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82)
- 2023(8653)
- 2022(7254)
- 2021(6378)
- 2020(5273)
- 2019(11742)
- 2018(11025)
- 2017(20341)
- 2016(11259)
- 2015(12179)
- 2014(11672)
- 2013(11483)
- 2012(10590)
- 2011(9515)
- 2010(9388)
- 2009(8285)
- 2008(8041)
- 2007(7065)
- 2006(6089)
- 2005(5069)
- 学科
- 济(46048)
- 经济(46005)
- 管理(29879)
- 业(29236)
- 企(21556)
- 企业(21556)
- 方法(20824)
- 数学(19062)
- 数学方法(18922)
- 农(14307)
- 地方(11494)
- 财(11294)
- 贸(11125)
- 贸易(11122)
- 中国(10964)
- 易(10847)
- 学(10717)
- 业经(10049)
- 农业(10041)
- 环境(8629)
- 技术(7388)
- 制(6990)
- 划(6603)
- 务(6359)
- 财务(6357)
- 财务管理(6349)
- 融(6331)
- 金融(6329)
- 产业(6294)
- 银(6064)
- 机构
- 学院(161166)
- 大学(160117)
- 济(66410)
- 经济(65267)
- 研究(59542)
- 管理(58944)
- 理学(52312)
- 理学院(51623)
- 管理学(50639)
- 管理学院(50371)
- 农(42019)
- 中国(41317)
- 科学(41311)
- 农业(34185)
- 业大(33469)
- 京(32282)
- 所(31938)
- 研究所(30030)
- 财(27662)
- 中心(26516)
- 财经(22990)
- 农业大学(22989)
- 江(22807)
- 省(21469)
- 院(21400)
- 经(21174)
- 经济学(21112)
- 科学院(19826)
- 经济学院(19602)
- 范(19458)
- 基金
- 项目(123153)
- 科学(95836)
- 基金(91054)
- 家(85020)
- 国家(84387)
- 研究(78578)
- 科学基金(70170)
- 社会(52084)
- 社会科(49608)
- 社会科学(49591)
- 基金项目(49300)
- 省(49055)
- 自然(48727)
- 自然科(47612)
- 自然科学(47592)
- 自然科学基金(46772)
- 划(41808)
- 资助(36115)
- 教育(35142)
- 重点(28849)
- 编号(27759)
- 发(26742)
- 计划(26483)
- 部(26262)
- 创(25753)
- 科研(24319)
- 创新(24262)
- 科技(23831)
- 国家社会(22938)
- 业(22920)
共检索到222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育林 郑圣先 黄建余 聂军 谢坚 向艳文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分别施以0,112.5,150.0,187.5 kg/hm~2的K_2O)对水稻单产和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双季稻区稻田中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较高,土壤供钾能力强,土壤中钾基本上能够满足水稻对钾素营养的需要,能够获得较高的单产,施钾效果不显著.在2类双季稻区土壤上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施用钾肥的.由差值法测得,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早稻NPK_1,NPK_2,NPK_3处理的平均钾素利用率分别为28.8%,43.0%,晚稻NPK_1,NPK_2(1-1),NPK_3处理的分别为44.4%,26.5%.在每季水稻施钾量...
关键词:
钾肥 双季稻区 湖南 钾肥效应 钾素平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海艳 廖育林 鲁艳红 聂军 谢坚 杨曾平 周兴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丘陵双季稻区红黄泥田和黄泥田2种土壤4个水平钾肥用量(记为K0、K1、K2、K3)与2个水平氮肥用量(中量氮肥水平N1和高量氮肥水平N2)配施(共6个施肥处理N1K0、N1K1、N1K2、N1K3、N2K0、N2K3)对早、晚稻产量、钾素吸收利用、钾素平衡、土壤钾素含量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早稻K0、K1、K2、K3分别为0、105、150、195 kg/hm2(K2O,下同),晚稻分别为0.0、136.5、195.0、253.5 kg/hm2;早稻N1、N2分别为150、195 kg/hm2(N,下同),晚稻分别为180、234 kg/hm2。结果表明:1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
关键词:
钾肥 钾肥效应 钾素平衡 双季稻 湖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海燕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周兴 谢坚 杨曾平
采用7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种植制度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植株氮、钾吸收量及种植体系中氮、钾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与化肥合理配施可提高早、晚稻产量,80%化肥与20%紫云英配施(20%G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早、晚稻两季总产较施100%化肥(100%CF)处理增产8.3%,其次为60%化肥配施40%紫云英(40%GM)处理,增产6.0%;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增加是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紫云英与化肥合理配施可促进早、晚稻对氮素和钾素的吸收,20%GM和40%GM早、晚稻稻谷和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旭 计小江 李超英 吴春艳 杨生茂 刘玉学 吕豪豪 陈义
【目的】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土壤自然供钾力、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为农田钾素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施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利用20年稻麦水旱轮作定位试验数据,研究大麦和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含钾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制稻麦轮作系统中,20年不施肥(CK)的作物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8.24和9.22 t·hm-2,其相当于相应轮作体系平衡施肥(NPK)的75.6%和71.9%,因此施肥对作物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24.4%和28.1%,施钾肥对作物籽粒产量提高的贡献分别为11.8%和14.0%。...
