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44)
2023(8259)
2022(6563)
2021(5714)
2020(4813)
2019(10643)
2018(10464)
2017(20163)
2016(10886)
2015(11982)
2014(11928)
2013(12261)
2012(10878)
2011(9294)
2010(9554)
2009(8977)
2008(9363)
2007(8776)
2006(8013)
2005(7396)
作者
(30722)
(25716)
(25554)
(23905)
(16590)
(12025)
(11455)
(9887)
(9484)
(9314)
(8830)
(8683)
(8506)
(8163)
(7769)
(7737)
(7668)
(7637)
(7627)
(7455)
(6457)
(6200)
(6183)
(6023)
(5914)
(5738)
(5717)
(5588)
(5161)
(4965)
学科
(71378)
(68029)
企业(68029)
管理(61212)
(51126)
经济(51066)
业经(24139)
方法(22223)
(21632)
(18871)
(18547)
财务(18525)
财务管理(18506)
企业财务(17531)
农业(14947)
(14348)
技术(14099)
数学(13416)
数学方法(13363)
环境(12716)
(12499)
(12439)
理论(11658)
(11544)
经营(11281)
企业经济(10744)
技术管理(9760)
经济理论(9280)
(9115)
决策(9041)
机构
学院(163416)
大学(154500)
管理(74823)
(68828)
经济(67522)
理学(62182)
理学院(61650)
管理学(61187)
管理学院(60838)
研究(43980)
中国(39941)
(35053)
(31941)
(27100)
财经(26799)
科学(25488)
(25133)
(24211)
商学(21802)
商学院(21588)
中心(21569)
(21376)
业大(21003)
(20989)
北京(19851)
经济管理(19753)
农业(19435)
财经大学(19432)
经济学(19100)
研究所(18444)
基金
项目(100405)
科学(81784)
研究(75583)
基金(74570)
(62734)
国家(62112)
科学基金(56891)
社会(50509)
社会科(48152)
社会科学(48139)
(41879)
基金项目(40522)
自然(36514)
自然科(35672)
自然科学(35666)
自然科学基金(35114)
教育(32132)
(32044)
资助(29854)
编号(29143)
(28551)
(24431)
(22753)
创新(21802)
重点(21382)
(21266)
(20885)
国家社会(20771)
成果(20686)
人文(19864)
期刊
(86864)
经济(86864)
研究(43752)
管理(34591)
(32208)
中国(29828)
(23861)
科学(20236)
业经(17434)
农业(16668)
技术(16188)
学报(16111)
(15433)
金融(15433)
大学(13382)
财经(13136)
学学(12970)
(12891)
经济研究(11493)
(11457)
财会(11428)
技术经济(11183)
(10807)
问题(10533)
会计(9923)
现代(9704)
商业(9308)
经济管理(8544)
世界(8068)
资源(7966)
共检索到250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章锦河  
<正>“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施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服务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应有担当和作为。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管理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旅游业碳排放“双控”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前提与保障。
关键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财  钟林生  成升魁  
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分析旅游业碳排放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分析和评述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区域旅游和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测度、旅游碳足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应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对策等5个方面,综述旅游业碳排放主要的研究内容。最后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振环  冯学钢  王亚玲  
文章以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自下而上"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审视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处于不断波动之中,且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差异明显。从时序演变格局来看,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演变态势较为平稳,主要处于扩张性连接状态,脱钩效应欠佳。从空间演变格局来看,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空间集聚度较低,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美忠  黄晓坤  
【目的】碳中和倡议下,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经济持续增长,但所产生的碳排放不断下降,碳排放脱钩效应逐渐显现。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空间特征,有利于为区域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内26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法和Tapio脱钩模型,测度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入地理探测器方法,测算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呈现强烈波动态势,但整体脱钩程度属于弱脱钩,且这一情况未来仍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2)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上海市、苏州市已基本实现强脱钩,处于优质脱钩状态,而泰州市、镇江市、湖州市等8座城市目前尚未实现碳排放正脱钩,整体上处于偏差脱钩状态。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的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但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且各城市间的碳排放脱钩差异正在不断减弱。4)不同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空间分异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政策规制、生态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的影响作用较大且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与旅游人数规模的影响作用较小且逐渐减弱,经济水平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波动。【结论】要想加速推进旅游业碳排放脱钩进程,长三角城市群内各省市政府、企业与相关主体应共同努力,从政策、资金、技术、发展模式等方面出发,发展低碳绿色旅游,切实降低城市群旅游业碳排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群  杨兴柱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热潮的掀起,旅游业作为减碳的重要部门,其碳排放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立足旅游碳排放视角,对国外关于旅游业三大主体碳排放的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公众认知、旅游碳足迹测度、碳抵消目标及具体措施等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据此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框架,提出旅游碳足迹测度及碳减排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深入揭示了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并为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任春悦   游珊  
在数字中国建设下,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自下而上法、空间自相关、空间错位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呈现出“东部高,西北和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地区非均衡性显著;在空间集聚上,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HH集聚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LL集聚特征;在空间错位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正向空间错位现象,广东省空间错位指数均值绝对值最高,呈现负向高错位特点;湖北省均值绝对值最低,空间错位演变较为复杂;在空间溢出效应上,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邻近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任春悦   游珊  
