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19)
- 2023(13633)
- 2022(11648)
- 2021(10655)
- 2020(9033)
- 2019(20449)
- 2018(20304)
- 2017(39698)
- 2016(21611)
- 2015(23980)
- 2014(23875)
- 2013(23903)
- 2012(21790)
- 2011(19275)
- 2010(19149)
- 2009(17613)
- 2008(17282)
- 2007(15192)
- 2006(13361)
- 2005(11716)
- 学科
- 济(92103)
- 经济(91998)
- 业(87438)
- 企(79070)
- 企业(79070)
- 管理(77834)
- 方法(43234)
- 数学(33371)
- 数学方法(33028)
- 业经(29775)
- 农(28591)
- 财(27286)
- 务(20866)
- 财务(20805)
- 财务管理(20787)
- 农业(20682)
- 中国(20150)
- 企业财务(19681)
- 技术(18767)
- 和(18270)
- 理论(17870)
- 环境(17703)
- 学(17393)
- 划(16924)
- 地方(16507)
- 制(16046)
- 贸(14843)
- 贸易(14837)
- 策(14703)
- 易(14388)
- 机构
- 学院(311667)
- 大学(307174)
- 管理(131438)
- 济(124188)
- 经济(121699)
- 理学(113837)
- 理学院(112691)
- 管理学(111007)
- 管理学院(110448)
- 研究(97247)
- 中国(73853)
- 京(65330)
- 科学(61374)
- 财(55934)
- 农(51210)
- 所(48016)
- 业大(47054)
- 财经(45470)
- 江(45319)
- 中心(43873)
- 研究所(43740)
- 经(41301)
- 北京(40948)
- 农业(40290)
- 范(38732)
- 师范(38362)
- 州(36703)
- 院(35656)
- 经济学(35600)
- 商学(35242)
- 基金
- 项目(212963)
- 科学(168717)
- 研究(156291)
- 基金(155582)
- 家(134410)
- 国家(133234)
- 科学基金(116582)
- 社会(98604)
- 社会科(93502)
- 社会科学(93478)
- 省(84423)
- 基金项目(83712)
- 自然(76825)
- 自然科(75050)
- 自然科学(75035)
- 自然科学基金(73729)
- 教育(69494)
- 划(69345)
- 资助(63711)
- 编号(63520)
- 成果(48977)
- 重点(46517)
- 创(46350)
- 部(45996)
- 发(45878)
- 创新(42568)
- 课题(42207)
- 业(42089)
- 科研(40683)
- 国家社会(39979)
- 期刊
- 济(138832)
- 经济(138832)
- 研究(87224)
- 中国(51953)
- 管理(50972)
- 农(47202)
- 学报(45359)
- 科学(44422)
- 财(43827)
- 大学(34586)
- 农业(33396)
- 学学(32892)
- 教育(27865)
- 技术(27849)
- 业经(25798)
- 融(23157)
- 金融(23157)
- 财经(21509)
- 经济研究(20637)
- 业(19125)
- 经(18355)
- 问题(17902)
- 技术经济(17357)
- 现代(15555)
- 科技(15536)
- 商业(14805)
- 理论(14703)
- 图书(14400)
- 资源(14150)
- 财会(13876)
共检索到444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普 岳帅
人类利用能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旅游业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业主要的环境影响结果之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被相关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所关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成为近5年来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外研究综述表明,目前已识别旅游业能耗、排放的重点领域及结构;在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与情景分析方面形成初步结论。对不同类型旅游交通方式、住宿方式及旅游活
关键词:
旅游业 能源需求 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进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扭转旅游业CO_2排放空间非均衡态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运用自下而上法和市场替换法.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2014年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与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等中短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达到了88.04%.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占总排放量的43. 25%;其他长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不足12% .却产生了56.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长三角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9. 18kg/人次.分别相当于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和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22% ,8.90% ,6.55...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迪 聂锐
结合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一方面考虑"2020年减排40%~45%与非化石能源结构提高到15%"的上行目标,另一方面以能源需求的现行趋势为"下行"基础,采用环境压力模型对中国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及其CO2排放的演变情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情景中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率为代价的,GDP总量相对于BUS情景减少了8.26万亿元;一次能源消费与CO2排放总量在2020年以前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2020年LCS情景能源需求总量为44.806亿吨标准煤,CO2排放量105.815亿吨;能源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情景差异,低碳情景中煤...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燕 章杰宽
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东盟的旅游发展对于经济、环境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却鲜有学者关注。文章运用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东盟国家的旅游、经济、能源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之间的短期和长期联系,在东盟国家,旅游、经济、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均衡关系、因果关系以及变量之间的贡献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1)CO_2排放、人均GDP、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旅游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上述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受其自身以及其他4个变量的影响,并因此回到长期均衡路径;(2)从长期来看,CO_2排放和人均GDP之间、人均GDP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之间、能源消耗和可再生能源之间、旅游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没有发现短期的双向因果关系存在;(3)旅游发展对CO_2排放、人均GDP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有显著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尧萍 王远 林晓梅 谷学明 赵卉卉 赵晨
近年来,江苏省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高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根据江苏省实际情况,运用LEAP模型建立了JSLEAP模型,并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根据影响江苏省能源需求的因素设定了参照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两个情景,系统地、全面地对江苏省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江苏省中长期能源发展对策,对江苏省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两种情景下江苏省未来能源需求总量将持续增加,直到2045年后才有所下降;居民生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部门能源需求情况都将有所变化;人均CO2排放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
关键词:
LEAP 能源需求 情景分析 江苏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本文运用自下而上法和市场替换法,以山东省长岛县为案例地,以2014年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碳税征收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山东省、京津冀、晋豫、东北、西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各客源地游客人均狭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较小,各客源地游客人均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人均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引起;(2)以山东省短途客源地游客人均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准值,通过比较各中长途客源地游客与山东省短途客源地游客人均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姿 李晓红
文章在利用"自下而上法"测算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基础上,通过STIRPAT模型分析了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116.78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318.86万吨,年均增长10.18%;在所选的5个因子中,当旅游者总数、旅游业总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时,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0.208 5%、0.229 7%、0.093 3%、0.201 1%;而当旅游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每降低1%时,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0.250 5%。表明旅游业总收入对增加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最大,而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是实现黑龙江省旅游业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君
运用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53~2007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认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另外,VAR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而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作用明显。因此,我国要实现碳排放目标,肯定要牺牲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从长远来看,要使经济与环境获得双赢,必须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现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子晖
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递归分析方法,考察"增长-能源-排放"关系随时间的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任何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措施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存在着由"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十多亿人口生存、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不顾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等基本国情,一味地要求中国等发...
关键词:
有向无环图 能源消费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玉环 石金莲
过去50年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50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担负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任。文章采用表观能耗估算法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历史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递增,但是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比较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也较低。文章研究结论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鹏程 王文军 廖翠萍 赵黛青
基于对广州市2010—2013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的分析,发现:(1)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4年间能源活动以年均3.33%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1.13%的快速增长。(2)从碳排放结构看,火力发电、工业、交通是广州最大碳排放源,约占各年度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87%,随着广州经济结构转型,火力发电和工业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排放逐年上升。(3)从碳排放源看,煤炭燃烧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年度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建议:将能源和工业制造业作为广州市"
关键词:
能源活动 碳排放 清单 广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强度 结构因素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