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4)
2023(3869)
2022(3146)
2021(2656)
2020(2196)
2019(4683)
2018(4347)
2017(6966)
2016(4308)
2015(4597)
2014(4567)
2013(4410)
2012(4182)
2011(3506)
2010(3580)
2009(3230)
2008(3445)
2007(3281)
2006(2712)
2005(2375)
作者
(14162)
(12048)
(11800)
(11186)
(7530)
(5750)
(5331)
(4697)
(4562)
(4337)
(4286)
(3972)
(3962)
(3818)
(3815)
(3802)
(3613)
(3606)
(3582)
(3445)
(3177)
(2936)
(2934)
(2763)
(2735)
(2694)
(2665)
(2657)
(2523)
(2458)
学科
管理(17635)
(14618)
(13352)
企业(13352)
(13217)
经济(13210)
(7700)
(6374)
财务(6367)
财务管理(6355)
企业财务(6077)
方法(4578)
中国(4280)
业经(4019)
(3880)
数学(3735)
(3703)
数学方法(3663)
(3385)
(2909)
地方(2796)
(2693)
银行(2668)
农业(2632)
技术(2469)
(2440)
(2429)
(2426)
理论(2341)
(2280)
机构
学院(59036)
大学(59034)
研究(21726)
管理(20959)
(19747)
经济(19168)
理学(17814)
理学院(17593)
管理学(17183)
管理学院(17106)
中国(16459)
(15406)
科学(14962)
(13232)
农业(12425)
业大(12381)
(11971)
(11339)
研究所(10852)
中心(10054)
(9867)
(9526)
财经(8356)
北京(8305)
(8266)
农业大学(8013)
(7875)
技术(7730)
(7557)
(7208)
基金
项目(41653)
科学(31509)
基金(29221)
(27731)
国家(27532)
研究(26735)
科学基金(22565)
(17149)
自然(16278)
社会(16148)
自然科(15914)
自然科学(15906)
自然科学基金(15606)
基金项目(15380)
社会科(15297)
社会科学(15293)
(14607)
教育(12738)
资助(11819)
重点(10288)
编号(9866)
计划(9252)
(8776)
(8766)
科技(8622)
(8487)
科研(8334)
(8173)
成果(8126)
创新(7990)
期刊
(23322)
经济(23322)
研究(16543)
中国(15250)
学报(14739)
(13885)
(11292)
科学(11170)
大学(10504)
学学(10135)
农业(9468)
管理(8628)
教育(7250)
(5672)
(5135)
金融(5135)
技术(4936)
会计(4590)
业大(4509)
财会(4121)
(4120)
财经(4112)
农业大学(3719)
业经(3578)
经济研究(3553)
(3516)
林业(3349)
科技(3279)
通讯(2896)
会通(2891)
共检索到93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妍  冯金玲  吴小慧  黄蓝明  吴娟  陈宇  赵城昊  杨志坚  
[目的]对不同氮磷钾施肥条件下闽楠幼苗根系形态和苗木质量进行研究,为闽楠壮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年生闽楠盆栽实生苗为材料,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法,设氮、磷、钾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不施肥和低、中、高施肥4个水平,其中中水平为常用施肥量(当地N、P_2O_5和K_2O的常用施肥量分别为0.532,0.133和0.356 g/株),低水平为中水平的0.5倍,高水平为中水平的1.5倍,共计14个处理。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和常规田间管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闽楠幼苗根系形态指标(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根系总根长、小细根长、粗细根长、粗根长、比表面积、组织密度和比根长)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揭示各根系形态指标与植株形态(苗高、地径和苗木质量指数)、植株营养元素(N、P、K和C)积累量、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总量、净光合速率(P_n)、水分利用效率(W)、淀粉含量、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相互关系;通过极差分析,筛选最佳氮磷钾施肥方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构建苗木质量的施肥调控途径,筛选影响苗木质量的关键指标。[结果]施肥可以显著提高闽楠幼苗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尖数、小细根长和根总长度,其中以中水平NPK配施(N 0.532g/株,P_2O_5 0.133 g/株,K_2O 0.356 g/株)时的根系养分吸收量最大,低水平P肥与中低水平NK肥配施(N 0.532g/株,P_2O_5 0.067 g/株,K_2O 0.178 g/株)时的养分输运能力最强,低水平N肥与中水平的PK肥配施(N 0.266 g/株,P_2O_5 0.133 g/株,K_2O 0.356 g/株)时的养分利用效率最高。粗细根长随P肥施用量增加相应增加,比表面积随P肥施用量增加先降后升,组织密度随N和K肥施用量增加先降后升,而施磷肥对其无显著作用;其余指标大部分均随N、P和K肥施用量增加先增后降。在施肥方式中,氮磷钾3因素配施时闽楠根系生长最好;在双因素配施中,粗根生长以磷钾肥配施最好,其余指标均以氮磷肥配施最好;在单因素施肥中,以氮肥对闽楠根系生长最好,磷肥最差。总根表面积、比根长、粗根长、根尖数、比表面积、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植株N积累量是培育闽楠壮苗的主导因素,其中以提高植株N积累量最为关键。[结论]氮磷钾配施条件下,闽楠主要通过提高根尖数、延长小细根和粗细根长度,提高根系总长度和总表面积,调节根平均直径,改变比表面积和比根长,保持总根表面积和比表面积在一定水平上的平衡,促进营养元素特别是N元素的吸收,调控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各器官的平衡生长,提高苗木质量指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祝燕  
