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82)
- 2023(7628)
- 2022(6314)
- 2021(5407)
- 2020(4326)
- 2019(9575)
- 2018(9188)
- 2017(17007)
- 2016(9523)
- 2015(10154)
- 2014(9662)
- 2013(9668)
- 2012(9049)
- 2011(8138)
- 2010(7870)
- 2009(6701)
- 2008(6375)
- 2007(5714)
- 2006(4990)
- 2005(4281)
- 学科
- 济(36568)
- 经济(36521)
- 管理(29934)
- 业(25486)
- 企(19796)
- 企业(19796)
- 方法(16284)
- 数学(14632)
- 数学方法(14504)
- 环境(11784)
- 农(10862)
- 学(10817)
- 财(9850)
- 中国(9503)
- 贸(8596)
- 贸易(8595)
- 易(8398)
- 业经(8323)
- 农业(7570)
- 划(7237)
- 制(6517)
- 地方(6139)
- 技术(6014)
- 和(5939)
- 务(5923)
- 财务(5921)
- 财务管理(5908)
- 企业财务(5628)
- 银(5483)
- 银行(5439)
- 机构
- 大学(136038)
- 学院(134396)
- 济(55331)
- 经济(54345)
- 研究(50932)
- 管理(50354)
- 理学(44347)
- 理学院(43830)
- 管理学(42973)
- 管理学院(42782)
- 中国(36653)
- 农(35249)
- 科学(35029)
- 京(29018)
- 农业(28546)
- 业大(28275)
- 所(27388)
- 研究所(25550)
- 财(22855)
- 中心(22637)
- 江(19591)
- 农业大学(18937)
- 院(18845)
- 财经(18626)
- 北京(17798)
- 经(17152)
- 省(17018)
- 经济学(16986)
- 科学院(16327)
- 室(15658)
- 基金
- 项目(100895)
- 科学(78527)
- 基金(75057)
- 家(70570)
- 国家(70043)
- 研究(63847)
- 科学基金(58105)
- 社会(41827)
- 自然(41160)
- 自然科(40216)
- 基金项目(40210)
- 自然科学(40198)
- 社会科(39762)
- 社会科学(39749)
- 自然科学基金(39521)
- 省(39117)
- 划(34590)
- 资助(29732)
- 教育(28091)
- 重点(23534)
- 计划(22495)
- 编号(22303)
- 发(21866)
- 部(21765)
- 创(21376)
- 科研(20686)
- 创新(20131)
- 科技(19945)
- 业(19455)
- 国家社会(18108)
共检索到190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邵兴华 王爱斌
在30多年的长期肥料试验区,研究了水田、旱地等2种利用方式下,有机肥、化肥,及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用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0多年稻Oryza sativa-稻-休闲耕作(水田),早玉米Zea mays-晚玉米-冬闲制耕作(旱地)后,无论水田、旱地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耕作层(0~20 cm)有机碳质量分数均高于单施化肥、不同化学肥料配施、单施有机肥以及不施肥,说明相对于其他施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措施。黑碳质量分数红壤旱地集中在2.72~5.33 g·kg-1,水田集中在9.01~10.60 g·kg-1,旱地单施钾肥与单施有机肥处理,氮与氮磷钾处理...
