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1)
2023(7601)
2022(6381)
2021(5761)
2020(4785)
2019(10576)
2018(10113)
2017(18716)
2016(10328)
2015(11182)
2014(10788)
2013(10594)
2012(9803)
2011(8877)
2010(8885)
2009(8155)
2008(7704)
2007(6947)
2006(6120)
2005(5418)
作者
(35236)
(29474)
(29276)
(27358)
(18478)
(14278)
(12930)
(11601)
(11308)
(10260)
(10138)
(9931)
(9694)
(9464)
(9216)
(9187)
(9122)
(8807)
(8551)
(8443)
(7724)
(7171)
(6944)
(6838)
(6736)
(6467)
(6411)
(6375)
(6083)
(5983)
学科
(38624)
经济(38575)
管理(29970)
(27729)
(21727)
企业(21727)
方法(17756)
数学(15691)
数学方法(15514)
(11529)
(11481)
(10450)
中国(10195)
业经(8815)
(8730)
贸易(8727)
(8515)
农业(8057)
(7435)
环境(7163)
技术(6837)
地方(6549)
(6315)
财务(6303)
财务管理(6289)
(6245)
银行(6196)
企业财务(5961)
(5850)
(5849)
机构
大学(151585)
学院(149282)
(57862)
研究(57467)
经济(56632)
管理(54956)
理学(47891)
理学院(47290)
管理学(46234)
管理学院(46022)
中国(42183)
科学(40879)
(39968)
(33860)
农业(32603)
业大(31923)
(31663)
研究所(29546)
中心(25672)
(24641)
(22521)
农业大学(21525)
(21109)
北京(21099)
(20002)
财经(19796)
科学院(19001)
(18401)
(18202)
(17863)
基金
项目(110633)
科学(85594)
基金(81726)
(77394)
国家(76808)
研究(68687)
科学基金(63373)
自然(45916)
自然科(44854)
自然科学(44833)
自然科学基金(44076)
基金项目(43638)
社会(43601)
(42709)
社会科(41390)
社会科学(41376)
(38097)
资助(33033)
教育(30620)
重点(25907)
计划(25135)
编号(24481)
(23504)
(23201)
(23185)
科技(22768)
科研(22438)
创新(21836)
(20693)
大学(18947)
期刊
(58901)
经济(58901)
研究(38115)
学报(37483)
(34376)
中国(31054)
科学(30837)
大学(26162)
学学(25149)
农业(23677)
管理(19662)
(18305)
(13442)
(11555)
金融(11555)
业大(11381)
技术(11175)
教育(10673)
经济研究(10297)
农业大学(9573)
财经(9465)
业经(9413)
(9225)
资源(8749)
科技(8644)
(8132)
问题(7928)
林业(7653)
中国农业(7202)
技术经济(6943)
共检索到216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吕丰娟  
【目的】木薯-花生间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植模式,研究分析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氮磷钾素积累和系统氮磷钾素利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5和2016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材料,设计不施氮、施氮2个水平和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及木薯间作3行花生共5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木薯-花生间作系统的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结果】随着木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块根氮磷钾素的积累量和分配率增加;茎秆氮磷钾素积累量和氮素分配率增加,磷钾素分配率先增加后降低;叶片氮磷钾素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分配率下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种植模式间块根、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同一种植模式,施氮处理生产100 kg荚果所需氮钾量、生产100 kg鲜薯所需氮磷钾量、木薯氮素收获指数、木薯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间作优势、系统氮钾素积累总量和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较不施氮处理提高或显著提高,而花生氮钾素利用效率、花生磷素积累总量、木薯氮钾素利用效率、木薯钾素收获指数、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氮素间作优势和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较不施氮处理降低或显著降低。同一施氮水平,间作花生的氮磷素积累总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单作花生,间作木薯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低于单作木薯。随着间作花生行数的增加,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和间作优势、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花生的氮磷钾素积累总量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提高或显著提高,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下降。【结论】与单作模式相比,木薯间作2行和3行花生模式虽降低了系统内单一作物的产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和氮磷钾素积累总量,但提高了系统氮磷钾素积累总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氮磷钾素间作优势分别为63.91—112.11、19.37—42.67和68.29—105.62 kg·hm~(-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海强  黄洁  魏云霞  李天  
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与花生间作3个处理,研究间作对木薯与花生产量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木薯、单作花生相比,在木薯苗期即花生花针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即花生结荚期,间作促进花生的生长,但木薯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被抑制;间作木薯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16.53%~19.64%、9.20%~25.24%,根、茎中的钾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31.29%、1.17%;在木薯块根膨大初期即花生收获期,虽然间作花生的荚果产量比单作降低19.25%,但间作中花生偏土地当量比PLER>f,花生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木薯表现为间作产量劣势;在木薯收获期,间作木薯的株高、茎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均接近于单作木薯,说明间作木薯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恢复"现象;共生期,间作木薯根中钙、镁、锌、锰含量比单作分别提高18.62%~42.86%、7.84%~44.44%、12.50%~39.84%、24.00%~58.33%,茎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生育期显著增加,说明间作对木薯根、茎中的钙、镁、锌和锰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具有"生物强化"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志红  陈晓远  林昌华  张宇鹏  何永胜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施肥水平下木薯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差异,探讨粤北坡岗地优质高产木薯氮磷钾养分的最佳用量。