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15)
- 2023(7687)
- 2022(6166)
- 2021(5553)
- 2020(4289)
- 2019(9256)
- 2018(8658)
- 2017(15906)
- 2016(8818)
- 2015(9126)
- 2014(8696)
- 2013(8318)
- 2012(7380)
- 2011(6554)
- 2010(6231)
- 2009(5681)
- 2008(5323)
- 2007(4533)
- 2006(3882)
- 2005(3172)
- 学科
- 济(32012)
- 经济(31980)
- 业(24206)
- 管理(23146)
- 企(17031)
- 企业(17031)
- 方法(13757)
- 数学(12446)
- 农(12371)
- 数学方法(12340)
- 中国(9463)
- 农业(9234)
- 业经(8399)
- 财(7804)
- 学(7795)
- 贸(7658)
- 贸易(7656)
- 易(7469)
- 地方(6978)
- 环境(6160)
- 技术(5874)
- 产业(5303)
- 制(5281)
- 务(4803)
- 财务(4799)
- 财务管理(4793)
- 划(4724)
- 企业财务(4572)
- 银(4500)
- 银行(4457)
- 机构
- 学院(122771)
- 大学(120973)
- 济(47982)
- 经济(47195)
- 管理(45061)
- 研究(43691)
- 理学(40506)
- 理学院(40014)
- 管理学(39252)
- 管理学院(39053)
- 农(31481)
- 科学(30964)
- 中国(30284)
- 业大(25715)
- 农业(25426)
- 京(24284)
- 所(23222)
- 研究所(22001)
- 中心(19170)
- 财(19010)
- 江(17638)
- 农业大学(17306)
- 院(16256)
- 财经(16165)
- 经(14900)
- 经济学(14736)
- 范(14649)
- 省(14617)
- 师范(14262)
- 北京(14113)
- 基金
- 项目(95663)
- 科学(74288)
- 基金(69724)
- 家(64894)
- 国家(64340)
- 研究(62080)
- 科学基金(53608)
- 社会(41001)
- 社会科(38917)
- 社会科学(38906)
- 省(38448)
- 基金项目(37729)
- 自然(36702)
- 自然科(35871)
- 自然科学(35850)
- 自然科学基金(35227)
- 划(33129)
- 教育(27656)
- 资助(26605)
- 编号(22910)
- 重点(22356)
- 发(21389)
- 创(20812)
- 计划(20707)
- 部(19822)
- 创新(19466)
- 科研(19289)
- 科技(18641)
- 业(18613)
- 国家社会(17578)
共检索到162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车宗龙 胡伟 任效忠 胡艺萱
为研究方形圆弧角养殖池径深比对养殖池内流场的影响,本文建立以实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尺寸按比例缩小的单通道排污结构养殖池物理模型实验系统,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开展了进水管布设位置、水体日循环次数、入射角度等参数工况下不同径深比(即养殖池边长与水深之比)的流场监测,系统分析了径深比(2∶1~7∶1)对养殖池内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径深比参数明显影响养殖池内的水动力特性,随着径深比增大养殖池水体平均流速呈下降趋势,且在径深比为2∶1~4∶1时下降较快;当径深比为3∶1~6∶1时,养殖池具有较好的水动力特性,此径深比范围低流速区比例较低、水体较均匀,有利于养殖池空间高效利用和营养物质均匀分布。
关键词:
养殖池 径深比 水动力特性 实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聪聪 张俊 刘兴国 高阳 张宁
为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集污自净化效能,设计了一种带导流盘的正八边形养殖池结构。建立了三维非定常流场数值计算模型,在验证计算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导流盘的几何参数和位置对流速分布、涡量强度、壁面剪切应力和水体混合均匀性等水动力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导流盘直径与养殖池宽度之比一定时,随着导流盘高度增加,流场中心涡柱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 涡环数呈先减小再增加趋势,其形状从不规则逐渐发展成环状结构;在同一高度下,随着导流盘直径与养殖池宽度之比增大,涡柱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涡环的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保持不变;导流盘安装在距池底20~40 mm,直径与养殖池宽度之比为0.05~0.08时,有助于增大养殖池底流口附近的速度梯度,减小养殖池壁面与水体的碰撞,提高涡流强度和水力混合均匀性;有利于形成颗粒物聚集和排出的水动力条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瑞鹏 田云臣 李青飞 丛雪琪 秦海晶
通过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进水流速的智能调控,可降低饵料残留,避免水质恶化。为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进水流速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并基于该研究设计出一套确定进水流速调控的实验方法。首先,通过对比Standard k-ε、RNG k-ε、Realizable k-ε三种湍流模型及多种壁面函数的仿真效果,确定RNG k-ε模型和标准壁面函数作为仿真配置。同时针对多相流模型,对欧拉多相流模型和DPM离散相模型进行对比,为提高计算准确性选用DPM离散相模型,并基于上述模型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制定网格划分方案。其次,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为例,模拟不同进水流速下养殖池流场、排污、水温调节的效果。最后,针对仿真结果提出进水流速调控方案。结果显示,日常采用1.0 m/s的进水流速,可有效提高适宜流速区面积并控制水处理成本;投饵前,采用0.2 m/s的进水流速可以解决循环水养殖中存在的饵料浪费问题;进食结束后,采用1.2 m/s的进水流速可快速排出残饵壁面水质恶化;水温异常时,采用15 ℃的水、以1.2 m/s的进水流速注水230 s可使20 ℃的水下降到正常水平,精准化控制水温。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针对不同养殖生物,养殖环境,设计进水流速智能调控策略,可用于解决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饵料浪费、水质变差、水温异常等问题。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建全 陈志慧 陈铭年
选择由闭口薄壁矩形钢管焊成的客车车身L型结构,探讨接头加圆弧角板对L型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的影响.进行有限元计算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圆弧角板直角边长≥38 mm时,位移减小系数≥5%;当圆弧角板直角边长与结构的厚度之比大于1.2时,应力减小系数大于20%;圆弧角板厚度对L型结构的位移减小系数影响较小.