苗木顶芽形成后,生物量仍继续增大,苗木体内养分浓度因而下降。秋季施肥因能有效缓解因生物量增大而伴随的稀释效应,在国外被广泛运用于欧洲云杉、黑云杉、火炬松、湿地松、脂松、北美黄松、花旗松、蓝桉等常绿树种苗木的培育,在我国仅在侧柏、三倍体毛白杨等苗木上有所研究。本文从秋季施肥调控苗木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的机制、秋季施肥苗木对造林效果的影响、秋季施肥制度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养分内转移在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的作用,探讨常绿、落叶树种苗木秋季施肥的可能差异,并结合当今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郝龙飞  王庆成  刘婷岩  许丽娟  
施肥可以增加苗木体内养分含量,改善苗木质量(Sardans et al.,2006a;2006b)。长期以来施肥技术是苗木培育研究的重点,Ingestad等(1986)和Ingestad(1987)创立"指数养分承载理论"后,相关施肥技术在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Timmer,1996;Oliet et al.,2009;Islam et al.,2009;李素艳等,2003;魏旭红等,2010a;2010b)。研究表明:指数施肥技术可以提高苗木生物量积累和增加苗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苗苗  刘勇  李国雷  彭玉信  刘春和  赵建松  王书红  蕫彪  王长伟  赵蕊蕊  
【目的】探究秋季施肥对苗木质量、养分贮存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明确苗木生长与养分回流的内在联系,确定最佳施肥水平,为苗木培育精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顶芽形成后进行秋季施肥,每周1次,连续6周平均施入(9月2日—10月7日)。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秋季施肥水平和1个对照,每株施肥0、5、10和20 g(水溶肥花多多1号:20%N+20%P2O5+20%K2O+TE),分析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养分贮存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水平以及造林后苗木成活、生长和养分回流等的影响。【结果】1)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可显著促进苗木尤其是根系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茎、根氮浓度分别提高2.4%~12.0%和17.4%~48.1%,根淀粉浓度提高17.9%~34.5%;秋季同时施用氮、磷、钾肥,主要提高氮贮存而不影响磷、钾贮存,表现出氮元素利用偏好性; 2)翌年造林后,苗高、地径和茎体积生长量在施肥量每株10 g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40.0%、80.4%和85.3%),苗圃施肥效果得以充分体现;苗圃施肥量每株20 g的苗木造林后生长受抑,成活率最低(63.3%); 3)造林后苗木(施肥量每株10 g时)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氮回流效率(71%),降低落叶氮淋失(56.4%); 4)回流效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元素控制,而与叶片中多种元素的浓度变化相关;氮回流效率与落叶氮、落叶钾浓度呈负相关,与绿叶磷、落叶磷浓度呈正相关;磷回流效率与绿叶氮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苗木氮贮存量、非结构性碳积累量、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是评价秋季施肥效果的主要指标,苗圃合理秋季施肥能够提高苗木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进而提高苗木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表现;造林后,苗木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叶片氮回流效率,降低落叶氮淋失。秋季施肥是一种理想的养分加载方式,但合理秋季施肥量的确定尤为重要,施肥量每株10 g时最有利于苗木养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贮存及造林后成活和生长,施肥量每株20 g时则产生负面效应。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官秀玲  杨超  梅梅  艾万峰  陆秀君  
