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8)
- 2023(11850)
- 2022(9738)
- 2021(8560)
- 2020(7534)
- 2019(16671)
- 2018(16069)
- 2017(31750)
- 2016(16286)
- 2015(17835)
- 2014(17614)
- 2013(17837)
- 2012(16175)
- 2011(14479)
- 2010(14945)
- 2009(14596)
- 2008(13940)
- 2007(12634)
- 2006(11338)
- 2005(10580)
- 学科
- 济(78714)
- 经济(78632)
- 业(77790)
- 企(71819)
- 企业(71819)
- 管理(58966)
- 方法(30806)
- 业经(30404)
- 融(25855)
- 金融(25854)
- 农(24663)
- 财(24177)
- 中国(24007)
- 银(22942)
- 银行(22927)
- 行(22364)
- 数学(21031)
- 数学方法(20790)
- 农业(19010)
- 务(18925)
- 财务(18891)
- 财务管理(18877)
- 地方(17961)
- 技术(17945)
- 企业财务(17922)
- 制(17556)
- 理论(16878)
- 产业(14018)
- 策(14005)
- 和(13620)
- 机构
- 学院(239628)
- 大学(232005)
- 济(105085)
- 经济(103241)
- 管理(96528)
- 理学(82185)
- 理学院(81408)
- 管理学(80271)
- 管理学院(79821)
- 研究(76285)
- 中国(66175)
- 财(49996)
- 京(48233)
- 科学(43371)
- 财经(39310)
- 农(38719)
- 江(37788)
- 所(37617)
- 中心(36014)
- 经(35458)
- 研究所(33570)
- 经济学(31970)
- 业大(31405)
- 北京(30572)
- 州(30486)
- 农业(30097)
- 经济学院(28981)
- 范(28973)
- 财经大学(28812)
- 师范(28701)
- 基金
- 项目(151537)
- 科学(121432)
- 研究(113768)
- 基金(110978)
- 家(94684)
- 国家(93761)
- 科学基金(82737)
- 社会(75796)
- 社会科(72274)
- 社会科学(72260)
- 省(62012)
- 基金项目(59040)
- 自然(51256)
- 自然科(50082)
- 自然科学(50070)
- 教育(49282)
- 自然科学基金(49265)
- 划(48865)
- 资助(44849)
- 编号(44462)
- 业(35864)
- 创(35685)
- 发(35400)
- 成果(34544)
- 重点(33528)
- 部(32531)
- 创新(32287)
- 国家社会(31542)
- 课题(30313)
- 制(29804)
- 期刊
- 济(124679)
- 经济(124679)
- 研究(71965)
- 中国(46496)
- 管理(42171)
- 财(41158)
- 农(37451)
- 融(34471)
- 金融(34471)
- 科学(31660)
- 学报(30213)
- 农业(25103)
- 大学(24030)
- 业经(23098)
- 学学(22909)
- 技术(21951)
- 财经(19833)
- 经济研究(18981)
- 教育(18694)
- 经(17407)
- 问题(15801)
- 业(15758)
- 技术经济(14481)
- 商业(12873)
- 现代(12722)
- 贸(12330)
- 刊(12032)
- 世界(11760)
- 财会(11720)
- 经济管理(11130)
共检索到372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传谌 王艺璇
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和可能性,在实践中,各地涌现出大量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例子。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总结出目前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联动发展和带动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对影响两个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及融合政策进行了评述,最后对二者融合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德亮 曾菲菲 付业勤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新现象,可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从产业集聚理论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探讨,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根源。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产业集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肖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近几年非遗研究和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2006年以来有关文献的梳理,从要不要开发非遗、如何开发非遗、开发非遗有何影响及如何面对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应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研究综述 国内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鸿安 丁镭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思诚
2018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15个年头。本文以辽宁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广阔前景。其次,分析了当前喀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旅游开发的现状,二者需要结合发展。最后,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性对策。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合理分类,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转化为能够拉动喀左文化旅游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旅游开发时要注重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集中展演、深度体验、任真自然和广泛粘连的文化旅游,推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喀左文化旅游强县,促进喀左和周边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从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相关制度的缺位,也呈现出诸多乱象,中国旅游业要进一步发展,要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塑造更为良性的资源和产业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旅游业 保护与利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江敏 李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关键词:
非遗文化 旅游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价值 旅游开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艳平
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关键词:
认识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 旅游本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俊骋 李露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地方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以社区为代表的地方要素被列为非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准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的阶段,年增长率从8%左右逐步调换到6%左右,这一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1960年以来,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门槛,而这些国家普遍经历了增速换挡期。中国在2008年前后越过刘易斯拐点,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接近底部,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平台(1)。十九大提出,"我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慧 林宇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体育申遗"导致的文化保护不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等级化、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失衡以及传承主体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治保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及扩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经济 发展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修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也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发掘、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和合理保护四个部分,其中遗产发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命的延续,资源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活力的本源,产业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契机,合理保护则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重要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与政策驱动的开发推动力,市场驱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关键,而政策驱动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保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化 驱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