关键词:
客车结构 接头 结构分析 有限元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彬涛 谭鹤群 张义仁 夏成醒
为精准设计工厂化圆形循环水养殖池的进水结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进水管在不同进水角度θ、进径比d/r、进水高度h工况下养殖池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并以平均速度V_(avg)和均匀系数U为评价指标,对进水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在物理试验证明该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养殖池内的流场特征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进水结构对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进水角度θ在40°时V_(avg)取得最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径比d/r在0.1时V_(avg)和U取得较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水高度h在100~400 mm时V_(avg)取得较大值,且在h=100 mm时水层之间的U差异最小。研究表明,当进水角度θ=40°、进径比d/r=0.1、进水高度h=100 mm时,养殖池内流场特性处于较优状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放 桂福坤 胡佳俊 孔剑桥 潘训然 张泽坤 冯德军 曲晓玉
为了研究养殖池内污物汇集特性并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测量流场量化养殖池的水动力特性,综合分析进水管设置角度对圆形养殖池自清洗能力的影响,实验针对圆形养殖池双管贴壁进水模式,共设计9个不同的角度工况。利用设置在养殖池正上方的相机记录不同工况下污物的汇集过程,通过分析污物的运动过程以及池内剩余的污物量,量化进水管设置角度对养殖池内污物汇集过程以及自清洗能力的影响。利用PIV技术测量了不同工况下距离池底1、2、10、19cm(底层、近底层、中层、上层)水层的流场,通过分析流态以及水阻力系数C_(t)、速度均匀系数DU_(50)等养殖池水动力参数,阐明进水管设置角度对养殖池内污物汇集过程以及自清洗能力的影响机制。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进水管设置角度明显影响养殖池的自清洗能力,自清洗能力随着进水管设置角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45°~50°工况时养殖池自清洗能力最优;进水管设置角度通过影响底层流速大小和流态影响养殖池的自清洗能力,流速大小决定污物能否起动,流态决定污物能否汇集至出水口。因此,在实际循环水养殖生产中建议将与本研究中类似的养殖池的进水管角度设置为45°~50°,以提高养殖池的自清洗能力,提升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综合性能。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 高阳 陈聪聪 张宁 刘兴国 曹守启 胡庆松 张铮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养殖和智能化管理,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善型绿色发展理念,是未来水产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循环水养殖池是养殖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掌握其水动力特性既是提高空间利用率、注水能量利用率和集排污效能的关键,也是保持溶解氧均匀混合、促进水生物健康生长的前提。本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动力特性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养殖池的池型结构、水循环驱动方式以及集排污装置对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构建“节能、减排、生态、高效”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提供创新思路和理论指导。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立民 吴伟 裘丽萍 李丹丹 孟顺龙 宋超 郑尧 陈家长
为了研究罗非鱼养殖池塘水和表层沉积物中蓝藻(蓝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状况和影响因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对其中的蓝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蓝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的优势目是相同的,为聚球藻目、Cyanobacteria_norank和色球藻目;水中的蓝藻群落结构受到月份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且与系统中氮净输入量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的蓝藻群落受到池塘差异的影响更大,且与系统中磷净输入量有关。试验条件下,罗非鱼对系统中蓝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来自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延亮 周凯 韦艳 么宗利 祭仲石 孙真 高鹏程 来琦芳
以盐碱池塘水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叶轮+底增的复合增氧方式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下盐碱池塘水体pH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复合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的影响。试验包括室内和野外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为通气量和叶绿素a浓度交互作用下对室内普通水体pH的影响,野外试验为复合增氧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显示,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水体pH值(P<0.05),且降低值(ΔpH)随通气量增大而增大。野外试验结果显示,开机时,不同天气条件下复合增氧池塘pH均显著低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复合增氧池塘DO和CO_2浓度均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不开机时阴天和雨天条件下两者差异亦显著(P<0.05)。整个养殖期复合增氧池塘DO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而pH值下降及CO_2浓度上升较明显,且均在第45天后低于和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复合增氧与单一叶轮增氧方式下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13和0.738。以上结果表明,复合增氧方式能够增加水-气接触面积,有效提高盐碱池塘水体DO和CO_2浓度,降低池塘水体pH值。
关键词:
盐碱池塘 复合增氧 pH 叶绿素a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玉全 李健 王清印 张海艳