【方法】以木薯品种南美119为材料,采用"3414"方案,在粤北翁源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14个处理。【结果】施肥处理的氮素主要分配到地上部,不施肥处理的氮素则主要分配到根部;不同施肥处理的磷素均主要分配到地上部;不施肥处理和不施钾处理的钾素主要分配到根部,不施氮处理的钾素在根、冠间分配较均衡。在木薯不同生长阶段,植株氮磷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施氮、磷、钾化学肥料处理植株氮磷钾含量的下降速度小于不施氮、磷、钾化学肥料的处理。处理N2P2K2的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均为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子凡  苏必孟  黄洁  魏云霞  张婷婷  
设置3种木薯花生间作模式(1行木薯间作2行花生(M_1H_2)、2行木薯间作3行花生(M_2H_3)、2行木薯间作4行花生(M_2H_4)),以木薯和花生单作为对照,研究作物对N、P、K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种间作模式在作物产量、磷钾吸收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间作优势,M_1H_2和M_2H_4模式在产值上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_2H_4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和产值当量比显著大于M_1H_2和M_2H_3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系统氮吸收当量比、木薯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木薯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2)与木薯单作相比,3种间作模式木薯在产量、产值、磷钾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优势,木薯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系统氮吸收当量比、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与花生单作相比,M_1H_2和M_2H_3模式花生在产量、产值上劣势显著,M_1H_2模式花生在磷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具有显著的劣势,M_2H_3模式花生在氮磷吸收上具有显著优势;花生产量当量比与花生氮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推荐选用产量和产值优势最佳的M_2H_4木薯花生间作模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武兴  贺建华  李俊波  彭鹏  王杰  
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5日龄双鬼头肉鸭48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分别饲喂木薯添加量为0、10%、20%和30%的试验日粮,进行为期30 d的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木薯添加量的增加,肉鸭平均日采食量逐渐上升,30%木薯组显著高于10%木薯组(P﹤0.05),而肉鸭日增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木薯组的45日龄重(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当木薯添加量为20%时肉鸭增重效果最佳,料重比最低;②当木薯添加量为10%和20%时,日粮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表观代谢能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且有提高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趋势;除甘氨酸...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春芳  魏云霞  欧珍贵  黄洁  徐海强  杨龙  
以木薯品种华南8号和花生品种贺油12号为材料,采用木薯宽窄行间作花生法,设置木薯种茎芽眼朝向东、南、西、北共4个处理,其中芽眼朝向东和向西处理属于东西行向,芽眼朝向南和向北处理属于南北行向,研究木薯种茎行向及芽向对木薯花生间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行向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东西行向处理的高10.7%、10.1%,东西行向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比南北行向处理的高8.4%;芽向处理木薯的鲜薯、淀粉产量排序均为种茎向北最高,其次为向南和向东,向西最低,向北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向西处理的高20.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秀梅  钟瑞春  揭红科  蒋菁  熊发前  黄志鹏  贺梁琼  李忠  韩柱强  唐荣华  
通过设置不同的间作行距(30、40、50 cm)和根系分隔处理,研究木薯/花生间作条件下花生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可降低花生叶片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和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中宽行距(40、50 cm)间作可增加花生叶片的蛋白质含量。窄行距自然间作对碳氮代谢产物和氮代谢酶活性的抑制程度最大,根系分隔处理可缓解窄行距间作对碳氮代谢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窄行距(30 cm)根系分隔处理的碳氮代谢产物均高于根系不分隔处理;相反,中宽行距根系分隔处理的碳氮代谢产物低于根系不分隔处理,说明木薯和花生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因间作行距而异,行距过窄时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璐阳  房增国  
为了明确鲜食型甘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分配规律与施氮之间的关系,以鲜食型甘薯(YS25和LS9)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两鲜食型甘薯品种藤蔓干物质及N、P2O5、K2O的积累量均随之增加,而薯块干物质及N、P2O5、K2O的积累量却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过量施氮会降低其在薯块的分配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两鲜食型品种甘薯形成100 kg薯干需吸收的养分量也逐渐增加,且K2O>N>P2O5。总体来说,LS9的N、P2O5、K2O生产效率及干物质生产效率较高,YS25的养分生产效率及干物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强  康亮  张晓  姚一华  梁琼月  顾明华  何冰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源库关系的影响,旨在为木薯高产及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开展田间试验,以辐选01(FX01)和华南124(HN124)为材料,设6个不同施氮水平(0,18,36,72,108,144 kg N·Hm-2),分析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木薯总生物量、块根产量、块根形态特征、叶片净光合速率以及薯茎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总生物量、块根产量、块根根数、根长、块根直径以及叶片净光合速率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水平对总生物量、块根产量、块根形态及叶片净光合速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二元二项式方程对施氮水平与块根产量的关系进行模拟,FX01和HN124的最高块根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佩华  郑顺林  蔡光泽  王晓琴  郭刚金  袁继超  
