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36)
2023(14571)
2022(12858)
2021(11975)
2020(10250)
2019(23523)
2018(23123)
2017(45258)
2016(24150)
2015(27231)
2014(27040)
2013(26349)
2012(23818)
2011(21109)
2010(20796)
2009(18855)
2008(17971)
2007(15300)
2006(13275)
2005(11032)
作者
(67052)
(55862)
(55436)
(52660)
(35736)
(26990)
(25152)
(21895)
(21237)
(19709)
(19340)
(18609)
(17619)
(17373)
(17256)
(16814)
(16805)
(16605)
(16065)
(15901)
(13656)
(13459)
(13422)
(12754)
(12489)
(12399)
(12207)
(12201)
(11133)
(11055)
学科
(97013)
经济(96899)
管理(68324)
(66057)
(54864)
企业(54864)
方法(50225)
数学(43922)
数学方法(43387)
(25639)
(24786)
中国(24465)
业经(20740)
地方(19584)
(19399)
农业(17304)
(16832)
贸易(16824)
(16213)
理论(15921)
(15821)
财务(15751)
财务管理(15710)
(15125)
企业财务(14923)
技术(14849)
环境(14822)
(14490)
(13055)
金融(13052)
机构
大学(335482)
学院(334299)
管理(138093)
(131762)
经济(128995)
理学(121065)
理学院(119746)
管理学(117605)
管理学院(116985)
研究(105788)
中国(76888)
(69581)
科学(66153)
(59556)
(50659)
(50498)
业大(49824)
财经(49150)
中心(48943)
(46769)
研究所(46592)
(45001)
(44614)
师范(44200)
北京(43319)
经济学(39970)
农业(39362)
(39279)
(38078)
财经大学(37066)
基金
项目(240234)
科学(189788)
基金(176159)
研究(174358)
(153364)
国家(151903)
科学基金(131959)
社会(110912)
社会科(105165)
社会科学(105136)
基金项目(94211)
(93270)
自然(86841)
自然科(84827)
自然科学(84803)
自然科学基金(83292)
教育(80295)
(78130)
资助(73189)
编号(70518)
成果(55198)
(52998)
重点(52948)
(50356)
(49582)
课题(47422)
科研(46377)
创新(46220)
教育部(45891)
国家社会(45774)
期刊
(135258)
经济(135258)
研究(92219)
中国(55048)
学报(51979)
科学(48365)
管理(48047)
(45049)
(44079)
大学(40142)
学学(37942)
教育(33743)
农业(31561)
技术(28763)
(24945)
金融(24945)
财经(23060)
业经(22994)
经济研究(21327)
(19570)
问题(18055)
图书(17003)
理论(15981)
科技(15957)
(15908)
(15447)
技术经济(15381)
统计(15056)
资源(14921)
商业(14890)
共检索到464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柏文  
文献综述表明旅游影响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负面影响的研究,缺憾之一是"旅游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打洛镇的旅游后现象是一种目前中国城镇旅游的典型现象——旅游"废都"现象。基于经典的旅游影响研究范式以及田野调查,显示旅游"废都"意味着旅游衰败之后城镇"经济失力、社会失调、文化失色、环境失衡",并导致"物价虚高、资产闲置、文化涵化、环境恶化"。为避免"废都"陷阱,可以通过构建"TDD-DI对冲机制"从而实现对旅游"废都"现象的防治,实现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媛媛  颜节礼  
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的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对非遗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评估法与层次分析法测算指标权重,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模糊打分得到各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潜力集中于Ⅱ、Ⅲ等级,总体品位突出,开发潜力大。南京的民俗类、苏州传统美术与表演艺术类优势明显,无锡、常州、镇江三市整体相对薄弱。除少数项目与旅游有较好的结合,大多项目囿于专业市场,但有较大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最后结合具体项目分类别提出非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左雨芳  王育红  徐君  冯锋  
[目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战略,全域旅游目前正在我国高位推进、大力实施,在空间上已形成涉及省市县三个层次,覆盖1000多个县的宏大格局。本文以省份为单位开展研究,旨在理清我国大陆31个省份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特征及彼此差异,为全域旅游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和方法参考。[方法]采用GeoDatabase模型设计建立全域旅游区空间数据库,从规模度、均衡度两个维度界定选择空间格局测度模型,通过变异系数、折线图、分级图分析描述省际差异程度、等级与分布。[结果]研究发现,(1)31个省份的全域旅游区在多项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尤以示范区通过率、密度指数差异最为显著。(2)31个省份的全域旅游区在空间格局上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聚集型分布态势,尤以青海省示范区最为集中。[结论]我国全域旅游区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引领全域旅游区建设的先行示范标杆相对较少,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贯彻落实力度,有效促进全域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平衡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爱霞   潘海岚   王晓琴  
加快口岸由“通道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对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进行学理性探讨,依托层次分析思想构建测度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边境口岸数量多、类型丰富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21年数据,运用CRITIC权重法,对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趋势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口岸经济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提升显著,创新发展有待加强,共享作用显现,绿色发展不平稳,岸城协调性不足。推动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转变发展理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岸岸、岸城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强口岸开放发展能力,以此推进云南口岸现代化建设进程。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史文文  张鑫  
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用DH算法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用GF算法综合评价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的丰富度。结果表明:在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指标权重方面,养生旅游资源自身条件的权重值最高;在综合评价方面,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7.252分,处于良好等级。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挖掘自然养生资源的价值、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养生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特色产业与养生文化的融合等相关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邱守明  聂铭  朱永杰  
基于2016年7月~8月在云南省4个国家公园的432份农户调查问卷,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前后,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农户和未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农户在收入方面发生变化的差异。从基本回归结果看,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前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较,人均总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均财产性收入虽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加,但是与是否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无关;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户的人均经营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没有显著性影响。在增加了控制变量后,结果显示,农户的读书时间、家庭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时间正向影响农户的人均总收入,家庭人口数对农户人均总收入有负向影响;家庭人口数、耕地面积和参与时间对人均财产性收入有正向影响;参与时间会正向影响人均工资性收入,家庭人口数对人均工资性收入有负面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邱守明  聂铭  朱永杰  