关键词:
土壤学 水田 旱地 施肥 有机碳 黑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小兵 柳开楼 黄尚书 何绍浪 徐小林 周琦娜 钟义军
为探究南方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玉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依托江西进贤35 a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NPKM)、单施新鲜猪粪(OM)4个处理,测定双季玉米成熟期0~20 cm, 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NPK、NPKM和OM)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春玉米时期,0~40 cm土层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67.05%~159.15%,3.33%~62.37%;过氧化氢酶、磷酸单脂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22%~79.71%,9.82%~59.51%,8.73%~82.37%,66.67%~538.89%;秋玉米时期,0~40 cm土层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36.30%~136.72%,17.09%~47.29%;过氧化氢酶、磷酸单脂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41%~74.55%,22.69%~57.39%,18.85%~58.98%,51.70%~216.67%,其中,以NPKM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总体上,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高于20~40 cm,秋玉米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高于春玉米时期。NPKM和OM处理还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等养分,长期增施有机肥后土壤磷素累积明显,而NPK处理则加速了土壤酸化。各施肥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0.05),较CK比增加了1.04~15.07倍。综上,有机无机配施(NPKM)是提升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产量的最佳培肥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嫒华 苏以荣 李杨 胡乐宁 吴金水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探明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周转差异的来源。【方法】在标准培养条件下(25℃,100%空气湿度)培养100 d,研究了5个水分梯度下(45%、60%、75%、90%、105%WHC,WHC为土壤饱和持水量)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并测定了培养期内3个水分梯度下(45%、75%、105%WHC)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水田和旱地)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DOC和MBC均有显著影响。水田(45%—90%WHC)和旱地(45%—75...
关键词:
水田土壤 旱地土壤 水分 有机碳 矿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雨洁 王斌 李正才 黄盛怡 原雅楠 秦一心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措施下香榧林土壤的培肥效果,为古香榧林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古香榧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施肥处理香榧林地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轻组有机质(LFOM)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研究表明:(1)与不施肥(CK)相比,有机-无机配施(CF+FM)处理可显著增加各土层土壤TOC、ROC、LFOM、全氮(TN)和水解性氮(AN)含量;单施复合肥(CF)处理可增加各土层土壤速效钾(AK)以及表层土壤ROC、LFOM和AN含量,对AK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两者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AP)含量,但CF处理效果不及CF+FM处理。(2)CF+FM处理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土壤pH值,但结果差异不显著;CF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3)各土层土壤ROC/TOC均表现为:CF+FM处理>CF处理>CK处理,但仅在表层土壤CF+FM处理显著高于CK处理。(4)相关性分析表明:ROC、LFOM与TOC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三者与TN、AN、AP、AK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农民惯用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较单施复合肥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的积累。
关键词:
施肥处理 香榧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天聪 李世清 邵明安
采集安排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上长达25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小区耕层的土样(0~20cm土层),采用干筛法将供试土样分为5~2、2~1、1~0.25mm等3个等级团聚体,研究长期施肥对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长期施肥对耕层土壤5~2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长期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该粒径团聚体的形成。②长期施肥处理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硝态氮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③与不施肥对照相比,经过长期施肥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在不同粒级的团聚体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并且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均表现...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氮素 褐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迪 韩晓增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后,同一地块的黑土的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探讨黑土可持续利用的土地管理模式。【方法】第一个田间试验开始于1985年,研究不同植被覆盖(裸地、草地、耕地)下的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变化。第二个田间试验开始于1993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无肥对照(CK)、氮磷(NP)、氮磷配施有机肥(NPOM))对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植被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及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均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与1985年相比,裸地TOC和全氮(TN)分别下降11.2%和15.3%,草地TOC和TN分别增长13.2%和5.8%,耕地TOC...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岩 蔡大同 史瑞和
应用氯仿熏蒸培养法测定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生物量-C 和-N。结果表明:士壤生物量-C 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准;用6mol/L HCl 水解的总氮量与土壤全氮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生物量-N 则不然;生物量-N 与酸解的氨基酸态氮及未知态氮都有显著相关性。施肥显著提高土壤生物量-C 和-N,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大于单施化肥的。
关键词:
