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93)
- 2023(6522)
- 2022(5395)
- 2021(4805)
- 2020(3953)
- 2019(8527)
- 2018(8213)
- 2017(14904)
- 2016(8359)
- 2015(8761)
- 2014(8262)
- 2013(8016)
- 2012(7220)
- 2011(6372)
- 2010(6173)
- 2009(5521)
- 2008(5407)
- 2007(4707)
- 2006(3969)
- 2005(3253)
- 学科
- 济(28654)
- 经济(28619)
- 管理(22452)
- 业(21992)
- 企(16769)
- 企业(16769)
- 方法(13312)
- 数学(12091)
- 数学方法(11999)
- 农(9346)
- 学(8634)
- 财(8409)
- 中国(7457)
- 贸(7360)
- 贸易(7359)
- 易(7177)
- 业经(6948)
- 农业(6546)
- 环境(5387)
- 技术(5312)
- 制(5288)
- 务(5252)
- 财务(5251)
- 财务管理(5246)
- 企业财务(4999)
- 地方(4886)
- 税(4563)
- 银(4483)
- 产业(4455)
- 银行(4443)
- 机构
- 大学(115300)
- 学院(115004)
- 济(44539)
- 经济(43720)
- 管理(42768)
- 研究(42458)
- 理学(38032)
- 理学院(37552)
- 管理学(36795)
- 管理学院(36623)
- 农(31088)
- 中国(30710)
- 科学(30539)
- 农业(25158)
- 业大(25016)
- 京(23976)
- 所(23031)
- 研究所(21782)
- 中心(19198)
- 财(18965)
- 农业大学(16976)
- 江(16410)
- 财经(15725)
- 院(15599)
- 省(14825)
- 经(14527)
- 北京(14442)
- 室(14296)
- 科学院(14042)
- 范(13688)
- 基金
- 项目(89156)
- 科学(69405)
- 基金(66412)
- 家(62985)
- 国家(62504)
- 研究(55300)
- 科学基金(51713)
- 自然(37004)
- 基金项目(36243)
- 自然科(36192)
- 自然科学(36175)
- 社会(36114)
- 自然科学基金(35571)
- 省(34341)
- 社会科(34325)
- 社会科学(34314)
- 划(30635)
- 资助(25495)
- 教育(24316)
- 重点(21140)
- 计划(20217)
- 编号(19582)
- 发(18914)
- 部(18885)
- 创(18860)
- 科研(18372)
- 科技(18164)
- 创新(17753)
- 业(17081)
- 国家社会(15781)
共检索到155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富仓 康绍忠 李志军 胡田田
陕西渭北旱塬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土壤的供水能力不同 ,呈现出“波”状分布。施肥处理均表现为“低 -高 -低 -高”形 ,CK在小于 12 .5 %含水量时为“高 -低 -高 -低”状 ,大于 12 .5 %含水量时为“低 -高 -低 -高”状。土壤剖面中有一水势最低的土层 ,该土层有随施肥量增加而下移的趋势 ,对旱农区有限水分的吸收和保持有重要作用 ,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土壤供水能力的“锯齿”状分布也很好地发挥了这种作用。施肥提高了土壤水势 ,降低了土壤的水容比 ,增强了土壤的供水能力 ,从而提高了土壤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土壤比水容量更好地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能 ,而土壤水势和土壤水容比则更好...