基于2016年7月8月在云南省4个国家公园的432份农户调查问卷,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前后,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农户和未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农户在收入方面发生变化的差异。从基本回归结果看,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前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较,人均总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均财产性收入虽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加,但是与是否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无关;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户的人均经营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没有显著性影响。在增加了控制变量后,结果显示,农户的读书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现红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把市场需求特征(变量)和选择的入境口岸(样本)载荷同时反映在同一坐标轴平面上,分析旅华外国游客入境口岸选择规律。研究表明:①受区位和航空通达性影响,洲际游客入境口岸选择较为集中,而洲内游客入境口岸相对分散。②初次访华的观光型客源多选择从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的北京入境,多次访华的商务型客源主要从传统商业城市和改革开放"窗口"广州入境,二次访华的休闲度假型客源选择从上海入境则得益于长三角的整体优势。③入境口岸选择对游客后继行为影响显著,从北京入境的游客在华停留时间和旅游线路较长,从广州入境的游客多把广州作为单一的目的地且停留时间较短,从上海入境的旅游者访华次数和停留时间居于两者之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现红  
旅游目的地选择一直是旅游管理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整个选择过程是系统分量(目的地属性)和随机分量(游客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2008年5-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航空枢纽口岸采集到的第一手意愿性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二项Logistic离散选择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入境游客西向扩散的影响因素,认为游客的职业、旅华时间、家庭结构、旅游方式、结伴方式、旅游动机、旅华花费、入境口岸、受到尊重等特性显著影响其西扩的概率。同时,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准确率达到72.5%,对于我国区域旅游联合,特别是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邱守明  朱永杰  
云南省在国内率先进行国家公园试点,在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当地社区农户的态度,而农户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又与旅游影响感知紧密相关,研究旅游影响感知如何影响旅游态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通过层级回归方法,在控制了个人及家庭特征的影响基础上,研究了云南省4个国家公园432户农户的生态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对其生态旅游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文化影响感知和环境影响感知均对其生态旅游态度有显著影响,文化影响感知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影响感知、经济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魏颖  马耀峰  李创新  
本研究以东部典型入境口岸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从节点、方向及路径三个角度研究上海市入境旅游流的路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海作为入境口岸的入境旅游流扩散人次排前十的节点城市依次为:北京、西安、杭州、成都、南京、桂林、广州、昆明、苏州、深圳;按照旅游流扩散方向可将入境旅游流扩散方向分为四类:北向、南向、西北向和西南向,并在每个方向上分别归纳出4条扩散路径,其中上海→北京→西安这一路径人数比例最高,上海→成都→西安→北京次之,上海→西安→北京处于第三位;同时研究显示,入境旅游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朝晖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始于1983年的洛阳牡丹花会,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节庆后,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文化节对洛阳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继往开来的城市公共空间、另辟蹊径的城市文化供给、俯拾仰取的城市旅游经济、因势利导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相得益彰的城乡协调发展,为公共服务和文化发展贡献较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朝晖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始于1983年的洛阳牡丹花会,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节庆后,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文化节对洛阳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继往开来的城市公共空间、另辟蹊径的城市文化供给、俯拾仰取的城市旅游经济、因势利导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相得益彰的城乡协调发展,为公共服务和文化发展贡献较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刘婷  
研判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释放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刻意义。以第一、二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揭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深层次驱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东南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数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西北侧;2)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平均密度省际分布不均衡,环核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3个密度核心区;3)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居民幸福指数、高等级景区数量、交通设施与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回归系数正负值比重、高低值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刘婷  
研判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释放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刻意义。以第一、二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揭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深层次驱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东南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数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西北侧;2)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平均密度省际分布不均衡,环核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3个密度核心区;3)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居民幸福指数、高等级景区数量、交通设施与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回归系数正负值比重、高低值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