土壤 生物量 氯仿熏蒸法 有机氮 组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樊廷录 王淑英 周广业 丁宁平
【目的】阐明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碳库组分变化,揭示黄土旱塬土壤固碳效应及培肥模式。【方法】利用32年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数据分析土壤碳投入、固定及演变特征,采集2010年土样样品,通过物理分组方法得到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粗黏粒、细黏粒及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分析施肥对碳库组分的影响。【结果】试验中总碳投入从不施肥(CK)的8.10 t C hm-2增加到秸秆还田(SNP)的69.40 t C hm-2,耕层土壤SOC贮量施肥之间相差1.82倍,增施有机肥(M、MNP)SOC为21.76—24.04 t C hm-2,SNP为16.01 t C hm-2;土壤SOC贮量随碳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芬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进行了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包括9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有机质循环(C)、化学氮肥(N)、氮肥+有机质循环(NC)、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质循环(NPKC)、化学氮磷肥(NK)和化学氮磷钾肥+1/2秸秆回田(NPKS)。采集各小区耕层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轩敬 梁涛 赵亚南 张跃强 石孝均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土壤肥力、土壤健康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特性,为系统了解施肥管理对土壤肥力演变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重庆市北碚区中性紫色水稻土2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对照(CK,不施肥)、氮磷钾(NPK)、稻草还田(S)、氮磷钾+稻草还田(NPK+S)4个处理,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采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研究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以及微生物量、呼吸代谢熵等微生物特性。【结果】连续22年定位试验表明,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佟小刚 徐明岗 张文菊 卢昌艾
【目的】为阐明长期施肥对红壤和潮土不同大小颗粒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的影响,探讨土壤持续利用培肥模式。【方法】采集17年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后的红壤和潮土,通过物理分组方法得到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粗黏粒及细黏粒,观测了不同颗粒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的状况。【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有机肥(M、NPKM)和秸秆还田(NPKS)均可显著增加红壤和潮土总有机碳及不同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为明显。施化肥有利于增加细黏粒的有机碳含量。各级颗粒中以砂粒的有机碳(POC)含量增幅最高,在红壤和潮土中分别增加1.7~3.8倍和1.9~2.8倍,对施肥最敏感。施肥使红壤和潮土有机碳在砂粒中的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冀建华 刘秀梅 李祖章 刘益仁 侯红乾 刘光荣 罗奇祥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下南方黄泥田碳和氮的变异规律及其与硝态氮累积的关系,阐明影响硝态氮累积的主要因素。【方法】以25年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室内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不施肥、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条件下黄泥田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及与硝态氮累积的相关关系。【结果】(1)双季稻区,在提高土壤SOC、TN、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方面,有机无机肥配施明显优于单施无机肥,并以配施高量(70%)或低量有机肥(30%)效果最佳。(2)在等养分量条件下,与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配施高量或低量有机肥处理在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均有显著增加,有机无机肥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婷 荀卫兵 张瑞福
土壤耕地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分数与不同施肥机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长期施用含氮化肥会导致土壤pH值下降,而配施有机肥能够有效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作物产量。以安徽省阜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6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肥+化肥,化肥+秸秆,有机肥+化肥+秸秆,有机无机复合肥)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演变规律以及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关系,提出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优培肥措施。结果表明:北方旱地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琨 秦鱼生 喻华 冯文强 高原 涂仕华
前期低温和养分有效性差、中后期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和还原物质含量高被认为是影响冬水田水稻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本研究采取不同耕作方式与肥料运筹,分析了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冬水田稻区土壤温度、水稻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土温低主要在5 cm以下土层,即水稻主要扎根层。由于2011年气候反常,优化施肥仅比对照增产1.1%,差异不明显。在两种增温措施中,厢式耕作+覆膜+优化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前期土壤增温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但产量比习惯耕作+习惯施肥减产1.71%;厢式耕作+优化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增温作用尽管不如覆膜处理,但产量最佳,达每公顷8529.30 kg,较习惯耕作+习惯...
关键词:
水稻 土壤温度 分蘖动态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猛 张爱君 李洪民 唐忠厚 陈晓光 王会 诸葛玉平 娄燕宏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碳储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特征,以潮土35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储量差异,分析了有机碳储量与碳投入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施肥和施肥处理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N、MNP、MNPK)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幅最大(90.6%100.8%),单施有机肥处理(M)次之,并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处理(N、NP、NPK)。经过35年不同施肥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单施有机肥>施用化肥处理;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与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潮土 有机碳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