻度开发状态,早先已经开发的景观资源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这些景观所在的村寨原本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毁坏。大部分乡村景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即使采取了相关措施,也是表面工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论]很多游客热衷于乡村生态旅游,喜欢体验农村生活,但是作为乡村旅游基础的乡村景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需要采取相关的办法和措施切实保护乡村环境和景观资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娴慧  戴光全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梅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耿选珍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拉动社会消费、扩大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农牧民增收脱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西部民族地区在乡村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在概要介绍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导致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文俊  
乡村景观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在旅游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需要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景观价值与功能,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基于旅游视角,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景观释义、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乡村景观开发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提出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强化景观可辨性、保持景观乡村性、强调旅游参与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静  
人类共同体自从出现了城市,就有了城市与乡村的分化。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农村和农民兄弟的帮助下,城市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农村问题突出,农村人口流失、部分土地荒芜,留守问题、农村空心化等现象严重。面对城市发展的成绩和农村衰落的现实,农村发展受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琳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更加有效的推进和解决"三农"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提升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并带动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并指出了乡村旅游品牌缺失、乡村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以及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水平落后等都是造成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务实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杨小舟  
人文地域风情是乡村文化的特色,是乡村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属性。其不仅体现于乡村的建筑中,还体现于景观或景观的空间之中,例如景观空间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地域精神象征性的构筑物进行装饰、点缀,甚至成为空间的标志物,再如利用院落空间的营造去突显出人文地域风情的乡村景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兴  吴倩  兰伟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乡村性表征的核心特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国标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特性的关照及对乡村空间结构特征的兼顾,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适用性不足。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与特性的解析,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本体是乡土景观体系的判断,围绕乡土景观要素与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构建,确定出乡土自然环境系统、传统乡村基础设施、传统农业系统、乡土聚落系统、乡土文化形态等5个主类和17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同时,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并结合乡土景观的地方感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确定出15项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乡土景观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明艳  曾菊新  余斌  李伯华  
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的反向变迁威胁着乡村景观的"乡村性",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调控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人类行为和乡村景观空间格局三个要素,是控制和治理乡村景观反向变迁,实现乡村景观优化的主要路径,政府的主导、扶持、规范和引导是乡村景观优化的必要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