关键词:
施肥 土壤供水特征 土壤水势 比水容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杰 张洁 喻珊 林洪鑫 李开绵 陈松笔 欧文军
利用Ion S5~(TM) XL测序平台,通过未施肥(R1)、常规施肥(R2)和化肥减量(R4)等不同施肥方式对木薯华南205种植地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97%下聚类分析得到的R1、R2、R4的OTUs数分别为1 003、989、864个;不同施肥方式下木薯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化肥施用增加了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施肥方式改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其物种多样性表现为R1>R2>R4.基于土壤细菌群落的PCoA和聚类分析,R1和R2群落组成多样性较为相似,与R4不同.表明施肥方式不仅改变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与相对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木薯根际土壤群落结构,尤其增加了木薯根际土壤有益细菌的数量,提高了木薯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平怀香 崔建宇 陈硕 魏露露 陈清 张德龙
归纳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磷(CNP)化学计量特征及与之相关的酶活性变化,从施肥制度与土壤中养分平衡的关系着手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施肥措施。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收集已公开发表施肥土壤中CNP化学计量比和酶活性变化的相关中、英文文献,提取有效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绘制森林图明确土壤和微生物量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酶活变化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单一化肥、复合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中C/N平均值分别为14.1,14.8和23.2,C/P分别为20.4,15.3和14.8,N/P分别为5.03,4.43和3.10。不同施肥措施下MBC/MBN和MBN/MBP无显著差异,MBC/MBP值排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单一化肥>复合肥。不同施肥制度均能提高土壤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化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为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时蔗糖酶活性增幅可高达100%。化肥有机肥配施能够显著影响土壤中CNP化学计量比,增强微生物活动,促使微生物释放更多有利于土壤养分矿化的酶,是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并保证土壤健康的有效途径;土壤酶活性受到土壤肥力状况和微生物过程的共同制约,CNP化学计量比与土壤酶活性存在一定相关性,而这同时也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酸碱度和轮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养分-微生物-酶活性体系的研究可以为农田系统优化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斌 赵伟 杨学云 周建斌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氮素固持、供应和损失情况。【方法】以连续19年不施肥(NF)、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配施(MNPK)田间定位试验处理为对象,设置施氮和未施氮微区,研究了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矿质态氮、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施用氮肥显著提高长期不施肥土壤(NF)矿质态氮含量(P<0.05),但对MNPK...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和利钊 张杨珠 刘杰 孙楠 曾希柏 廖超林
采用连续4年盆栽试验,研究了无机和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对强侵蚀红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施氮磷钾化肥(NPK)、NPK+有机肥(NPKM)、NPK+土壤调理剂1(NPKR1)和NPK+土壤调理剂2(NPKR2)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CK)比较均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NPKM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NPKR2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各施肥处理均可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以NPKR2和NPKM处理提高土壤ECEC效果最显著。各施肥处理均明显提高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以NPKR1和NPKR2处理效果最佳。各施肥处理的大豆和油菜生物产量均明显...
关键词:
施肥 调理剂 侵蚀红壤 修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云峰 王擎运 屠人凤 李霞 刘明学 李庆阳 樊剑波 赵怀燕
依托长期(1989―)定位试验,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氮磷钾(NPK)、氮磷钾+花生秸秆(NPK+PS)、氮磷钾+绿肥(NPK+FR)、氮磷钾+腐熟猪粪(NPK+PM)、只施氮钾(CK),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旱地红壤剖面磷素形态变化与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施磷肥显著增加红壤中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提升土壤磷活化系数(PAC);相关分析表明,中等活性有机磷(MAOP)和无机磷中的磷酸铝盐(Al-P)、磷酸铁盐(Fe-P)与有效磷呈显著相关(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祥照 胡克林 郭焱 李保国 马韫韬 杜森 王运华
对位于北京顺义的北方精准农业示范区 ,采用GPS定位 ,测定了其表层 80个土样的速效养分 (N、P、K、Fe、Mn、Cu、Zn)、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 ,所有观测项目的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作物产量与速效磷、全氮及有机质的相关性最大 ,pH与各种养分及微量元素均呈明显的负相关。通过结构分析 ,发现土壤pH的空间相关距最大 ,达 3.3km ,碱解氮和速效铁的自相关距最小 ,仅 0 .14km。其余观测项目的自相关距范围为0 .387- 1.11km。采用Kriging方法并结合GIS绘制了等值线图 ,可更直观地了解整个示范区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以施氮为例 ,精确管理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红亮 于维水 朱平 张水清 赵雅雯 刘婧 王士超 孟繁华 卢昌艾
