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1)
2023(7319)
2022(6128)
2021(5474)
2020(4696)
2019(10028)
2018(9646)
2017(18436)
2016(10100)
2015(10544)
2014(10150)
2013(10092)
2012(9317)
2011(8154)
2010(8072)
2009(7282)
2008(7101)
2007(6344)
2006(5425)
2005(4613)
作者
(31850)
(26631)
(26516)
(24852)
(16800)
(13003)
(11623)
(10414)
(10220)
(9294)
(9262)
(8749)
(8552)
(8370)
(8318)
(8234)
(8161)
(7931)
(7705)
(7654)
(6873)
(6560)
(6491)
(6115)
(6008)
(5877)
(5847)
(5720)
(5405)
(5379)
学科
(39532)
经济(39499)
管理(29300)
(29076)
(23066)
企业(23066)
方法(18569)
数学(16889)
数学方法(16747)
(13317)
(11802)
中国(10251)
(9137)
业经(8872)
(8640)
贸易(8635)
(8550)
(8427)
农业(7994)
(7750)
财务(7746)
财务管理(7737)
企业财务(7442)
产业(7259)
地方(7167)
(6497)
技术(6462)
银行(6458)
(6216)
结构(6125)
机构
大学(143373)
学院(142249)
(59664)
经济(58627)
管理(54141)
研究(50835)
理学(48002)
理学院(47426)
管理学(46544)
管理学院(46301)
中国(36863)
(35468)
科学(33771)
(29565)
农业(28731)
业大(28665)
(27030)
(25781)
研究所(25185)
中心(23098)
财经(21260)
(20732)
(19597)
农业大学(19307)
经济学(18917)
(18083)
北京(17747)
经济学院(17345)
(17331)
(16317)
基金
项目(105776)
科学(82856)
基金(79133)
(73467)
国家(72895)
研究(67989)
科学基金(61083)
社会(45582)
社会科(43427)
社会科学(43411)
基金项目(42518)
自然(42177)
自然科(41279)
自然科学(41261)
(41159)
自然科学基金(40605)
(35759)
资助(31395)
教育(30736)
重点(24552)
编号(24107)
(23252)
计划(22552)
(22444)
(22263)
科研(21117)
创新(20991)
(20079)
国家社会(19991)
科技(19564)
期刊
(59202)
经济(59202)
研究(36214)
学报(33048)
(31378)
科学(26887)
中国(25319)
大学(23875)
学学(23281)
农业(21511)
(19655)
管理(18336)
(11735)
金融(11735)
(11715)
财经(10730)
经济研究(10570)
业大(10082)
业经(9893)
技术(9674)
(9243)
教育(8916)
农业大学(8773)
(8760)
问题(8360)
科技(7516)
商业(6974)
技术经济(6861)
(6606)
资源(6174)
共检索到197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俊峰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 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 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 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立强  高虹  李跃东  李睿  商文奇  姚继攀  马亮  隋国民  
合理行株距配置能调节水稻群体微环境,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及光合性能对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构建合理行株距配置,以辽宁主栽水稻品种辽粳401为试材,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33+17)×17cm、(33+17)×14cm宽窄行栽植;25×17cm、25×14cm窄行等距栽植;30cm×16cm等行距栽植;30×20cm为对照]对齐穗期群体结构和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光能截获密切相关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25cm等行距密植形式叶面积指数最高,可获得高产,但由于茎蘖数过多和LAI过大,群体质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导致穗粒数或结实率的下降,宽窄行密植可通过降低40cm以下群体下部和80cm以上冠层叶面积指数来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优化群体,在保证稳定有效穗数基础上更利于后期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成高产;宽窄行栽植模式下剑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栽植模式,显著高于25cm等行距栽植方式,各层消光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获得充分光能截获,(33+17)cm×17cm宽窄行栽植模式的温、光生产效率可高于对照18.89%,实现了对光、温资源的高效利用。宽窄行栽植可优化密植群体的冠层结构而获得高产,为北方粳稻行株距配置、宽窄行栽培增产原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云霞  韦卓文  黄洁  王娟  李天  何冯光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木薯产量、品质及薯构型的影响,筛选优化木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模式的农艺农机参数。[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平地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以我国主栽机械化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材料,设等行距(0.8+0.8) m(CK)及宽窄行(1.0+0.5) m(T1)、(1.0+0.6) m(T2)、(1.0+0.7) m(T3)、(1.2+0.4)m(T4)、(1.2+0.5) m(T5)、(1.2+0.6) m(T6)共7种行距配置,于收获期测定薯块产量、薯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薯块特征及薯构型。[结果]1)两年中,T6木薯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均最高,较T1显著增产19.19%~24.89%和19.61%~30.56%。2)T6木薯块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较T1分别明显提高21.38%~31.38%和27.67%~31.51%。3)两年中,T1垂直行向半幅宽均最窄,为19.72~20.50 cm,且薯长均最短,为13.01~14.57 cm。4)当收获单株的垂直行向半幅宽为30.0 cm、深度为25.0 cm时,所有处理均可收获98.50%以上的鲜薯产量,其中T6收获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1.79 t/hm~2,收获比例为99.42%。[结论]在木薯品种SC205平地机械化种植模式中,推荐(1.2+0.6) m的宽窄行配置,收获机在窄行间的双行作业幅宽为120.0 cm、深度为25.0 c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金虎  赵铭森  冯旭平  孔佳茜  孟晓康  吴昌娟  康红梅  