关键词:
长期 水稻 大麦 钾素 效率 平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坚雄 隋鹏 李媛媛 高旺盛 陈源泉 杨光立 肖小平 汤文光 唐海明
以湖南双季稻区双季稻-马铃薯(CT1)、双季稻-黑麦草(CT2)、双季稻-紫云英(CT3)、双季稻-油菜(CT4)、双季稻双免栽培(CT5)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单位面积投入、单位面积产量、单位经济效益的环境影响三个角度评价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环境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从单位面积物质投入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3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较对照模式(双季稻-冬闲,CK)低4.72%,而其他模式则比CK高出11.95%-45.20%,平均增加了29.02%;从单位面积产量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5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比CK高34.55%,而其他模式则比CK低1.5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聂鑫 鲁艳红 廖育林 程会丹 曹卫东 聂军
采用11年(2008—2018年)绿肥定位试验,研究氮钾减施20%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15 000、22 500、30 000、37 500 kg/hm~2)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显著增加,产量可持续指数提高,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间的11年平均产量和产量可持续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分析2018年的数据,与当地的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30 000 kg/hm~2能显著提高早稻生物量、氮素积累量、化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晚稻稻草生物量、稻谷氮素积累量、总投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适量氮钾减施翻压紫云英可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在本研究中,氮钾减施20%时翻压紫云英30 000 kg/hm~2较适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聂鑫 鲁艳红 廖育林 程会丹 曹卫东 聂军
采用11年(2008—2018年)绿肥定位试验,研究氮钾减施20%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15 000、22 500、30 000、37 500 kg/hm~2)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显著增加,产量可持续指数提高,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间的11年平均产量和产量可持续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分析2018年的数据,与当地的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30 000 kg/hm~2能显著提高早稻生物量、氮素积累量、化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晚稻稻草生物量、稻谷氮素积累量、总投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适量氮钾减施翻压紫云英可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在本研究中,氮钾减施20%时翻压紫云英30 000 kg/hm~2较适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宜伦 谭金芳 韩燕来 苗玉红
在潮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量和钾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钾肥能明显提高夏玉米产量,增产率为4.68%~14.35%;夏玉米植株钾素积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到灌浆期植株钾积累量持续增加;钾生理效率、钾素吸收效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当季回收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少。从钾肥增产增收和钾素利用效率方面综合考虑,以施钾量150 kg.hm-2效果相对最佳,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可增产1080 kg.hm-2,增收949元.hm-2,产投比为2.76,每公斤K2O增产7.09 kg夏玉米,钾肥当季回收率为37.26%。
关键词:
潮土 夏玉米 钾肥 产量 钾肥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文军 彭保发 杨奇勇
【目的】土壤有机质及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洞庭湖区典型双季稻轮作水稻土总有机碳、全氮积累及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特征,为稻田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平台,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化肥(CF)、施氮钾化肥(NK)、均衡施氮磷钾化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影响下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积累效应、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26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玮 严玲玲 傅志强 徐莹 郭慧娟 周梦瑶 龙攀