【目的】土壤易分解氮库和耐分解氮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其矿化能力的大小可反映土壤有机氮的周转性能。论文旨在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易分解氮库与耐分解氮库的矿化特性,为了解不同培肥措施及其氮素供应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2种旱地土壤(黑土和潮土)为例,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4个处理,采用颗粒密度法,将土壤有机氮分为易分解氮和耐分解氮2个组分,室内培养分析不同组分氮的矿化特性。【结果】筛分及培养结果显示,黑土和潮土的平均质量回收率和氮回收率均超过97%,易分解和耐分解氮组分矿化量之和占原土矿化量的平均比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玉颖 沈丰 杨劲峰 蔡芳芳 付时丰 罗培宇 李娜 戴健 韩晓日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米-玉米-大豆,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分为化肥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区:单施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M_1NP、M_1NPK);高量有机肥区:单施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M_2NP、M_2NPK)。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产量的演变规律以及39年轮作施肥对大豆氮素吸收与收获期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大豆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低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化肥处理,M_1NPK和M_2NPK处理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3 147和3 238kg·hm~(-2),较NPK处理提高了9.5%和12.7%。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年际可得趋势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区各处理大豆产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稳定性好,产量可持续性指数(YSI)较高,介于0.41—0.51,均高于高量有机肥区各处理。配施有机肥大豆季肥料贡献率提高,但低量与高量有机肥区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39年,大豆植株吸氮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以低量有机肥区的M_1NPK处理最高,为314.2 kg·hm~(-2)。低量有机肥区,土壤矿质氮主要累积在0—60 cm土层,60—10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量较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0—8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高于M_1处理,可为作物吸收提供有效氮源,但80—100 cm土层矿质氮较上层土壤降低,减少了氮素淋失风险;其中,M_1NPK处理0—6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最高,6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矿质氮累积呈持续降低趋势,而高量有机肥区M_2NPK处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39年增加了0—20 cm土层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且高于20—40 cm土层。M_1NPK和M_2NPK处理0—20 cm土层全氮含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3.9%和5.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2.6%和92.1%。【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影响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氮素分布。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玉米季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3.5 t·hm~(-2)),大豆季仅施用氮磷钾化肥改变土壤氮素分布与累积,进而影响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可增加大豆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长期配施低量有机肥大豆收获期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增加了土壤供氮量;同时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降低,减少了氮素淋溶风险,有利于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娇 梁锦秀 李凤霞 郭鑫年 周涛 孔德杰
【目的】研究施肥对宁夏主要类型土壤碳氮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农田养分调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主要类型土壤(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肥(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微生物生物量C、N、P(MBC、MBN、MBP)含量和胞外酶(β-葡糖苷酶(BG)、α-纤维素酶(CBH)、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施肥和土壤类型均对土壤C、N、P含量影响极显著,而二者的交互作用仅对土壤C影响显著。土壤类型对C/P、N/P影响极显著,施肥对C/N、C/P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黄绵土C含量以及各类型土壤N、P含量和N/P。(2)施肥对土壤MBC、MBN、MB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影响显著或极显著,而土壤类型仅对MBP含量及MBC/MBP影响极显著,二者交互作用对MBP含量和MBC/MBP、MBN/MBP影响极显著。3个土壤类型中,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对黄绵土MBC、MBN、MBP含量的增加作用最为明显,而对黄绵土MBC/MBN、MBC/MBP、MBN/MBP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3)施肥和土壤类型对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CBH、NAG、LAP、AKP活性有极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降低了灰钙土LAP、NAG、AKP活性。(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NAG+LAP)/AK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BG+CBH)/(NAG+LAP)、(BG+CBH)/AKP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P与(BG+CBH)/(NAG+LAP)、(BG+CBH)/AK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NAG+LAP)/AKP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C/N与MBC/MBP、MBN/MB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MBP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增加宁夏主要类型土壤全量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土壤类型的差异。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达朝玲 李亚娟 胡蕊梅 鱼小军 徐长林 史志翯 徐晶晶 包红红
