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18)
- 2023(6249)
- 2022(5200)
- 2021(4564)
- 2020(3834)
- 2019(8325)
- 2018(7966)
- 2017(14503)
- 2016(8205)
- 2015(8540)
- 2014(8159)
- 2013(7958)
- 2012(7190)
- 2011(6385)
- 2010(6035)
- 2009(5586)
- 2008(5309)
- 2007(4626)
- 2006(3863)
- 2005(3174)
- 学科
- 济(29168)
- 经济(29136)
- 管理(22654)
- 业(22182)
- 企(17149)
- 企业(17149)
- 方法(14941)
- 数学(13684)
- 数学方法(13577)
- 农(9120)
- 财(8250)
- 学(7796)
- 贸(7555)
- 贸易(7555)
- 易(7394)
- 中国(7136)
- 业经(6757)
- 农业(6278)
- 环境(5376)
- 技术(5369)
- 务(5191)
- 财务(5185)
- 财务管理(5180)
- 企业财务(4936)
- 制(4915)
- 地方(4733)
- 划(4456)
- 产业(4402)
- 银(4238)
- 银行(4190)
- 机构
- 学院(114179)
- 大学(114170)
- 济(45054)
- 经济(44291)
- 管理(42761)
- 研究(41538)
- 理学(38241)
- 理学院(37770)
- 管理学(36998)
- 管理学院(36836)
- 农(33072)
- 科学(30185)
- 中国(29397)
- 农业(26895)
- 业大(26263)
- 京(23567)
- 所(22886)
- 研究所(21625)
- 中心(18538)
- 财(18353)
- 农业大学(18168)
- 江(15693)
- 财经(15392)
- 省(14980)
- 院(14904)
- 科学院(14421)
- 业(14282)
- 经(14246)
- 北京(14218)
- 室(14057)
- 基金
- 项目(88959)
- 科学(68697)
- 基金(66153)
- 家(62928)
- 国家(62472)
- 研究(53815)
- 科学基金(51530)
- 自然(37234)
- 自然科(36425)
- 自然科学(36407)
- 基金项目(36007)
- 自然科学基金(35776)
- 社会(35248)
- 省(34887)
- 社会科(33568)
- 社会科学(33557)
- 划(30628)
- 资助(26046)
- 教育(23766)
- 重点(20762)
- 计划(20610)
- 创(19078)
- 科技(18871)
- 部(18802)
- 发(18621)
- 编号(18425)
- 科研(18285)
- 创新(17980)
- 业(17583)
- 农(15755)
共检索到152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文强 贺建德 赵永志 赵国龙 金曼
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糯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及其土壤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提高作物产量,过量施氮未表现出增产效果,氮肥利用率降低,糯玉米的氮肥效应方程:Y=13189+28.50X-0.11X2。施氮量可显著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当施氮(N)量达到270kg/hm2水平时,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远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增加了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同时,因降雨或灌溉的作用而向下层土壤移动,造成硝态氮的淋失,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关键词:
施氮量 糯玉米 硝态氮 铵态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强 康平德 鲁耀 雷宝坤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600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和籽粒的全氮含量,而对玉米籽粒的全钾、全磷含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植株全磷的含量;氮肥施用量对各处理0~100 cm土壤层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大,表现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各土壤层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硝态氮含量基本上随土壤深度而减少;施氮量对0~100 cm土壤层铵态氮含量影响也较大,但各处理间、不同土壤层间的铵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玉米 施氮量 产量 养分吸收量 无机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宜伦 刘天学 赵鹏 张许 谭金芳 李潮海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氮肥两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76%—9.62%和5.21%—9.80%,夏玉米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300 kg.hm-2产量和收益最佳,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55.40 kg.hm-2;施氮量300 kg.hm-2有利于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氮素吸收积累,可维持土壤硝态氮平衡,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为16.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苏港 王怡针 葛均筑 李子芳 臧凤艳 王金龙 吴锡冬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对不同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华北平原春玉米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主区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分别为无绿肥油菜冬闲田(G0)、始花期(G1)、盛花期(G2)和荚果期(G3),裂区施氮量分别为0 (N0),135(N135),270(N270),405(N405),540 kg/hm~2(N540)。收获期五点取样法取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玉米考种测产。与G0相比,G2处理因春玉米穗粒数均值显著增加5.59%而增产5.89%,G1处理2020年增产6.37%,其中穗粒数增幅8.37%,但G1和G2百粒质量与G0无显著差异;G3处理2020年因穗粒数与百粒质量均值降低2.62%,6.40%,导致减产8.43%;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G1、G2和G3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在施氮量为N405、N270和N405时达最高,分别为10 961.21,11 253.34和10 331.12 kg/hm~2。线性加平台模型分析可知,G1和G2处理可以保证产量稳定在10 000 kg/hm~2以上,实现氮肥减施7.89%~41.45%,2020年G3处理减氮10.53%,产量降低6.27%。与G0相比,G1和G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8.28%和4.12%,11.17%和12.77%。G1、G2和G3处理土壤全氮含量2019年显著增加6.01%,5.86%,8.00%;G1、G2和G3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比G0处理显著降低;处理间全钾含量无差异,但G1和G2处理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2020年G3处理含量比G0降低3.41%(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晶 郑利芳 王颖 党廷辉
