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68)
2023(2881)
2022(2351)
2021(2292)
2020(1612)
2019(3766)
2018(3780)
2017(5893)
2016(3779)
2015(4120)
2014(4204)
2013(3862)
2012(3708)
2011(3205)
2010(3368)
2009(2843)
2008(2810)
2007(2547)
2006(2164)
2005(2033)
作者
(10261)
(8494)
(8376)
(8177)
(5276)
(4024)
(3880)
(3417)
(3272)
(3231)
(2901)
(2883)
(2778)
(2777)
(2762)
(2746)
(2701)
(2658)
(2578)
(2519)
(2307)
(2155)
(2109)
(2043)
(2018)
(2010)
(1959)
(1903)
(1807)
(1793)
学科
(7542)
经济(7531)
管理(6996)
教学(5604)
(4919)
理论(4737)
教育(4118)
(3932)
企业(3932)
学法(3826)
教学法(3826)
中国(3664)
学理(3162)
学理论(3162)
(3147)
(2787)
业经(2479)
地方(2174)
农业(2138)
(2101)
(2051)
方法(2040)
(1793)
(1623)
研究(1566)
政治(1500)
(1486)
数学(1479)
银行(1475)
思想(1462)
机构
学院(44152)
大学(43056)
研究(17206)
中国(11950)
管理(11867)
科学(11391)
(11315)
经济(10774)
(10089)
理学(9336)
(9195)
理学院(9146)
(9110)
师范(9090)
技术(8745)
管理学(8742)
(8706)
(8694)
管理学院(8661)
研究所(8284)
教育(8199)
职业(7979)
中心(7909)
师范大学(7353)
(7009)
农业(6791)
北京(6767)
业大(6739)
(6608)
(6485)
基金
项目(28684)
研究(23219)
科学(20660)
基金(16822)
(15583)
国家(15412)
教育(13453)
(12263)
科学基金(11994)
编号(11152)
社会(11103)
(10748)
社会科(10376)
社会科学(10373)
成果(9773)
课题(9216)
基金项目(8325)
(8124)
自然(7531)
重点(7495)
自然科(7306)
自然科学(7300)
自然科学基金(7149)
资助(6858)
(6289)
项目编号(6289)
(6088)
(6002)
(5962)
规划(5914)
期刊
教育(17918)
中国(16019)
(15809)
经济(15809)
研究(14753)
学报(8120)
(7974)
技术(7308)
科学(6444)
职业(6311)
大学(6071)
农业(5660)
(5487)
管理(5344)
学学(5235)
技术教育(4560)
职业技术(4560)
职业技术教育(4560)
图书(3818)
(3785)
(3395)
金融(3395)
(3087)
论坛(3087)
书馆(2869)
图书馆(2869)
(2670)
(2630)
会计(2240)
业大(2144)
共检索到77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袁利平  杨阳  
施瓦布在亚里士多德、杜威等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实践"概念,使"实践"具有实践智慧、实践理智以及塔木德式实践的意涵。施瓦布"实践"概念的真实意蕴主要体现在探究、抉择、审议以及实践兴趣等层面。在施瓦布实践课程观中,实践课程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真实性、探究性、过程性与情境性等方面。施瓦布实践课程建立的根本旨趣在于追寻实践兴趣,发展生活智慧与课程智慧,进而提升个体的爱与心灵并重建课程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明全  
"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实施课程的方式或方法,而是中小学校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在学校层面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领域的新探索。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体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追求。课程综合化实施的三条基本路径是:三级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整合;主题性课程单元设计与实施。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洪华  
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传播的客观要求,符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工匠之师是传统"工匠"与"师"角色的继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角色,重塑了新时代教师形象。工匠之师代表了一种角色期待,是产教融合的统一体,内蕴了一种理想人格。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仅是工匠之师的时代使命,而且贯穿于自身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始终。工匠之师的培育过程也即理想人格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芳  陆卫明  
2015年11月,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国内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的现实背景、内涵和外延、理论贡献、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等都进行了较深入论述。该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了尚待深化的问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葛洪义  
法律的实践属性指向法律活动中人的行为选择的正当性,促使人们在善恶、是非之间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是法律正当性的集中体现。围绕法律的各种认知活动,形成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知识,限制了选择中的任性与恣意,但认知并不能代替选择,知识是客观的,选择是主观的;知识可以限定选择的范围,但主体的选择并不完全依赖知识。从实践的角度看,法律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具有丰富生命力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法律。在普遍性与特殊性、法律与事实之间,人是沟通的主体,将法律的实现等同于围绕法律而展开的实践活动,会导致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使法律活动成为机械的物理运动。普遍性来自于特殊性、必然性来自于偶然性,法律活动的正当性,来自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基于内心自觉而形成的有关正当行为的普遍性观念。法律不能背离常识,法律人应该能够并善于坚守人的底线。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乐  顾雨婷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何谓绿色发展、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应整合理论资源、建构价值体系,找寻绿色发展动力注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质量维系(统筹协调生态治理)→公平实现(开放合作全民共享)的实践路径。只有探查我国在绿色发展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制度顶层设计、生态文化培育、协同治理创新及完善考评体系等层面多措并举,才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提供现实参照,让民众在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魏戈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研究旨趣"统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的演进脉络,发现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经历了分析-理性取向、个体-经验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重旨趣变迁。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动态生成性与社会文化性,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以此增强我们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属性的再认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汪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价值旨趣。领悟这三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汪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价值旨趣。领悟这三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期刊] 求索  [作者] 孙贺  
根据所处阶段和历史方位确立文化使命并为此接续奋斗,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历史、理论与现实相互交织,促进了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出场。新时代文化使命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科学把握各个构成部分的质的规定,又要联系地、整体地、系统地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要义旨趣。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以新时代文化使命为战略牵引,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核心要件,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良梅  刘志文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实践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主张用集体审议方式解决课程问题。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施瓦布实践课程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教育公平问题是时代问题,不同时代的教育公平具有不同的旨趣。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随之凸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制度性不公,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参照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教育公平应在教育平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的教育"与"实质性的公平"为两翼,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桂生  
"师",原为效法之义。由此引申为以可资效法或可资鉴戒之人为"师"。这种"师"的观念在传统的师资文化中,一直传承至今。在教与学组织萌生以后,逐渐形成以授业为职能之师,即弟子的"业师"。随着时代变迁、授业职能的演变,师资文化日益复杂。其中存在今古师资文化的异同与中西师资文化的异同,师资文化本该成为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个中缘由也就值得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素梅  
体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学生终身体育运动需求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价值回归,体现"育体"与"育心"的融合。一体化体育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参与科学健身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拥有体育精神,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保障和更有质量。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旨在以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为基本内涵,形成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的课程体系。一体化体育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系统性把握、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呈现,还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推进,以及课程评价的层次性应用,都紧紧围绕服务于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凸显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和时代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孔文  
布洛克认为,塔木德是施瓦布实践课程思想的根源:二者的实践本质在阅读探究层次是相通的,施瓦布的审议就是塔木德实践的一面镜子,多焦点概览教学法非常拉比式,塔木德是施瓦布的课程愿景。布洛克以他者视角,形塑具有伦理学意义的后现代课程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