为探索能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的多用途种植模式,以‘晋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M_1(35 cm)和宽窄行M_2(宽行50 cm,窄行20 cm)2种行距,以及30(D_1)、 45(D_2)和60万株/hm~2(D_3)3种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品种‘晋麻1号’的农艺性状、SPAD值、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M_1相比,宽窄行M_2种植在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株数、SPAD值、光合性能和产量方面更有优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影响显著,在D_1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8.28%、18.65%和13.81%;在D_2下,M_2分别比M_1增产19.37%、27.37%和4.07%;在D_3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1.55%、16.80%和5.68%。不同行距配置下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不同,在M_1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1>D_3>D_2,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2>D_1>D_3;在M_2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2>D_1>D_3,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1>D_2>D_3。综合分析后推荐宽窄行种植(宽行50 cm,窄行20 cm),密度30万株/hm~2作为工业大麻多功能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可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平  胡喜巧  王小龙  徐丽娜  任秀娟  
【目的】研究高产密植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稳产和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3-2015年度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冬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在375万株/hm2基本苗下,设置13.3cm(R1)、16.7cm(R2)、20cm(R3,传统行距)和23.3cm(R4)4个行距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基部节间c/N值和田间倒伏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传统行距R3,适当缩小行距可使相同生育时期小麦的群体总茎蘖数增多,茎秆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的粗度和壁厚增大,机械强度提高,维管束数量增多、面积变大,c/N增高,田间倒伏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元财  王伯伦  王术  贾宝艳  
在大田条件下,以辽粳294(直立穗型)和沈农8718(弯曲穗型)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294和沈农871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0kg.hm-2和167kg.hm-2。两个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反应基本相同。增加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但同时也导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减少,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脂肪酸含量和整精米率,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瑜皎  袁江  吕世华  
【目的】为了初步明确不同施锌方式对覆膜水稻产量、锌积累及分配的影响,进而为施锌覆膜水稻的高产高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川中丘陵区采用土施锌肥,喷施锌肥及土施+喷施锌肥3种不同施锌方式,在推荐施氮(120 kg/hm~2)和传统施氮(180 kg/hm~2)水平下,对覆膜栽培水稻的生产力和锌肥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推荐施氮水平下,各施锌处理均能提高覆膜水稻的产量,以土施锌肥为最佳处理,传统施氮水平下施锌肥不能提高覆膜水稻产量。推荐施氮,土施锌肥处理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最高,分别6890,12 190 kg/hm~2,土施+喷施锌肥处理可以提高覆膜水稻秸秆的收获量。施锌处理的覆膜水稻秸秆和籽粒锌吸收量均高于不施锌处理,推荐施氮水平下不同施锌方式覆膜水稻秸秆和籽粒的锌吸收量均相对高于传统施氮水平下的相同处理,喷施锌肥能促进覆膜水稻秸秆的锌吸收,土施锌肥能促进覆膜水稻籽粒的锌吸收,以推荐施氮,土施+喷施锌肥处理秸秆、籽粒及地上部分的锌吸收量为最高,分别为198.6,212.2和410.8 g/hm~2。【结论】各施锌处理下覆膜栽培水稻秸秆、籽粒吸氮量及地上部分总吸氮量均高于不施锌处理,不同施锌方式间氮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以推荐施氮(120 kg/hm~2),土施锌肥处理更利于覆膜水稻对氮肥的高效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永忠  李万星  曹晋军  靳鲲鹏  
为探明在9.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旱地春玉米最佳的株行距配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2个处理(DH1.等行距40.0 cm,DH2.等行距50.0 cm,DH3.等行距60.0 cm,DH4.等行距70.0 cm,DH5.等行距80.0 cm,DH6.等行距90.0 cm,KH1.宽窄行(53.3 cm+26.7 cm),KH2.宽窄行(66.7 cm+33.3 cm),KH3.宽窄行(80.0 cm+40.0 cm),KH4.宽窄行(93.3 cm+46.7 cm),KH5.宽窄行(106.7 c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永鹏  南丽丽  于闯  付双军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蒯婕  李真  汪波  刘芳  叶俊  周广生  
【目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甘蓝型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缩小产量差,明确密植油菜产量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2016—2017年选用华杂62(常规株型,简称HZ62)、2017—2018年选用华杂62和品系1301(紧凑株型)设置密度15×10~4(D1)、30×10~4(D2)和45×10~4株/hm~2(D3)为主区,行距15(R15)、25(R25)和35 cm(R35)为副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和分配、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根系活力和成熟期产量的变化。【结果】增加密度后,油菜个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成熟期根颈粗、根干重、地上部干重以及株高均降低,有效分枝数减少,同一密度下缩小行距后降幅减小,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在行距R25、R15和R15时各指标均表现最佳。与传统的密度行距配置(D1R25)相比,增加密度缩小行距(D3R15)后,2017—2018年,HZ62和1301两品种单株产量分别降低了57.14%和55.73%,但群体产量增加了21.55%和3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叶片干物质分配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秆和根系干物质分配率与群体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苗期各器官生长指标发现,密度增加后,苗期叶片SPAD值、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同一密度下,通过调节行距、减小株行距差异时,单株油菜叶片SPAD值、叶片和茎秆C/N、群体LAI及根系生物量增加,为成熟期产量奠定了基础。