[目的]探讨控释尿素施用比例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研究区氮肥的科学施用及减少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春玉米上开展了3年的原位试验,试验中总氮施用量为200 kg/hm~2,按照氮肥中控释尿素的施用比例,设置不施氮对照(CK)、控释尿素0%+普通尿素100%(NC0)、控释尿素35%+普通尿素65%(NC35)、控释尿素50%+普通尿素50%(NC50)、控释尿素65%+普通尿素35%(NC65) 5个处理,研究控释尿素施用比例对玉米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碳氮(SMBN)含量以及硝化潜势、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春玉米产量。施用不同比例控释尿素可对春玉米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当控释尿素施用比例为50%(NC50)时,春玉米产量与NC0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当控释尿素施用比例为35%(NC35)和65%(NC65)时,春玉米产量较NC0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5.76%和14.39%。5个处理中,NC50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的SMBC和SMBN含量均最高,与NC0处理相比其SMBC和S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7%,23.5%和11.9%,41.6%。与CK相比,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硝化潜势(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鑫 张娟霞 刘伟刚 郑险峰 翟丙年 王朝辉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该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管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6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玉米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0,84,168,252和336 kg/hm2),共计10个处理,研究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5年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呈“低氮减产,高氮增产”的规律。2012-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小麦 产量 硝态氮 养分调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亚萍 王璞 陈才良
一季不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大;连续二季和三季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都大幅度减产;连续四季以上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稳定在1693~1807kg/hm2和4575~4782kg/hm2范围的较低水平。不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夏玉米。不施氮主要通过降低两种作物的穗粒数影响产量。一季和连续两季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迅速下降,连续两季以上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无机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牛巧龙 曹高燚 杜锦 苏东伟 万鹏 田秀平
为了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酶活性在不同施氮水平的差异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阐述酶活性的变化特性,探讨玉米高产节肥的适宜施氮量。选用天津市主推玉米品种中单509,设置5个施氮水平,测定不同生育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玉米产量。2年试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理论施氮量达到137.01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玉米叶片中NR、SOD、POD和CAT活性也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酶活性 叶 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受娜 高玮 沈禹颖 杨宪龙
为探究施氮量对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Zea mays)干物质积累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豫青贮23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70、140、210和280 kg·hm~(-2),分别用N_0、N_(70)、N_(140)、N_(210)和N_(280)表示)下青贮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土壤储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总体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N_(210)处理下青贮玉米的干物质产量达到最大,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22.0和23.2 t·hm~(-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青贮玉米叶片干物质比例逐渐降低,茎秆干物质比例先增加后降低,穗干物质比例逐渐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贮玉米耗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_(210)处理下青贮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45.7和65.0 kg·(hm~2·mm)~(-1)。因此,综合干物质积累与水分利用效率,在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的推荐施氮量为210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赵刚 王磊 樊廷录 李尚中
【目的】以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施氮量、覆膜时期及其互作对陇东旱塬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连续设置覆膜时期(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和施纯N量(0、75、150、225、300、375、450 kg·hm~(-2))两因子的长期定位裂区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覆膜结合合理施氮可提高玉米光合速率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延长叶片持绿期,有效协调源库关系,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年份、施氮量及年份与施氮量互作均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穗粒数和百粒重,三者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黄土旱塬玉米产量在施氮量150—450 kg·hm~(-2)范围内均显著高于75 kg·hm~(-2)的产量,以施氮量300 kg·hm~(-2)最高,为15 142.5kg·hm~(-2),与施氮量225 kg·hm~(-2)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施氮75 kg·hm~(-2),施氮量进一步增加,增产效应逐渐降低,甚至减产。降雨年型及关键生育期降雨量与产量变化关系密切。尤其是7—9月降水量,特别是7月上旬(玉米抽雄—吐丝期)降雨量及降雨年型对陇东旱塬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年份、覆膜时期、施氮量及年份与施氮量互作也极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秋覆膜较春覆膜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8.6%。与施氮300 kg·hm~(-2)相比,施氮225 kg·hm~(-2)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8.6%、20.1%,平均氮肥利用率从34.8%提高到35.8%,可实现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同步提高。【结论】覆膜结合施氮150—225 kg·hm~(-2)可作为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较理想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干旱年份秋覆膜的增产效应更突出,生产中建议结合气象预测预报的降雨年型选择适宜的施氮量和覆膜时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馨宇 闫双堆 闫秋艳 郭探文 张延慧
