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2)
- 2023(14081)
- 2022(11288)
- 2021(10076)
- 2020(8398)
- 2019(18675)
- 2018(18720)
- 2017(35690)
- 2016(19487)
- 2015(21539)
- 2014(21685)
- 2013(21183)
- 2012(19166)
- 2011(16856)
- 2010(16965)
- 2009(16254)
- 2008(16299)
- 2007(14831)
- 2006(13463)
- 2005(12629)
- 学科
- 济(84472)
- 经济(84334)
- 业(83468)
- 企(74659)
- 企业(74659)
- 管理(72339)
- 业经(30907)
- 方法(30820)
- 农(30450)
- 财(28844)
- 中国(22211)
- 农业(22161)
- 数学(21413)
- 制(21252)
- 数学方法(21210)
- 务(20400)
- 财务(20372)
- 财务管理(20344)
- 地方(19912)
- 企业财务(19235)
- 技术(17507)
- 体(16220)
- 理论(16045)
- 划(15540)
- 和(15210)
- 策(15102)
- 体制(13475)
- 环境(13136)
- 发(12528)
- 贸(12239)
- 机构
- 学院(281627)
- 大学(274931)
- 济(114666)
- 经济(112260)
- 管理(110640)
- 理学(94020)
- 理学院(92978)
- 管理学(91697)
- 管理学院(91162)
- 研究(90991)
- 中国(72505)
- 京(58453)
- 财(57434)
- 科学(54055)
- 农(46039)
- 江(45995)
- 所(44531)
- 财经(44318)
- 中心(42397)
- 经(39931)
- 研究所(39686)
- 业大(38538)
- 范(37059)
- 师范(36748)
- 北京(36266)
- 州(36080)
- 农业(35559)
- 经济学(34233)
- 院(33117)
- 财经大学(32249)
- 基金
- 项目(181900)
- 科学(145466)
- 研究(136833)
- 基金(132626)
- 家(113880)
- 国家(112821)
- 科学基金(99063)
- 社会(89431)
- 社会科(84589)
- 社会科学(84572)
- 省(72762)
- 基金项目(71375)
- 自然(62367)
- 教育(61030)
- 自然科(60854)
- 自然科学(60840)
- 自然科学基金(59791)
- 划(59141)
- 编号(55374)
- 资助(51937)
- 成果(44350)
- 发(40516)
- 重点(40444)
- 创(40371)
- 部(39328)
- 制(39059)
- 课题(38303)
- 业(37914)
- 国家社会(37062)
- 创新(36930)
- 期刊
- 济(141817)
- 经济(141817)
- 研究(83507)
- 中国(57581)
- 财(48330)
- 管理(45535)
- 农(45121)
- 科学(38879)
- 学报(36965)
- 农业(30573)
- 大学(29343)
- 学学(27765)
- 融(26826)
- 金融(26826)
- 教育(26367)
- 业经(25970)
- 技术(25139)
- 财经(22096)
- 经济研究(20267)
- 经(19115)
- 问题(19026)
- 业(18036)
- 技术经济(14673)
- 现代(14625)
- 财会(14123)
- 资源(13938)
- 版(13257)
- 刊(13208)
- 世界(13166)
- 商业(13114)
共检索到432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剑锋 杨德才 操彬
引入演化经济学的共同演化视角,在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1—2017年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等方法,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的总体态势、时空过程和交互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业与城镇化符合具有互作关系、交互选择适应、协同系统发生的共同演化基本准则,存在共同演化关系。(2)长三角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经历了起步选择、调整适应、整合协同三个阶段,共同演化的整体效益、交互状态、协同质量目前处于较高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性。(3)多维度交互、多主体参与、多机制驱动、多尺度推绎的交织作用,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非线性、正反馈、路径依赖、地理嵌入的共同演化交互动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丹 张舵
本文运用2011-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和旅游发展三维评价模型,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以分析旅游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2011年到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第二,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在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于区域前列;第三,旅游发展从经济收入和资源丰度两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为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镇风华 舒帮荣 李永乐 李效顺 杨小艳
深入研究城镇化协调性时空分异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与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土地承载视角,采用协调度模型和互斥性矩阵,分阶段综合对比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土地—人口协调度方面,受规划滞后性及区域政策等的影响长三角整体协调性较弱,且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而不同省、市各时段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也呈不同的波动性变化特征;土地—经济城镇化在各时段除少数城市不协调外,其余城市均较为协调;从整个时段上看各城市土地—人口和土地—经济城镇化分别主要表现为土地快速扩张和协调。②土地城镇化虽然与经济发展同步,但相对于人口城镇化普遍存在过于超前的现象,应将人口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保健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远超过商品输出为中心的对外贸易。在外向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视角,利用区位熵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外向度水平进行测评。主要结论是:(1)从时间变化的趋势来看,十六城市的旅游业外向度总体上呈现出变强的趋势。(2)从空间分异来看,各城市的旅游业外向度区位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区位熵对临界点的突破存在时滞。(4)各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春华 吴晋峰 周芳如 吴宝清
采用2001—2016年铁路交通和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比研究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铁路通达性变化及其对各自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十五年来:(1)京津冀地区铁路静态通达性水平更高,长三角地区铁路动态通达性水平更高。(2)两区域铁路通达性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但长三角地区提升的幅度更大且更加均衡。(3)两个区域入境旅游接待量、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接待量、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增速与各自区域铁路通达性水平的年增速基本同步。铁路通达性水平越高的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越大。(4)根据回归方程预测,若区域铁路加权平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陶爱萍 杨松 李影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质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和空间相互作用定理分析了城市间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使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STIRPAT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城镇化质量对碳排放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长三角各城市碳排放存在空间效应,且城镇化质量与碳排放存在负相关关系;城镇化质量指数每提高1%,碳排放量约减少1.8%;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城镇化质量对碳排放负向影响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复杂的反馈效应;通过空间效应和反馈效应的综合利用能够实现城市碳减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空间圈层结构,以此提升长三角城镇化质量和降低碳排放的建...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碳排放 空间效应 长三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上岗 杨山 李在军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黄馨 吕秀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对旅游业整合营销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研究了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了该地区旅游业整合发展内涵,并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旅游业 整合营销 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毓 孙根年