为探究育苗密度和外源激素处理对蒙古栎苗木质量的调控作用,以两年生蒙古栎苗为材料,设置梯度育苗密度,比较了不同密度处理下苗木的质量变化;另以1年生蒙古栎苗为材料,设置脱落酸(ABA)、生长素类似物(NA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BA)和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等9组不同激素配比,并以蒸馏水处理的苗木为对照组,比较了不同激素处理下苗木生长情况和生理表现。结果表明:密度对蒙古栎苗木生长有显著调控作用。在200株·m-2(10cm×5cm)密度条件下,获得苗木高93.66cm,地径8.63mm,且总生物量可达485.23g,植株顶端优势明显,长势优于其他密度组。独角金内酯(GR24)能有效促进蒙古栎苗木生长,最适浓度为1.0mg·L-1。通过叶面喷施1.0mg·L-1独角金内酯,蒙古栎苗木净光合效率显著提高40%以上,苗高26.72cm、地径6.57mm、冠幅16.00cm、节间距9.0cm,侧根可达6~8根。综上,采用200株·m-2(10cm×5cm)栽植密度,能够有效控制苗木侧枝发育,促进幼苗高生长,增强顶端优势。外援施加1.0mg·L-1GR24,能够显著提高苗木光合效率40%以上,抑制侧枝生长,增加节间长度,各项生长指标提高70%以上。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振山  何功秀  董翔  文仕知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闽楠幼林根系分泌物组分及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影响,为闽楠人工林的栽培经营和提升其开发利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南省祁阳县金洞林场4种不同施肥处理的5年生闽楠幼林进行根系分泌物的采集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的鉴定分析。【结果】从有机肥、复合肥、菌肥和不施肥处理闽楠幼林根系分泌物中分别检测出物质96种、94种、94种、85种,其中相对含量大于1%的化合物分别有22种、19种、29种、19种,按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萜烯、萜醇、酸、脂、胺、碱、酯、多肽、酮、噻唑、呋喃、嘌呤类;4种施肥处理检测出的相同成分有72种,多为萜烯、萜醇和酸类,典型组分为长叶蒎烯、网翼藻烯、八氢四甲基萘甲醇、二氢鞘氨醇、C_(16)-二氢鞘氨醇、喇叭茶醇、磷酸和正环乙烯羰基十五烷基胺;根系分泌物中萜类物质的总相对含量依次为49.27%(有机肥)、44.3%(复合肥)、35.13%(菌肥)、31.98%(对照组),在鉴定出的化合物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菌肥处理中磷酸的相对含量达到了27.65%,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12.37%、15.10%、17.28%)。【结论】不同施肥处理的闽楠根系分泌物中物质及组分类型存在差异。提高或降低根系分泌物中某些成分的相对含量,可用于植物化感效应的定向研究与利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阳  张德鹏  及利  张洁  杨立学  
【目的】开展野外田间试验,探讨不同配比施肥对紫椴播种苗生长、养分积累及根系形态的影响,揭示幼苗对N、P、K的需求利用规律,为田间规模化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鉴了"3414"施肥方案,选用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_2O_5 12%)、氯化钾(含K_2O 60%)3种肥料,设置4水平(0、1、2、3),组合成14种施肥处理方式,通过对不同配比施肥处理下紫椴播种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全株氮、磷及钾含量、根长、根表面积等形态指标的测定分析,研究配比施肥对紫椴幼苗生长及其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苗高、地径及生物量方面,配施T10(N_2P_2K_3)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紫椴播种苗苗高(22.16 cm)、地径(5 mm)的生长及生物量(7.16 g)的积累,T11(N_3P_2K_2)处理下的苗木最小;营养物质贮藏方面,配施T10(N_2P_2K_3)处理下的紫椴播种苗中的全株氮、磷及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156.20、13.17、44.20 mg.株~-1,T11(N_3P_2K_2)处理效果最差;苗木根系形态方面,配施T3(N1P2K2)处理下的紫椴播种苗总根长(764.76 cm)、根表面积(55.70 cm2)及根体积(9.78 cm3)最高。相比其他13种处理,T3(N1P2K2)占有更多的细根(D_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勇  
对油松、侧柏苗木形态与生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在正常生长情况下,苗木形态特征是苗木生理状况的外在表现。同一批苗木内,苗木形体越大,则针叶内N,P,K浓度越高,总含量越大,并且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和速率也越高,因此苗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苗木质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磊  刘美玲  李铁华  张心艺  胡胜男  罗亦伶  李阳宁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与光合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的施肥方案。