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13)
- 2023(7725)
- 2022(6687)
- 2021(6123)
- 2020(5569)
- 2019(12877)
- 2018(12695)
- 2017(24341)
- 2016(13863)
- 2015(15558)
- 2014(15834)
- 2013(16042)
- 2012(15270)
- 2011(13757)
- 2010(13813)
- 2009(12830)
- 2008(13120)
- 2007(12145)
- 2006(10157)
- 2005(9169)
- 学科
- 济(55537)
- 经济(55484)
- 业(37204)
- 管理(37028)
- 企(29850)
- 企业(29850)
- 方法(29362)
- 数学(26070)
- 数学方法(25807)
- 财(16400)
- 农(15228)
- 学(14807)
- 中国(12939)
- 务(11049)
- 财务(11028)
- 财务管理(11001)
- 制(10716)
- 业经(10669)
- 贸(10603)
- 贸易(10603)
- 企业财务(10493)
- 易(10306)
- 地方(10282)
- 农业(10044)
- 和(9183)
- 银(8868)
- 银行(8809)
- 融(8379)
- 金融(8377)
- 行(8299)
- 机构
- 大学(205759)
- 学院(204312)
- 济(79393)
- 经济(77572)
- 管理(73237)
- 研究(73167)
- 理学(63099)
- 理学院(62322)
- 管理学(61019)
- 管理学院(60660)
- 中国(53206)
- 科学(49703)
- 农(47635)
- 京(43689)
- 所(40374)
- 农业(38394)
- 业大(37783)
- 财(37290)
- 研究所(37155)
- 中心(33678)
- 江(31337)
- 财经(29900)
- 北京(27265)
- 经(27076)
- 范(25740)
- 院(25427)
- 师范(25331)
- 州(25064)
- 农业大学(24772)
- 经济学(24734)
- 基金
- 项目(138469)
- 科学(105522)
- 基金(99102)
- 研究(93064)
- 家(90410)
- 国家(89722)
- 科学基金(73309)
- 社会(56418)
- 省(54722)
- 社会科(53389)
- 社会科学(53365)
- 基金项目(52677)
- 自然(50457)
- 自然科(49206)
- 自然科学(49180)
- 自然科学基金(48318)
- 划(47419)
- 教育(42881)
- 资助(41501)
- 编号(36632)
- 重点(32478)
- 部(30589)
- 成果(30260)
- 发(29689)
- 计划(29207)
- 创(28192)
- 科研(27874)
- 创新(26555)
- 科技(26272)
- 课题(25856)
共检索到294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江湖 呼天明 王佺珍 胡晓宁 朱勇 郑红梅 曹仲华 边巴卓玛 苗彦军
【目的】探讨施N量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施N量为0(CK),50,90,130,170,210,250,290和330 kg/hm2共9个处理,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各处理垂穗披碱草的每m2生植枝数(X1)、每生植枝小穗数(X2)、每小穗小花数(X3)、每小穗种子粒数(X4)、种子千粒重(X5)和每公顷种子产量(Z),分析施N量与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施N量与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的种子产量、每m2生殖枝数和种子千粒重间极显著相关;每m2生殖枝数和种子千粒重均与种子产量间极显著相关,每m2生殖枝数与种子千粒重极显著相关,每小穗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龙建廷 许赵佳 苏志刚 王明涛 苗彦军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既是优质牧草,也是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巴青垂穗披碱草是西藏第1个野生牧草驯化品种,为提高巴青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明确巴青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本研究以3个种子产量指标与7个农艺性状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巴青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与分蘖数、平均旗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综合农艺性状指标变量V1和V2,分蘖数和株高结构系数相对较大,可见分蘖数与株高是决定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基于逐步回归法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穗数、平均穗粒数极显著相关(P <0.01);平均穗粒数与单株穗数、种子长度、平均拔节数、株高、平均旗叶长显著相关(P <0.05);单株穗数与种子长度、芒长、平均拔节数显著相关(P <0.05)。因此或可通过增加旗叶长来增加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进而提高巴青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永强 张俊超 赵旭红 张宗瑜 张建全 王彦荣 谢文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彭语洛 周青平 陈仕勇 陈有军 李亚萍 田莉华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青藏高原的30份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筛选出的16对引物共获得了116个等位基因位点,9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率(PPB)为79.75%,多态性信息(PIC)含量为0.063~0.325,平均值为0.18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介于0.692~0.976,平均值为0.828。2)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804处,30份供试材料可聚为四大类,单独聚为一类的09-214表现出与其他材料较远的亲缘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UPGMA结果基本一致。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大部分材料的遗传背景较为单一,群体划分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部分保持一致。研究显示,供试种质材料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材料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特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可为垂穗披碱草的保护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及优良基因的挖掘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仕勇 马啸 张新全 朱永群
试验采用田间直接鉴定法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对来自青藏高原地区的5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麦角病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之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发病率为0%~95%,平均值27.68%。通过发病率及病情分级计算病情指数来划分抗病类型,其中高抗材料(HR)占41.07%,抗病材料(R)占19.64%,中抗材料(MR)占30.36%,感病材料(S)占8.93%,高感材料(HS)为0,大部分的材料对麦角病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此外,对麦角病病情指数等参数与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其与株高、花序长、叶长、叶宽等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垂穗披碱草麦角病抗性评价及相关育种...
