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39)
- 2023(7038)
- 2022(5835)
- 2021(4974)
- 2020(3999)
- 2019(8747)
- 2018(8518)
- 2017(15543)
- 2016(8887)
- 2015(9409)
- 2014(8992)
- 2013(8877)
- 2012(8207)
- 2011(7152)
- 2010(6720)
- 2009(5759)
- 2008(5364)
- 2007(4803)
- 2006(4004)
- 2005(3331)
- 学科
- 济(30657)
- 经济(30623)
- 管理(27019)
- 业(23600)
- 企(18434)
- 企业(18434)
- 方法(14078)
- 数学(12852)
- 数学方法(12751)
- 环境(11384)
- 学(10511)
- 农(9384)
- 财(8497)
- 贸(7721)
- 贸易(7719)
- 中国(7662)
- 易(7563)
- 业经(7095)
- 农业(6595)
- 划(6583)
- 技术(5483)
- 务(5447)
- 财务(5442)
- 财务管理(5437)
- 企业财务(5184)
- 制(5045)
- 和(5027)
- 地方(4914)
- 资源(4751)
- 规划(4673)
- 机构
- 大学(122572)
- 学院(122461)
- 济(47775)
- 经济(46952)
- 管理(45096)
- 研究(44752)
- 理学(40153)
- 理学院(39675)
- 管理学(38826)
- 管理学院(38650)
- 农(34786)
- 科学(32981)
- 中国(31883)
- 农业(28168)
- 业大(28126)
- 京(25139)
- 所(24272)
- 研究所(22957)
- 中心(20229)
- 财(19301)
- 农业大学(19094)
- 江(17374)
- 院(16511)
- 财经(16162)
- 省(15896)
- 室(15666)
- 北京(14949)
- 经(14908)
- 业(14898)
- 实验(14787)
- 基金
- 项目(95234)
- 科学(73274)
- 基金(70481)
- 家(66723)
- 国家(66243)
- 研究(58495)
- 科学基金(54741)
- 自然(39319)
- 自然科(38415)
- 自然科学(38393)
- 基金项目(38292)
- 省(38081)
- 社会(37951)
- 自然科学基金(37752)
- 社会科(36124)
- 社会科学(36113)
- 划(32992)
- 资助(27582)
- 教育(25557)
- 重点(22305)
- 计划(22143)
- 发(20568)
- 科技(20246)
- 创(20228)
- 编号(20143)
- 部(19848)
- 科研(19777)
- 创新(19112)
- 业(18830)
- 农(16696)
共检索到164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尚杰 耿增超 王月玲 陈心想 赵军
【目的】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娄)土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生物炭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将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450℃、限氧条件下裂解)以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分别记作B0、B20、B40、B60、B80)施入(土娄)土,与耕层(0—20 CM)混匀。经过2年的夏玉米和冬小麦轮作后,分3层测定0—30 CM土层的土壤生物活性及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施用生物炭后(土娄)土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结果】(1)在0—20 CM土层,SMBC和SMBN均是在生物炭用量为40或60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柯 董士刚 申凤敏 龙潜 姜桂英 刘芳 刘世亮
【目的】以我国黄淮平原粮食主产区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小麦播量与减量氮肥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差异和变化,以了解小麦播量和氮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播量+常规施氮肥(CK);(2)增播30%+常规施氮(T1);(3)增播30%+减氮20%(T2);(4)常规播量+减氮20%(T3)。2016—2018年3季作物收获后,采取不同土层土壤,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其相关酶活性。【结果】总体上,3季中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全氮以及3种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常规施肥处理(CK和T1)的SMBC的含量在2017年的小麦和玉米季0—20 cm土层以及2018年小麦季则0—30 cm基本表现为显著高于减氮处理(T2和T3),其中T1处理最高为170.89 mg?kg-1。SMBN与SMBC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3季中均以常规施肥处理显著高于减氮处理,其中CK处理的SMBN在3季中0—30 cm土层均表现较高,最高为57.24 mg?kg-1。各处理SOC含量的差异在前两季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而第3季则集中在10—30 cm土层;其中2017年玉米季0—20 cm土层减氮处理的SOC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以T3处理SOC含量最高,为12.85 g?kg-1。2017年小麦季各处理TN含量在0—30 cm土层基本差异不显著;而在2017年玉米季和2018年小麦季的0—20 cm土层均以CK处理T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为1.57 g?kg-1。各处理土壤碳氮比(C/N)在2017年小麦季没有明显规律,而在2017年玉米季和2018年小麦季的0—20 cm土层基本表现为减氮处理的C/N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各处理的微生物熵(Cmic/Corg)、微生物量氮/全氮(Nmic/Ntotal)分别在0.5%—2.5%、2%—6%之间,微生物量碳氮比(Cmic/Nmic)在5﹕1以下。各处理Cmic/Corg除2017年小麦季10—20 cm土层,其他作物季节和土层均表现为常规施肥处理显著高于减氮处理。各处理Nmic/Ntotal与Cmic/Corg类似,除2017年玉米季的10—20 cm和2018年小麦季处理间Nmic/Ntotal基本差异不显著,其他季节和土层则表现为常规施肥处理显著高于减氮处理。2017年T1处理的Cmic/Nmic在0—2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在后两季的0—10 cm处理间Cmic/Nmic均差异不显著。土壤脲酶活性在2018年小麦季显示增播处理显著高于常播处理。各处理蔗糖酶活性在玉米季明显高于小麦季,其中在2017年玉米季10—30 cm土层的减氮处理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减氮处理的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在2017年小麦季0—3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减氮处理2018年小麦季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同时提高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高达到了322.30 kg?hm-2。【结论】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区,在供试条件下,减氮处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全氮含量,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能增加或维持小麦产量,其中小麦常规播量下减氮20%处理综合效果较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小兵 柳开楼 黄尚书 何绍浪 徐小林 周琦娜 钟义军