在数字中国建设下,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自下而上法、空间自相关、空间错位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呈现出“东部高,西北和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地区非均衡性显著;在空间集聚上,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HH集聚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LL集聚特征;在空间错位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正向空间错位现象,广东省空间错位指数均值绝对值最高,呈现负向高错位特点;湖北省均值绝对值最低,空间错位演变较为复杂;在空间溢出效应上,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邻近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李金叶  何昭丽  
通过"自下而上"法,建立旅游业碳排放的测算模型,对新疆旅游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了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2000—2014年新疆旅游产业CO2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8—2009年出现较大波动,与新疆当时社会突发事件导致旅游经济受到影响相关,2013—2014年出现较小波动。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以弱脱钩关系为主,占比达到50%。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加大低碳技术研究与利用、引导游客践行低碳旅游等方式,逐步实现新疆旅游业低碳绿色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景波  安伯超  马国超  吕学强  
气候环境变化与旅游业碳排放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利用山东省2007—2016年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面板数据,借助旅游消费剥离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和GMM动态回归模型,测算省内17个地市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并从动态视角分析接待强度、经济产出、行业结构和能耗权重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中的交通仓储和通讯系数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系数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同种剥离系数在不同地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2)全省及各地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但碳排放强度却不断下降;(3)影响因素中交通邮政比例、购物比例和能耗权重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待强度、经济产出和住宿餐饮比例有较小的提升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亚萍  王凯  
为厘清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选取2001—2019年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设定环境规制为解释变量,分为费用型和投资型两种,设定旅游业碳排放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城市化和技术水平为阈值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讨两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阈值作用及其在东、中、西各地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全国及西部范围内,以城市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费用型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单个阈值,而投资型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以技术水平作为阈值变量时,两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双重阈值效应;在东、中部地区,两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在技术水平作用下对旅游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永德  
气候与旅游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国际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且逐步由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转变为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政府、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已经意识到旅游业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而且也是贡献者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中也一直备受关注。在2015年9月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会议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全球气候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钟永德  李世宏  罗芬  
气候变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研究成为当今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逐步由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转变为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其中,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成为认识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贡献的出发点与基本点。本文就旅游碳排放计量研究中计量边界、计量理论与方法、计量参数等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的比较分析,并就旅游业碳排放计量的微观、中观与宏观3个层面的结合进行了总结。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永德  石晟屹  李世宏  罗芬  罗伟亮  
按照旅游业"碳减排"的"测定-减排-补偿"三步走的逻辑主线,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本文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旅游卫星账户、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等经济与环境计量技术,构建"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并实证计量了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研究发现,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169.78×106t,占中国所有产业碳排放总量的2.71%,占中国碳排放总量(包含生活消费碳排放)的2.44%。其中,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为73.56×106t,分别为交通50.14×106t,游览1.33×106t,住宿4.19×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玲玲  
从多尺度视角把握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中国旅游产业响应“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全域、区域、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法、泰尔指数法和ESDA分析法,测度旅游碳排放及强度,并剖析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旅游碳排放量由3 714.06万吨增加至19 396.00万吨,东部地区增量最大;旅游碳排放强度由0.47吨/万元降至0.09吨/万元,中部地区降幅最大。高碳排放类型的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和宁夏的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须改善。(2)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以区域内部差异为主,但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000—2013年,全局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HH集聚和多数省份的LL集聚,2014年起局部空间集聚,以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扩散性LL聚集为特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易能静  甘畅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刻画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非均衡特征逐渐下降,空间格局演化较为明显;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西-中-东”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低强度区和较低强度区呈现出围绕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组团式连片扩张的发展态势;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特征,整体呈波动上升的空间演变态势,在空间关联类型上以H-H和L-L集聚为代表,并且L-L集聚地区显著增多;3)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建设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