施肥是退化高寒草地恢复和防治的重要措施,为明确氮磷肥配施微生物菌肥对退化高寒草甸的修复效果以及施用菌肥后化肥减量的可行性,筛选祁连山高寒草甸恢复的适宜施肥方案,在东祁连山典型中度退化高寒草甸设置不施肥的对照(Control)、单施氮磷复合肥600 kg·hm~(-2)(PM)、单施菌肥75 kg·hm~(-2)(BM)、氮磷复合肥600 kg·hm~(-2)+菌肥75 kg·hm~(-2)(PⅠBM)、氮磷复合肥450 kg·hm~(-2)+菌肥75 kg·hm~(-2)(PⅡBM)、氮磷复合肥300 kg·hm~(-2)+菌肥75 kg·hm~(-2)(PⅢBM)6个施肥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18个小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Control处理,PM、PⅠBM、PⅡBM、PⅢBM处理的植被生物量鲜重均显著提高(P<0.05),但PⅠBM、PⅡBM和PⅢBM均低于PM处理,施肥后豆科、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优势度有明显增加,BM、PM、PⅠBM、PⅡBM、PⅢBM处理下原生植被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优势度较Control分别增长了46.97%、0.18%、54.74%、10.05%、61.19%。相比Control,所有施肥处理植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数均有所增加,但PM与3个氮磷肥配施菌肥处理差异不显著。PⅡBM处理下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和其他处理(P<0.05),有效氮含量为38.32 mg·kg~(-1),有效磷含量为68.34 mg·kg~(-1),B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为151.60 g·kg~(-1),其次为PⅡBM处理,为148.25 g·kg~(-1),显著高于Control和其他施肥处理(P<0.05)。5~20 cm土层,BM和PⅢBM处理的紧实度较低。综上所述,施用氮磷肥以及氮磷肥配施菌肥对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并且单施氮磷肥的效果优于氮磷肥配施菌肥,但氮磷肥配施菌肥处理明显提高了高寒草甸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降低了土壤的紧实度,氮磷复合肥450 kg·hm~(-2)+菌肥75 kg·hm~(-2)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文石林 李冬初
为提高红土红壤磷的有效性和肥料磷的利用率 ,设立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磷素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长期施磷 ,特别是磷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全磷 (PT)、无机磷、有机磷、Olsen- P和 Bray- P含量 .在施磷的条件下 ,土壤磷的积累主要表现为 Ca2 - P,Ca8- P和 Al- P增加 .土壤中 Olsen- P和Bray- P含量与土壤中各磷组分的相关性以 Ca2 - P最好 ,Al- P和 Ca8- P次之 ,O- P最差 .土壤 Olsen- P和 Bray- P含量与作物产量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红壤旱地 长期施肥 土壤磷素 相关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臻杰 陈效民 张佳宝 邓建强 王伯仁 黄晶
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2007年3、5、7、9和11月湖南地区红壤旱地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时间变化和剖面中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小区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均在表层较高,而底层较低;土壤速效磷含量在3月至9月和9、11月分别呈降低—升高的趋势,其中在3月份氮磷配施处理表层土壤的含量最高,达121.87 mg.kg-1。土壤有机质、团粒结构以及pH值均是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的重要因子,其中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产中应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对照小区各层土壤团聚体与速效磷含量呈指数曲线变化。
关键词:
红壤旱地 速效磷 时空变异 影响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天一 逄焕成 李玉义 王伯仁
基于湖南祁阳红壤试验站长达19年的定位试验,于2009年进行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NPKM)对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有机肥处理不仅能够显著增加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主要生育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累积量显著增加,其穗粒数、百粒重及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表现为最终产量增加333.23%。在本试验处理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除苗期净光合速率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土壤养分及历年平均产量来看,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婷 荀卫兵 张瑞福
土壤耕地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分数与不同施肥机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长期施用含氮化肥会导致土壤pH值下降,而配施有机肥能够有效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作物产量。以安徽省阜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6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肥+化肥,化肥+秸秆,有机肥+化肥+秸秆,有机无机复合肥)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演变规律以及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关系,提出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优培肥措施。结果表明:北方旱地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