为探究南方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玉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依托江西进贤35 a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NPKM)、单施新鲜猪粪(OM)4个处理,测定双季玉米成熟期0~20 cm, 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NPK、NPKM和OM)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春玉米时期,0~40 cm土层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67.05%~159.15%,3.33%~62.37%;过氧化氢酶、磷酸单脂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22%~79.71%,9.82%~59.51%,8.73%~82.37%,66.67%~538.89%;秋玉米时期,0~40 cm土层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36.30%~136.72%,17.09%~47.29%;过氧化氢酶、磷酸单脂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41%~74.55%,22.69%~57.39%,18.85%~58.98%,51.70%~216.67%,其中,以NPKM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总体上,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高于20~40 cm,秋玉米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高于春玉米时期。NPKM和OM处理还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等养分,长期增施有机肥后土壤磷素累积明显,而NPK处理则加速了土壤酸化。各施肥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0.05),较CK比增加了1.04~15.07倍。综上,有机无机配施(NPKM)是提升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产量的最佳培肥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雪 谷洁 车升国 高华 秦清军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大田定位试验,于2009年7月15至2009年9月30采用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BIOLOG微平板分析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水解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涉及N0(0 kg.hm-2)、N1(60 kg.hm-2)、N2(120 kg.hm-2)和N3(180 kg.hm-2)4个施氮水平。【结果】低氮(N1)、中氮(N2)和高氮(N3)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零氮(N0)处理,其中N2处理最高。主成分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伟 周怀平 解文艳 关春林 郜春花 石彦琴
通过对山西寿阳长期定位试验田0~20和20~40 cm的褐土土壤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下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从0~20 cm土层到20~40 cm土层均呈减少趋势。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和长期秸秆还田春施肥都使微生物碳、氮量增加;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提高了褐土土壤脲酶活性;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和长期秸秆还田春施肥都可以明显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明它们可作为综合指标来反映褐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芬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进行了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包括9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有机质循环(C)、化学氮肥(N)、氮肥+有机质循环(NC)、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质循环(NPKC)、化学氮磷肥(NK)和化学氮磷钾肥+1/2秸秆回田(NPKS)。采集各小区耕层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凯 刘佳 陈晓芬 李委涛 江春玉 吴萌 樊剑波 李忠佩 刘明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动态变化与差异,揭示其变化特征与土壤磷素供应的关系。【方法】以长期试验小区为平台,设置对照(CK)、氮钾肥(N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等4个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的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完熟期分别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不施磷肥处理(CK、NK)相比,施磷肥处理(NP、NPK)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88%—118%和337%—903%。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量磷具有显著影响,除分蘖期外,施磷肥处理(NP、NPK)微生物量磷含量显著高于不施磷肥处理(CK、NK),提高了103%—250%;微生物量磷的季节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以NK处理灌浆期最高,比CK高38%;同时,该处理微生物量磷的周转率最大,每个生育期内可循环1.31次。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结论】微生物量磷随不同施肥处理和水稻生育时期变化规律明显,与土壤磷有效性密切相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英 褚秋华 邱多生 徐小波 徐向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洁 任秀艳