2017—2018年,与D1R25相比,D3R15处理下,HZ62茎秆C/N下降了22.95%,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5.60%、16.07%和15.51%,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6.11%和83.44%;1301茎秆C/N下降了19.71%、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0.87%、22.63%和22.85%,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4.84%和108.2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与传统密度行距配置相比,不同株型油菜参试品种在增加密度缩小行距后均能通过促进苗期单株叶片氮代谢,同时增加了苗期叶片SPAD值、群体光合叶面积、群体根系生物量,提高了根系活力实现增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颖  薛利红  潘复燕  杨林章  
【目的】氮、磷均为作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其丰缺诊断直接关系到合理科学施肥,进而影响产量、效益以及环境。本文旨在研究准确、快捷、无损地区分水稻缺氮和缺磷信息的光谱识别方法,从而指导田间施肥决策,精确作物管理、节约种植成本并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方法】基于水稻6个氮素及两个磷素营养水平交互下的盆栽试验,分别在分蘖、拔节和抽穗期测定水稻冠层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350—1 330 nm)及植株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等数据,分析氮磷互作对水稻植株体内TN和TP含量以及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并运用概率神经网络(PNN)分别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进行氮水平、磷水平、氮磷交互水平和缺素水平4个尺度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志芸  丁峰  谌洁  向开宏  马鹏  郭长春  马均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钢钢  冯跃华  赵田径  董爱玲  潘兴书  宋碧  樊卫国  
以超级杂交稻黔南优2058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免耕移栽稻根系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免耕或翻耕,在施氮量0-150kg/hm2的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齐穗期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表面积和根比表面积逐渐增加,但在高氮水平和其它生育时期,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的逐渐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有增加趋势,水稻的结实率有减小趋势。在施氮量150-300kg/hm2的范围内,在免耕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分蘖期和齐穗期的单蔸根干重逐渐降低,而成熟期的根系活力逐渐增加;在翻耕条件下,成熟期的根系活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翻耕移栽稻相比,免耕移栽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兴  谢坚  廖育林  杨曾平  鲁艳红  徐文仕  涂赛军  聂军  曹卫东  
通过连续4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基于紫云英利用下的不同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稻谷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紫云英利用(22 500 kg/hm2)下,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两季总产量,其中减少20%和40%化肥施用量处理比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分别增产2.37%和3.34%,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处理的增产效果次之;②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增加水稻产值,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处理能增加水稻年平均产值3.0%,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的处理增加年平均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从桦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武辉  王亚梁  朱德峰  陈惠哲  
【目的】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氮肥机械侧深施用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为机插水稻节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和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N0)、尿素撒施(CUB)、尿素机械侧深施(CUM)、控释尿素撒施(CRUB)和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测定水稻物质生产特性、氮素积累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2年各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的影响基本一致。与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稻谷产量;2017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稻谷产量分别增加3.22%、17.50%、46.00%、17.79%和3.72%,2018年相应增幅分别为8.77%、13.27%、32.07%、12.74%和3.32%。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2017年NRE和NAE分别增加17.91%—43.14%和19.61%—37.39%;2018年NRE和NAE分别增加53.80%—54.10%和21.11%—35.11%。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4.46%—6.95%(2017年)、5.55%—8.11%(2018年);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更多有效穗数和颖花总量。齐穗至成熟期,CRUM处理茎叶鞘氮素积累量和茎叶氮素表观转移量(TNT)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此外,在穗分化期和齐穗期,相比其他施氮处理,CRUM处理的氮素积累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结论】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是一种能提高机插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有效施肥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