【方法】以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配置T1(N0P2K)、T2(N2P0K)、T3(N1P1K)、T4(N2P2K)、T5(N3P3K)常规施肥组,以T4配方及施肥总量设置氮素指数施肥组T6,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对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苗高、地径、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本试验中,在促进苗木生长的作用上氮肥效果高于磷肥,在相同施肥浓度下(1.6 g/株),添加氮肥不加磷肥的T2处理组长势优于添加磷肥不加氮肥的T1处理组,T2苗木质量指数和隶属函数综合排序均比T1高;合理的N、P配比施肥能改善细叶桢楠容器苗光合能力,有效提高叶绿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较强的T6和T4在生长季平均叶绿素含量比光合能力最差的T1和CK分别高出了15.26%、13.47%和14.47%、12.69%,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高出了33.94%、39.51%和37.75%、43.48%;适宜的N、P年施肥浓度(T4、T6)为1.6 g/株,较低(T3:0.8 g/株)和较高(T5:2.4 g/株)的N、P年施肥浓度均不利于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生长;在施肥配方及年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指数施肥(T6)比常规施肥(T4)更能促进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生长,使其苗木质量更好。【结论】采用合适的配方,运用合理的施肥方法能够显著促进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生长,提高其光合能力和苗木质量,本试验中最适施肥配方为:N2P2K(N:1.6/P:1.6/K:0.9),指数施肥的效果优于常规施肥。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欧建德  
采用3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在福建明溪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氮、磷、钾及其配比对闽楠Phoebe bournei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闽楠的树高和冠幅生长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对粗(地径)生长作用大小依次为磷肥>氮肥>钾肥,且作用效果均为正效应。采用频率分析法对各效应函数进行寻优,结果认为:当目标树高y1≥120%试验对照(ck),目标地径y2≥120%试验对照(ck),目标冠幅y3≥110%试验对照(ck)时,在95%置信区间内,试验地闽楠人工幼林的优化施肥量为氮(N)16.81~21.61 g·株-1、磷(P2O5)5.76~9.64g·株-1、钾(K2O)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红旭  徐程扬  马履一  江俐妮  
概括并总结国内外指数施肥的研究现状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指数施肥可以有效促进苗木的养分吸收、提高苗木养分承载量;2)实施指数施肥育苗的过程中,贫养阶段苗木生物量和养分含量随着供养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达到充足供养量后苗木进入奢养消耗阶段,生物量停止增加,超过最适供养量的养分添加会对苗木造成毒害;3)移栽后,指数施肥培育的苗木体内贮存的大量养分更有利于苗木的养分再分配,从而有效改善苗木定植后的生长。目前国外指数施肥的研究已经达到应用水平,国内相关研究尚少,对优质、高效育苗构成限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超  王慷林  李莲芳  刘广路  张恩向  
采用U13(1312)均匀试验设计,探究N、P、K这3种肥料对小省藤和盈江省藤苗木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60 d和120 d时的最大株高分别为16.0 cm和26.0 cm,最大地径分别为5.7 mm和10.6 mm,最多叶片数分别为3片·株-1和4片·株-1。(2)60 d和120 d时的处理组合间平均苗高、地径和叶片数差异均为极显著。(3)2次理论优水平组合均为仅施0.67 g·株-1K肥和2.67 g·株-1P肥的盈江省藤生长最佳,与实际最优水平组合在藤种和P肥水平上一致,N肥保持在低水平。(4)盈江省藤苗木对肥力需求高于小省藤,小省藤生长速度缓慢可能与自身生理特性以及土壤肥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杨民权  
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培育壮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马占相思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国内外有关育苗施肥方面的研究尚少。所以,进行苗木施肥的研究工作十分必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红旭  徐程扬  马履一  江俐妮  
苗木的晚季施肥技术是以克服晚季养分稀释为目的,待苗木顶芽形成后进行的施肥措施。研究发现,晚季施肥可以有效克服养分稀释,提高苗木硬化水平和抗寒能力,促进苗木移栽后生根、苗木生长,提高养分吸收水平和造林成活率,并使移栽苗木提前发芽。前人对于晚季施肥的研究大多以氮素为主,有关晚季施入钾素对苗木抗寒性的影响存在争议,有关晚季施入其他元素的报道相对较少。大部分晚季施肥采用少次施肥,或每次添加相等养分的施肥方式。以稳态养分承载方式进行的晚季施肥被证明可以显著促进苗木晚季养分吸收。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斌  赵文书  姜远标  王发忠  
思茅松Pinus kesiyavar.langbianensis为云南省思茅市特有的乡土树种,具生长快、耐瘠薄、材质好等特性。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思茅松百日营养袋苗进行分级研究,初步分为3级,Ⅰ级苗苗高≥18.5 cm,地径≥0.29 cm;Ⅱ级苗苗高15.5~18.5 cm,地径0.24~0.29 cm;Ⅲ级苗苗高≤15.5 cm,地径≤0.24 cm。方差分析及不同级别苗木造林试验表明,该分级标准是可行的,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对思茅松幼林的施肥效应研究表明,每株施用氮肥100 g,磷肥50 g,钾肥50 g,即可达到幼林生长的要求。表3参1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