本文主要研究了草炭对设施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草炭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CO2释放量随着草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草炭和氮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CO2释放量。2N+2HA处理土壤微生物商(SMB-C/TOC)最高,比CK处理高19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屈皖华 李志刚 李健
为探讨施用有机物料对宁夏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当地易得的杨树(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枝条、玉米(Zea mays)秸秆、牛粪为原料,通过桶栽方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单施和配施对宁夏沙化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及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对照相比,单施和配施有机物料(除牛粪外)均使土壤的碳、氮组分含量(除无机氮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施牛粪处理增加了土壤的无机氮,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均最高,但是土壤C/N(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C/N(土壤微生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晓日 郑国砥 刘晓燕 孙振涛 杨劲峰 战秀梅
【目的】揭示有机氮肥的矿化-固持周转过程机理,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同位素15N交叉标记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化肥、单施猪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玉米秸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等5种施肥方式下,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生育时期的数量、来源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玉米的供氮特征。【结果】各处理在同一生育期微生物量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所施肥料种类的不同。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个生育期数量与来源不同,施入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贡献大,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贡献较小,土壤氮仍是构成微生物量氮的主要来源。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存在竞争关系,在氮素胁迫条件下,竞争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风革 霍云倩 孙艺 肖燕 杨高文 张英俊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草地生产力的提升效果,从地下部角度分析并阐明草地生产力提高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为构建高产草地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呼伦贝尔地区采用原位定位试验(连续2年施肥)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不施肥、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与不施肥(CK)或者普通有机肥(OF,9 000 kg·hm(-2))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BOF,9 000 kg·hm(-2))可以显著提高草地地上部生物量。非量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柳玲玲 李渝 蒋太明 秦松
为黄壤旱地合理施肥与养分综合管理提供依据,实现黄壤旱地可持续利用,以选择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施肥(CK)、常量有机肥(M)、常量有机肥+常量氮磷钾肥(MNPK)和常量氮磷钾肥(NPK)4个处理,分析贵州黄壤长期定位施肥18年后的旱地土壤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中的微生物量C和N均有增加作用,并且影响趋势一致,含量依次为M+NPK>M>NPK>CK。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微生物对有机碳、全氮的利用率,其中全氮的利用率提高最明显,M+NPK处理中土壤微生物对氮利用
关键词:
黄壤 微生物量C 微生物量N 长期施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娜 范树茂 陈梦凡 于庆 罗培宇 杨劲峰 兰宇 韩晓日
通过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对比试验研究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微生物量碳及矿质态氮的影响,为秸秆炭化还田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基于等氮磷钾养分设计,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C)、单施秸秆(S)、氮磷钾化肥配施(NPK)、生物炭配施氮磷钾(CNPK)和秸秆配施氮磷钾(SNPK)。分别在水稻插秧前(BF)、分蘖盛期(TS)、抽穗期(HS)和成熟期(MS)研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矿质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晓凤 牛德奎 郭晓敏 邓邦良 周桂香 王书丽 朱丛飞 罗汉东
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退化草甸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除20-40cm土层轻牧和中牧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差异外(P>0.05),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均表现为在0-20cm土层轻牧显著大于中牧和重牧(P<0.05);3)碱解氮和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在不同土层,轻牧和中牧含量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4)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在不同土层下,轻度和中牧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