为探究不同类型缓/控释硫铵肥料对土壤团聚体碳、氮贡献率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于2020年开始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常规尿素(AU),普通硫酸铵(AS),缓/控释硫酸铵Ⅰ型(ASN、硫酸铵+硝化抑制剂),缓/控释硫酸铵Ⅱ型(ASG、油脂包膜硫酸铵),缓/控释硫酸铵Ⅲ型(ASD、油脂-腐植酸包膜硫酸铵)。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粒径分级,分析土壤粒径组成、稳定性状况、各粒径团聚体及粉黏粒有机碳、全氮含量,并测定玉米产量。结果表明:1)ASG处理>0.250~2.000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最高,比AU处理提高68.00%,且>0.250 mm粒径团聚体ASG处理占比最高,AU处理占比最低;2)ASG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0.250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R_(0.25))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AU、AS处理,ASG处理的MWD、GMD和R_(0.25)分别升高36.18%、7.62%,70.35%、26.54%和50.74%、13.37%;3)ASG、ASD处理0.250~2.000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AU、AS、ASN处理,且ASD处理各粒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ASG处理,而ASG处理>0.250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其他施肥处理的1.46~1.59倍;4)ASN、ASG、ASD处理团聚体全氮含量均高于AU、AS处理,且大团聚体对土壤全氮贡献率中ASG处理具有显著优势,AS、ASN处理显著高于AU、ASD处理;5)与AU、AS处理相比,ASG处理玉米产量升高18.74%~28.95%,ASD处理玉米产量升高9.85%~19.30%,且产量与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及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因此,新型缓/控释硫酸铵Ⅱ型(油脂包膜硫酸铵)施用于石灰性褐土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且可使玉米增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秀康 邢英英 李占斌
【目的】采用大田覆膜栽培技术,研究西北黄土塬区覆膜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根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去向的影响,为西北黄土塬区合理施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组(CK):不施肥、不覆膜;(2)覆膜和不施肥处理(MN0);(3)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1);(4)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1);(5)施基肥(氮肥80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
关键词:
玉米 覆膜 施肥 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颖 华利民 韩晓日
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氮吸收的影响。利用3年定位试验,设置对照处理、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优化施肥处理、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缓控释肥料处理。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处理与秸秆还田配化肥处理产量居高,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8.50%和17.90%。缓控释肥料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籽粒氮积累量都高于秸秆还田处理,而植株氮累积量、肥料利用率则是秸秆还田处理表现较好。建议用减氮20%的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或者配合秸秆全量还田代替农民习惯施肥方式。从产量和品质兼顾的角度看,应用缓控释肥料的效果略微好于秸秆还田配化肥的施用。
关键词:
氮肥 玉米 产量 氮吸收 缓控释肥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启现 王璞 刘岩一 王秀玲 翟志席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土壤无机氮 氮素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静 崔文芳 鲁富宽 胡云 张升 铁源 凌勃
【目的】为降低内蒙古平原灌区农业生产中氮肥用量且确保该区玉米持续绿色高产,开展了元泰丰BGF(Biogenic Gas and Fertilizer,简称BGF技术)有机肥/腐植酸和菌剂化肥减量技术对甜糯玉米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品种为主区,BGF有机肥及氮肥减量施用是副区,品种为金糯8号和金甜9号,副区为CK、有机肥1500 kg/hm~(2)(T1)、3000 kg/hm~(2)(T2)、4500 kg/hm~(2)(T3)、6000 kg/hm~(2)(T4),各处理比常规施氮量减量30%,施用量为纯氮210 kg/hm~(2)。【结果】BGF有机肥与腐植酸水溶液、菌剂的化肥减量技术对甜糯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对照相比,BGF有机肥与腐植酸水溶液、菌剂的化肥减量技术使金糯8号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50.94%~38.56%,5.45%~25.69%、6.97%~41.01%,29.94%~106.87%、2.60%~38.54%,全氮、全磷含量显著提高0.006~0.026、0.017~0.092个百分点;使金甜9号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显著提高6.98%~44.71%、3.19%~12.58%、4.66%~24.23%、37.85%~83.03%、4.41%~24.61%,全氮、全磷含量显著提高0.022~0.019、0.014~0.041个百分点,对糯玉米土壤性质改良效果优于甜玉米,适宜的用量能够显著增加糯玉米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20~40 cm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积累,而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多富集于0~20 cm。同时,BGF有机肥与腐植酸水溶液、菌剂的化肥减量技术使甜、糯玉米产量分别提高5.38%~19.25%、12.23%~29.30%。【结论】五个处理中,T1效果对甜糯玉米产量及土壤性质的改善最显著,因此,生产中1500 kg/hm~(2)为适宜的推荐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