采用盆栽及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氮营养配施烯效唑对马铃薯原种生产干物质积累、养分分配的影响,探讨提高马铃薯群体控制方法和氮利用效率的措施。结果表明:①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肥干物质积累总量有较大的增长,增长了28.44%,叶片喷施烯效唑也增加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加了9.01%,小于施氮处理的增量。从各器官的分配来讲,施氮降低了干物质向块茎和根系的积累,而增加了向叶片、叶柄、主茎等营养器官的分配,而喷施烯效唑后,增加了干物质向块茎的积累,而降低了向叶片、叶柄、主茎和根系的分配。②氮、磷、钾三要素中,以钾的分配最多,氮的分配其次,磷的分配最少。施氮降低了块茎和叶片对磷的吸收,增加了对氮和钾的吸...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鹏  熊洪  朱永川  张林  周兴兵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设0、120、18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为N_0、N_(120)、N_(180)),2种氮肥运筹模式(基肥与蘖肥的质量比为70%∶30%(A)和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为50%∶20%∶30%(B)),于2014年在四川德阳进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对糯稻氮、磷、钾的吸收量影响显著;采用B种模式,糯稻的氮、磷、钾吸收量均较A种模式的小;与A种模式相比,采用B种模式每生产1 000 kg稻谷,氮、磷、钾需要量分别降低14.1%、10.2%、7.8%;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氮肥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梅  刘自成  任齐燕  陈华  陈检锋  付利波  王志远  洪丽芳  苏帆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少耕覆盖马铃薯的产量、经济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比较相同养分管理下传统耕作和少耕覆盖的马铃薯产量、效益和养分利用。结果表明,相同养分用量的少耕覆盖比传统栽培提高马铃薯产量65.33%,净收益高125.63%;在少耕覆盖的模式下,N0P0K0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低,N2P3K2、N3P2K2和N2P2K3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高;少耕覆盖马铃薯的NPK肥料农学效率和NPK肥偏生产力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该试验中,N2P2K2处理的肥料利用效率高和产量效益好,是较佳处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铭钰  肖汉乾  邓小华  李良勇  李武进  周孚美  陈治锋  肖艳松  黄琼慧  黄杰  
为了解浓香型稻茬烤烟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利用效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于2019年在湖南省浓香型烟区的郴州市桂阳县和衡阳市耒阳市分别选取适产水平(2 250~2 700 kg/hm~2)和丰产水平(2 700~3 150 kg/hm~2)的2种典型烟田作为案例,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烤烟农艺性状指标、叶面积指数、根系形态指标差异,以及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养分积累与分配、养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丰产水平较适产水平烤烟地上部生长发育好,根系发达,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多,氮、磷、钾肥利用效率高;但适产水平的氮、磷、钾养分在烟叶中分配比例大,氮、磷、钾养分收获指数高。耒阳烟区烤烟植株高大,茎粗、根粗、根与茎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多;桂阳烟区烤烟叶片面积大,侧根多,烟叶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多。稻茬烤烟生产中,要针对稻茬烤烟土块大和低温阴雨天气,熟化土壤,培育壮苗,提高移栽质量,为烤烟根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烤烟早生快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风芹  刘庆  杜志勇  史衍玺  
为了探明不同施钾量对紫甘薯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紫甘薯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施钾量对低肥力土壤上紫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氮磷钾素积累、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薯整个生育期,施钾处理紫甘薯块根干物质积累量高于K0处理,在施钾量为180 kg/hm~2时块根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施钾可提高地下部干物质分配比率,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单块薯质量,从而提高紫甘薯产量,以施钾量为180 kg/hm~2时增产幅度最大,与不施钾处理相比,2016,2017年分别增产20. 78%,26. 19%,且差异显著(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子凡  刘治  黄洁  魏云霞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完全隔根、部分隔根和不隔根3种处理,测定木薯与花生的地上部干质量,氮、磷、钾含量,根围土壤脲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细菌与真菌总量,以完全隔根处理中的木薯和花生作为相应的单作,分析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中的木薯、花生的偏土地当量比、侵占力、偏养分吸收当量比、养分竞争比率、实际产量损失、实际土壤酶活性损失以及实际土壤细菌总量与真菌总量损失的差异。结果表明: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木薯和花生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实际产量损失均大于0,不隔根处理的木薯偏土地当量比和实际产量损失均显著大于部分隔根处理的,而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花生偏土地当量比和实际产量损失无显著差异;不隔根与部分隔根处理的侵占力和养分竞争比率均大于0;木薯和花生的偏氮、磷、钾养分吸收当量比均大于1,不隔根处理中木薯偏磷吸收当量比和磷竞争比率均显著大于部分隔根处理;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木薯与花生实际土壤脲酶活性损失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损失均大于0,且不隔根处理的显著高于部分隔根处理的;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实际木薯土壤细菌和真菌总量损失均大于0,而实际花生土壤细菌和真菌总量损失均小于0,且不隔根处理的显著高于部分隔根处理的。说明木薯与花生的根系之间存在着促进型的互作效应,其根本原因是根围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