关键词:
垂穗披碱草 青藏高原 麦角病 抗性评价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仇春辰 胡雨彤 严涵 赵婷婷 张一 周小国 郭亮 廖雨
种植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过程中会发生发芽率低、分蘖低甚至颗粒无收的现象,而增施氮肥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善这种情况,另外在何时收获羊草能得到最大的种子产量仍有待研究。为此,本研究开展施氮量(分别为0、150、300 kg·N·hm~(-2)·a~(-1))和收获时间(分别为盛花期后25天、30天、35天、40天、45天)对羊草种子产量影响的试验,以明确新疆羊草的施氮量和最佳收获时间。结果表明:(1)施氮量和收获时间对羊草种子发芽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显著影响。收获时间为盛花期后35天的处理与收获时间为盛花期后40天、45天的处理相比,羊草种子发芽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没有显著的变化。第一次采样中,150 kg·hm~(-2)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比0 kg·hm~(-2)处理和300 kg·hm~(-2)处理分别增加了31.25%和12.51%;(2)不同施氮量和收获时间对羊草各部位全氮、全磷均有提高。在新疆羊草种子生产时,适宜的施氮量是150 kg·hm~(-2),最佳收获时间为盛花期后35天。
关键词:
羊草 施氮量 收获时间 种子产量 发芽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铁军 韩建国 赵守强 岳薇
以扁穗冰草为材料,通过肥料的施用与行内疏枝组合处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限制扁穗冰草种子产量的主要营养元素依次是氮、磷、钾。连续2年施氮,种子产量显著增加,秋施N45kg/hm2、春施N90kg/hm2、行内疏枝到45cm的扁穗冰草种子产量最高达924.3kg/hm2;同一施氮量下,秋春季2次施氮的扁穗冰草种子产量高于春季一次施氮处理,另外,氮、磷、钾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扁穗冰草种子产量。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是影响扁穗冰草种子产量的主要组成因素,秋季施氮可以显著增加第二年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春季施磷有利于生殖枝数、小穗数、种子千粒重增加;春季施钾可以增加每小穗小花数、每小穗种子数及种子千粒重,疏行处理可...