【目的】探讨有利于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播期,通过对比不同播期对早晚稻产量和光热资源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熟型双季稻对播期响应的敏感性。【方法】以双季稻主产区湖南省通过审定的主推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8年至2019年早晚稻各设置3个播期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分析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气象资料,比较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的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随着播期推迟,早晚稻通过缩短播种—始穗阶段的天数使生育期缩短,早稻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对中熟早稻和迟熟早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晚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迟熟晚稻对播期推迟的响应比中熟晚稻快;2018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73%、4.4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1.28%、-1.77%,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64%、8.1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14%、13.25%;2019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增加0.36%、10.36%,光能利用率分别增加1.53%、12.52%,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72%、6.09%,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58%、6.21%。【结论】播期对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早稻播期宜适当推迟、晚稻播期适当提前有利于光热资源效率的提高,双季稻周年以早稻第Ⅱ播期+晚稻第Ⅱ播期组合的综合效率较高,品种搭配以迟熟早稻和中熟晚稻组合的综合效益较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海明 程爱武 徐一兰 郭立君 李微艳 肖小平 汤文光 孙继民
以湖南双季稻区连续27 a定位试验为基础,在早稻均施N 142.5 kg/hm2、P2O5 54.0 kg/hm2、k2O 63.0 kg/hm2,晚稻均施N 157.5 kg/hm2、P2O5 27.0 kg/hm2、k2O 81.0 kg/hm2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了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3种施肥模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水稻群体根系、地上部总干重、茎和穗群体干物质重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叶群体干物质重量表现为30%有机肥>60%有机肥>无肥。根系干重占植株总干物质重量的比...
关键词: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干物质 比例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柯鑫 罗尊长 董春华 孙梅 洪曦 谢宜 周旋 刘杰 孙耿
为探究化肥氮钾减施配合紫云英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处理(100%化肥)为对照,研究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早稻减施20%,30%,40%化肥氮和同时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及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减施比例下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均能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年产量,且以减施30%化肥氮、40%化肥钾处理(T4)效果较好。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T4的水稻年产量增加4.5%,早稻稻谷增产6.8%,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降低7.8%,23.9%,21.0%,9.5%,Ci提高19.5%;其晚稻稻谷增产2.0%,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提高27.0%,55.3%,14.8%,13.4%,Ci降低1.6%;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研究结果,对指导双季稻田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化肥氮钾减施、水稻增产和地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尧 卓莉 易沵泺 叶涛
本文基于MODIS数据,构建并分析了湖南省典型地物的植被指数及地表水分指数的时序曲线,利用分类回归树区分单、双季稻像元,并使用转折点法和最大变化斜率法提取双季稻的主要生育期。结果表明,湖南省内双季稻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湘江流域株洲以下、衡阳以上河段的干流及各级支流周边的平原区,以及永州、郴州境内阳明山和南岭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单季稻主要分布在双季稻种植区外围,湘西州、怀化市等地的山间谷地也有种植。双季稻生育期在空间上保持了较好的相对一致性。洞庭湖以南平原区以及湘南山地丘陵区的各阶段生育期均早于省内其他地区,而洞庭湖区东北部、娄底、邵阳等地则相对滞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单、双季稻及生育期的分布都较为破碎,且空间镶嵌程度较高。上述结论可为后续开展湖南省水稻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风险研究提供支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艳 谢如林 黄金生 周柳强 区惠平 朱晓晖 谭宏伟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广西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确定广西早晚稻施用氮磷钾锌肥的效应及水稻最高产量施肥量和最佳效益施肥量提供参考。试验设不施肥(CK)、优化施肥(OPT)、不施氮肥(-N)、不施磷肥(-P)、不施钾肥(-K)、不施锌肥(-ZN)、农民习惯(COM)共7个处理,分析水稻植株氮、磷、钾、锌等养分以及实际产量。结果表明,OPT处理的水稻稻谷产量最高,为6427.5~6622.5 Kg/hM~2;OPT处理对养分的吸收量在各施肥处理中是最高的,分别为N 109.05 Kg/hM~2、P_2O_551.15~61.35 Kg/hM~2、K_2O 199.95~211.65 ...
关键词:
广西 施肥效应 养分吸收 水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坚 郑圣先 杨曾平 聂军 廖育林 吴小丹 向艳文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化和保持作物生产力这4项土壤功能。运用专家小组打分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功能和指标的权重,用非线性评分模型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测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0和1之间)评分。【结果】结果表明,8个试验区高产水稻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中产水稻土的物理质量比较好,但生物化学质量较差;低产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均较差,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供应、贮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