在梳理"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三元关系基础上,提出"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关系假设模型、数理等级分布模型以及"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模型,将城市综合规模与旅游成长水平划分成Ⅰ~Ⅳ种基本象限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5个行政级别关系城市入境旅游为例,系统搜集1994—2014年统计数据,结合理论模型与测量模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结构中,行政级别越高,城市规模指数与响应系数越大,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城市行政级别背景下,城市综合规模与旅游水平梯度等级结构明显,本区省会及以上城市受政府倾向度会加速偏转;3"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过程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分布在Ⅰ类象限区,地级市及以下城市一般分布在Ⅲ类象限区;4城市分布的四类基本象限,伴随时间因素,存在转换与演变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曹芳东 黄震方 周玮 徐敏
运用GIS技术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数据,探讨了转型时期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及异质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基于半变异函数进行了空间异质性格局的模拟。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总收入及其增长空间格局集聚态势差异显著,以上海和南京为中心的集聚区表现异常凸显。同时,空间滞后模型检验发现,最小二乘法估计的F统计量均大于100,拟合优度在0.8以上,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残差通过1%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卫嫚 黄泰
乡村旅游地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精准把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多维特征,系统解析其促进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机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城乡共富理论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结果—共生效应—共生目的”的链式因果理论框架,解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对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加深城乡共生关系和提升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水平,但呈不均衡发展特征,形成“核心—边缘”等级层次的空间布局。(2)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能够线性地促进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旅游人才建设、旅游市场拓展、空间景观整合、旅游资源配置形成共生新能量以增强促进效应。由于乡村处于物质富裕积累时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旅游市场拓展机制发挥最高的中介促进效应。(3)不同城市规模的城乡共生单元内,人口、土地、产业共生环境进行差异化融合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相比于中小城市,大城市促进效应更高。大城市以产业为核心共生环境,并在人口规模优势下激活旅游市场和培养旅游人才,而中小城市以人口为核心共生环境,人口回流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从而大中小城市均能实现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立足乡村旅游发展情景深入研究,可为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前瞻性思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涛 张伊娜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城市和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基于财富500强外资制造业企业数据,从产业价值区段的视角,运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参与全球劳动分工的时空演化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分支机构的价值链层次不断提升,推动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则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状态,无助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晓洋
文化转型下的城镇化发展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和空间层次构造上的变化和迁移,具体表现为各个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以往研究中较少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本文收集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随机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验证了所提出的6个理论假设。结论显示,城镇化发展在邻近都市中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影响文化转型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对外贸易度对城镇化程度有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城镇化程度受人均GDP和金融服务影响并不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梅 张彩莉 李建豹
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窗口分析法、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波动变化趋势。分区域来看,二者均呈现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明显。(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双变量全局Moran’s I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M”型,二者总体空间依赖特征明显。2010年以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增加,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和浙北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和皖北地区。(3)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对外贸易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政府规模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兰 王嘉炜 曹贤忠 郭艺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对象,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模型等分析工具,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演变过程,考察其中发挥关键耦合作用的子系统与要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镇化经历了以核心城市为发端、沿交通干线延伸,最终泛均质化的演变过程;科技创新进程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但二者时空演变规律呈现出高度的过程拟合特征;(2)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随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更为关键;(3)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耦合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且随时间推移呈现空间分异特点;耦合重点随时间推移变动且更加聚焦,社会发展程度是科技创新和城镇化耦合的关键。研究指出,重视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建设、重视区域创新扩散通道建设和区域社会互通、重视基于过程拟合的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耦合点发现将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城镇化 耦合机制 长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