关键词:
扁穗冰草 种子产量 生殖枝 施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何斌 张敏 王彦龙 刘颖 马玉寿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施肥量及行距处理下,第2年种子产量以播种量22.5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150.0 kg·hm~(-2),行距30.0 cm的组合模式最高,产量为130.78 kg·hm~(-2)。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来看,种子产量与穗宽、每生殖枝小穗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和每生殖枝结实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穗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小花数、小穗数及千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栽培技术,增加发草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和小花数来提高发草种子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许文博 王美宁 田沛
本研究以分离自甘肃(菌株1)、青海(菌株41D)、四川(菌株111)的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种子中内生真菌菌株的发酵液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浓度(20%、60%、100%)发酵液处理下未带菌(E-)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子的萌发情况以及胚根、胚芽的生长状况,以探寻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发酵液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作用不同,同时其促进或抑制作用与发酵液浓度有关。浓度为20%时,菌株111发酵液处理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浓度为60%和100%时,3株内生真菌发酵液处理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5)。结果表明,随着内生真菌发酵液浓度的变化,其作用不同,对非宿主垂穗披碱草种子的萌发及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分离自不同地理区域宿主的菌株的作用表现不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卫红 刘大林 苗彦军 徐雅梅 陈鸣晖 邵将
干旱是制约西藏牧草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本研究以西藏野生赖草(Leymus secalinus)和披碱草(Elymus nutans)作为试验材料,探究两种野生牧草抗旱能力的强弱,以期为西藏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恢复和栽培草地建植时草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两种野生牧草的株高增长速率、植株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随干旱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0.05);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文雅 周培 张忠雪 段媛媛 冯甘霖 邓雨森 郭正刚
施氮和灌溉是提高牧草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0、200和400 mg·kg–1)和灌溉量(土壤饱和持水量的35%~40%、 60%~65%、 75%~80%)互作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生物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垂穗披碱草株高、分蘖数、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呈显著增加趋势(P 0.05)。随灌溉量增加,垂穗披碱草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
关键词:
灌溉量 施氮量 垂穗披碱草 生物量 互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潘多锋 张瑞博 李道明 高超 王建丽 申忠宝 李佶恺 张睿 张举梅
以农菁4号羊草(Leymus chinensis ‘Nongjing No.4’)为对象,研究不同施氮期(上年秋季施肥、当年春季施肥、当年秋季和春季分次施肥以及不施肥)和收获期(盛花期后21、24、27、30、33、36、39、42和45 d)对羊草种子产量、影响因素(抽穗率和结实率)和质量(发芽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以明确黑龙江地区羊草种子生产适宜的施氮时期和收获时期。结果表明:施氮肥显著增加羊草种子的产量(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佺珍 韩建国 周禾 刘富渊 仲勇
采用多区组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大样本岭回归分析求出6种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因子与产量的岭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除蓝茎冰草的模型外,其他5种禾本科牧草的模型中,提高任1个种子产量因子,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种子产量。6个模型中,5个种子产量因子每提高1个单位对其种子产量的提高大小排序为单粒种子重>每小穗种子粒数>每小穗小花数>每生殖枝小穗数>生殖枝数。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武慧娟 张榕 耿小丽 李德明 付萍 周栋昌 高占琪 刘乾
2020-2021年,本研究分析比较了甘肃省通渭县不同播种量(7.5、15、22.5和30 kg·hm~(-2))和行距(30、60、90和120 cm)对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实际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甘肃红豆草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行距是影响红豆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行距60和90 cm时,种子产量显著高于行距30和120 cm (P <0.05),播种量则对种子产量影响不显著。受二者交互作用影响,在行距60 cm+播种量22.5kg·hm~(-2)组合时红豆草种子产量达到最高,为1 423.81 kg·hm~(-2)。同时,行距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分枝数、有效分枝数、每花序荚果重、千粒重具有显著影响(P <0.05),播种量对分枝数、有效分枝数、每花序荚果重、每株荚果重和千粒重同样影响显著(P <0.05)。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每花序荚果数、每花序饱满荚果数、空瘪率、每花序空瘪荚果数、每株荚果重、分枝数和千粒重是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综上,红豆草种子实际生产中,以行距60 cm+播种量22.5 kg·hm~(-2)组合最佳,同时可通过减少每花序空瘪荚果数,降低空瘪率,增加每花序荚果数、分枝数以及提高每株荚果重和千粒重等方式来提高种子产量,但要注意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众 云锦凤 逯晓萍 王润莲 温超 贾利霞
2002-2003年在内蒙古正蓝旗草籽繁殖场进行了田间试验,旨在探索当地自然气候和生产条件下,蒙古冰草种子田的适宜播种技术。经播种行距、种肥量和播种量三因子三位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条播行距是影响蒙农1号蒙古冰草种子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种肥量和播种量为次要因子。建植蒙农1号蒙古冰草种子田时,条播的最适行距为38 cm;用撒可富作种肥的适宜施用量为157.8 kg/hm2;播种量13.3~52.6 kg/hm2为宜。
关键词:
行距 种肥量 播种量 蒙古冰草 种子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