本实验设置300尾/m3、600尾/m3、1200尾/m3和1800尾/m34个养殖密度,探讨了工厂化对虾养殖池中养殖密度对氮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对系统氮、磷的贡献率分别为84.3%~98.3%和93.2%~97.3%,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通过水层输出的氮、磷分别为总输出量的27.5%~36.3%和8.4%~23.9%,通过底泥沉积的氮、磷分别为总输出量的30.9%~43.9%和51.5%~62.3%。结果说明,在系统氮磷的总输出中,水层输出和沉积均占到了相当的比重,相比较而言,沉积作用更为重要。养殖密度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层和提高底泥沉积的氮磷量;总氮磷的投入中有14.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彦飞 张清靖 桂福坤 张泽坤 陈庆龙 冯德军
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八边形养殖池内的污物聚集特点,本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潜水推流器不同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中垂线模式:d1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池壁之间的距离,a1为八边形养殖池长边边长;对角线模式:d2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a2为八边形养殖池排污口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推流器数量n和布设模式对八边形养殖池内污物聚集的影响。试验利用高清相机记录养殖池内的污物分布情况,并使用MATLAB分析计算污物与池中心的距离。实验中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污物与池中心距离的最大值的大小,衡量养殖池集污性能的优劣。结果显示,潜水推流器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推流器数量n以及布设模式都影响池内污物聚集的效果;在本研究设置的布设距离比工况下,潜水推流器布设角度θ为45°时集污效果最优,而当布设角度θ大于70°时,随着布设角度增加,八边形养殖池周边出现集污死角,残饵及粪便距离排污口中心变远且饲料离散程度变大;在30°,40°,45°,50°工况下,污物聚集效果随布设距离比d/a的增大逐渐增强,当布设距离比为1/2时集污效果最好;养殖池集污性能随潜水推流器数量的增加而整体呈现增强的趋势,尤其是潜水推流器数量从1增加至2时,集污性能明显提升,但是持续增加后,集污性能不再有明显的提升;其余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角线布设模式下的养殖池集污性能明显优于中垂线布设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八边形养殖池内潜水推流器的布设方式提供依据与指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育锋 彭秀真 周嗣泉 张建东 陈述江
投饵施肥是池塘精养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但随着投入有机质的积累,养殖池塘中普遍存在着的“能量陷井”效应已影响到池塘生态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本研究利用了光合细菌(PSB)所具有的独特生理功能和生态习性,通过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条件和提高养殖对象整体营养水平,促进了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其生态能量转换效率。1989年7月至1991年10月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生态能
关键词:
光台细菌 池塘 生态能量 转换效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乐 张清靖 许静 韩录维 桂福坤
工厂化养殖池内水体的流场分布特性直接决定了其对残饵、粪便等的排污性能。本实验研究了管式射流驱动模式下,射流角度与射流流速对养殖池内水体流场与污物聚集特性的影响。养殖池流场特性采用点式流速仪进行布点测量,利用MATLAB软件对流场特性进行分析。采用相机采集的养殖池集污效果图像,并利用Photoshop软件与自行开发的不规则图形面积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流速从池心向外呈"V"型变化,在射流角度固定的情况下,射流速度越大,池心低流速区域越小,污物向池心的聚集效果越好;在流速固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最佳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管式射流 水力特性 集污效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倪蒙 张雷鸣 顾志敏
为了解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Cu的修复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实验方法,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三种沉水植物在底泥Cu浓度分别为28.34 mg/kg(背景值)和112.42 mg/kg(处理组)培养120 d,通过定期采集根际土壤和收割根茎叶部位测定各相关指标,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淡水养殖塘底泥重金属Cu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这3种沉水植物对Cu胁迫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植物对Cu的富集差异很大,富集能力顺序依次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且差异显著;(2)试验结束时,Cu处理组中三种沉水植物对底泥Cu去除率依次为55.72%、48.62%和39.27%,对照组底泥中去除率分别为19.90%、21.88%和16.23%;(3)通过进一步分析三种沉水植物SOD和POD活性及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苦草对重金属Cu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适应机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郑尧 陈家长 胡庚东 赵志祥 孟顺龙 范立民 宋超 邴旭文
通过测定TOC、COD、Chl、TN、NH_4+-N、NO_2--N、NO_3--N、TP、PO_4(3-)-P等水质指标和底泥中TOC、TN、TP指标,探究"空心菜-水芹"轮作模式对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数量情况下养殖池塘水质和底质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轮作模式前期,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种植能显著降低甘露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养殖场TOC、Chl、TN、NH_4+-N、NO_2--N、NO_3--N、PO_4(3-)-P等水质指标,能显著降低苏州经济鱼亲
关键词:
水质 底泥 轮作 原位修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