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0)
2023(4540)
2022(3648)
2021(3590)
2020(2812)
2019(6688)
2018(6797)
2017(10438)
2016(7266)
2015(8235)
2014(8338)
2013(7406)
2012(7131)
2011(6662)
2010(7134)
2009(6130)
2008(6278)
2007(5950)
2006(5436)
2005(5029)
作者
(19209)
(16165)
(15991)
(15358)
(10039)
(7588)
(7292)
(6471)
(6146)
(6056)
(5686)
(5478)
(5298)
(5260)
(5244)
(5124)
(5030)
(4850)
(4827)
(4753)
(4433)
(4178)
(3925)
(3883)
(3803)
(3731)
(3663)
(3625)
(3384)
(3240)
学科
教育(19692)
(16812)
经济(16785)
中国(13521)
管理(11039)
(10591)
(8219)
理论(7982)
(7085)
(6655)
企业(6655)
方法(6431)
教学(6071)
(5318)
农业(5305)
劳动(5301)
数学(5263)
数学方法(5095)
(4807)
思想(4370)
发展(4336)
(4214)
(4074)
政治(3927)
研究(3753)
业经(3721)
思想政治(3604)
政治教育(3604)
治教(3604)
德育(3569)
机构
大学(100471)
学院(93938)
研究(40279)
教育(29008)
(28573)
经济(27666)
(25296)
师范(25162)
管理(25028)
科学(24869)
(23641)
中国(21935)
(21275)
理学(21054)
师范大学(21002)
理学院(20600)
管理学(19849)
管理学院(19650)
研究所(19614)
(16906)
(16582)
北京(15914)
中心(15648)
技术(14482)
(14329)
(13987)
业大(13349)
农业(13111)
(12835)
职业(12793)
基金
项目(58446)
研究(48375)
科学(46511)
基金(38406)
(34192)
国家(33763)
教育(31236)
社会(27372)
科学基金(26516)
社会科(25442)
社会科学(25432)
(23466)
(23302)
编号(21943)
成果(21683)
课题(19354)
基金项目(18965)
(16333)
自然(15878)
资助(15620)
重点(15511)
自然科(15496)
自然科学(15482)
自然科学基金(15199)
(14841)
规划(13999)
(13841)
(13410)
教育部(13003)
项目编号(12665)
期刊
教育(48145)
研究(38461)
(33440)
经济(33440)
中国(31899)
学报(17337)
(15303)
科学(14741)
大学(13892)
职业(11592)
学学(11369)
技术(11148)
农业(10615)
(10255)
管理(8472)
技术教育(7525)
职业技术(7525)
职业技术教育(7525)
(6327)
论坛(6327)
(5990)
财经(5929)
(5804)
高等(5691)
(5430)
(5227)
高等教育(5038)
成人(4947)
成人教育(4947)
(4902)
共检索到156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香兰  
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是培育人类优异的心灵,赠予人以美好经历的教育,它以古典政治哲学为基础,以引导人追求善的生活为目标,以创建真正的民主社会为政治诉求。其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当今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振军  扈中平  
列奥·施特劳斯对阿里斯托芬、色诺芬和柏拉图等古典作家作品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苏格拉底问题"生成和演变的过程。"苏格拉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然哲人苏格拉底向政治哲人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向政治哲学转向的问题。基于这一分析,"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在于,应从教育对象上区分"精英"和"大众",从教育方式上区分"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从教育目的上区分"善人"和"好公民"。"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指向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一种传授整全知识的文化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的形式,既培养尊重政治和法律的"好公民",又培养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善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沈文钦  
本文主要梳理了以列奥·施特劳斯以及艾兰·布鲁姆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学派的自由教育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学派的自由教育观念,本文首先评述了他们之反思的哲学起点(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对相对主义的抨击)和现实起点(现代民主制度下自由教育的危机),继而就“美好生活”和“伟大著作”这两大主题提炼出该学派的自由教育主张及其背后的政治教育意蕴。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学派的教育主张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们对经典名著的推崇,对于德性与教养教育的标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柯  
列奥·施特劳斯从哲学与政治的固有冲突出发,提出了一套应该如何阅读经典著作的理论。他的诠释学包括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像作者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作者。施特劳斯认为,诠释意味着回归作者本身,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理解作者,才有可能理解作者。第二条原则是注意作者的写作艺术。由于重新发现哲学史上的双重教诲传统,施特劳斯提出,要注意作者的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之分,而且只有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显白教诲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作者的隐微教诲。施特劳斯的诠释学充满对哲学与政治之内在冲突的考量,对哲人实践智慧的尊重,可被称作是政治哲学诠释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正德  
通过对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性追寻,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历程经过萌芽、形成、发展和多元变革四个基本阶段。考察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于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谐地发展,设置全面和谐的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创设安全自由的和谐课堂,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永刚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与共享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葆有显著的公共性品格。公共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公益、平等、共享是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意蕴。在当今时代培植、护卫与拓展教育的公共性,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即提升意识:大力倡导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责任:健全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以提升教育的平等性;统筹协调:统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以延拓教育的共享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共性的延伸与扩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金祥  
20世纪30年代,何思源在大力发展山东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职业教育改革。他主张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启示在于: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紧密联系社会,加强实践,并且以人为本,做到因地制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霞  
生态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生产力思想、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技术观等方面。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韬  林凌  
本文尝试诠释和重构赫尔巴特在《1802年教育学讲座》中提出的"教育机智"的概念,考察该词作为教育学概念的历史和内涵,并探讨"教育机智"理论作为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的起点与其教育行动理论的关联。在赫尔巴特之后,"教育机智"相关理论不仅得到了赫尔巴特学派和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延续和发展,也得到了当代实证研究者的关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栗林林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推崇的高等教育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其核心思想为生活教育理论,高等教育作用在于"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陶行知提出高等教育体制下的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对目前中国教学型高等院校的人才定位具有很大影响,并且,"学做真人"及"教人求真"体现的精神对现代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能力评估起到警示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娜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强  范建刚  
消费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它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维度揭示了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带来了异化需要并最终导致了异化消费,并阐述了异化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学层面,马克思辩证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同一和断裂的关系及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层面,马克思研究分析了消费与人、自然之间的应然状态。正确把握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三重生态意蕴,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深化绿色生活方式变革,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岭  
杜威虽不曾卷入具身认知的潮流之中,但其许多思想却蕴含着具身化的意蕴,也影响了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杜威的哲学建立在对种种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从对身心、心物二元论的反思,到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延展性和行动品格的身心融合认识论,再到主体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结以及自身经验的连续性等理念,都与具身认知的核心观念“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他在教育中强调“做中学”“实验探究”、儿童经验与课程的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及儿童生活的联结等思想,与其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是贯通的,对整全的身心参与、课程融合、课程过程还原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等具身化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盛辉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撷取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发展的相关理论,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城乡融合及其发展思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发展和协调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础;以城带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工农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推力。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